-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潮汐景觀設計依據(潮汐景觀設計主題)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潮汐景觀設計依據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為什么潮起潮落也能發(fā)電
1966年,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經濟價值的潮汐發(fā)電站在法國布列塔尼的圣馬洛灣建成啟用。潮汐發(fā)電的原理是什么?
你聽說過“海寧觀潮”嗎?它指的是在浙江杭州灣海寧附近錢塘江入??谔?,奇特的潮汐景觀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潮。每逢農歷的八月十八日前后潮汐現象達到最高峰,海浪從東海滾滾而來,在錢塘江入??谔幮纬商咸斓挠砍保罡叱^了10米,聲勢巨大,洶涌雄奇。這就是典型的潮汐現象,它是由于日、月引力的共同作用,再加上河口的特殊地形,從而形成的一種自然景觀。
其實,潮汐現象每個晝夜都在發(fā)生。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地球上的海水會受到月球、太陽和其他天體的吸引力作用,由于月球距離地球最近,它對海水的吸引力起到主要作用。然而,地球和月球都是在不斷地運動的,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會發(fā)生周期性變化,所以它們對海水的吸引力也在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即在一天之內會產生兩次潮起潮落的潮汐現象。這種潮起潮落的過程,就像是海洋在有節(jié)奏地進行“呼吸”,而且永不衰竭。和波浪一樣,潮汐的漲落中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是波浪能源于海風,而潮汐能源于日月引力。漲潮時,海水將洶涌的動能轉化成勢能;退潮時,處于高位的海水又將勢能轉化成奔散遠去的動能。
利用這種潮汐能量發(fā)電的原理很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海灣或河口建造一座有攔水堤壩的水庫,漲潮時將洶涌而來的海水儲存在水庫內,然后在落潮時將海水放出,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便可把海水的巨大勢能轉化為動能,用來推動水輪機旋轉,最終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為了使潮汐發(fā)電站能夠全天連續(xù)發(fā)電,可以采用雙水庫方式,即建兩個相鄰的水庫,水輪發(fā)電機組放在兩個水庫之間的隔壩內,一個水庫負責漲潮時進水,另一個水庫只在落潮時放水,兩個水庫之間始終保持有水位差,這樣就可以全天發(fā)電了。
潮汐能是一種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它無需消耗燃料,不形成污染。和波浪能的利用相比,潮汐能發(fā)電更加實際方便。因為潮汐周期可以提前預測,不像波浪的變動性那樣不可捉摸;潮汐能水電站主要建造在陸地江河的入海口附近,而波浪能發(fā)電設施則需要在海上作業(yè)。(王令朝)
二、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要點
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要點
河道景觀作為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不但能夠為人們提供休閑、交際的場所,而且還能起到調節(jié)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作用。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要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河道護岸形式
在設計城市濱水景觀的普通護岸時,要使其外表樸實自然,這樣能很好的和周圍環(huán)境相融合。
在構思護岸的平面形狀時,要將舒緩怡人作為出發(fā)點,避免小尺寸和小圓弧式的變化,以免破壞河川的美觀;也不要為了追求視覺的變化而在護岸平面形狀中使用不必要的曲線。
在平面形狀的變化上,應該采用大單位空間變化為主細微變化為輔的方式,通過處理局部水體使水流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或者培植水生植物和魚蝦等小動物的方式,使景觀變化自然得體。
合理利用地形
在進行河道的規(guī)劃與設計時,首先要求工程師對河流的上下游情況做到充分了解。
一些河流附近散落的局部低洼,要在盡可能保持原狀的基礎上塑造生動的景觀,并與河流連通起來。
其次,設計水體的岸線要以平滑流暢的曲線代替僵硬筆直的直線,來體現流水的順暢柔美。駁岸和池底要盡可能保持天然狀況,并要與地下水連通,這樣能使清潔和更新水體的.費用大大減少。
最后,可以用卵石和原木加藤本植物來穩(wěn)固沖刷較強的區(qū)域。如果是拋石駁岸,在選擇石塊時應選用帶棱角的,并依據風浪的沖擊力來決定其大小;或是用碎石打底,上面再鋪以大石塊加固;或者先在河底設置鋼筋框,再填充上比網孔大的石塊。
總之,要避免過多的使用鋼筋混凝土和漿砌塊石等不環(huán)保的材料。
水生植物的選擇
一個完整的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應該包含多種水生動植物。城市河道一般都沒有深潭和緩沖帶,所以水生植物不僅為魚類提供著食物,還為它們提供棲息的場地。
同時,還能通過生態(tài)循環(huán)起到凈化水質、降低水體營養(yǎng)化的作用。從景觀的方面來看,在水中種植各種形態(tài)特征和花期不同的水生植物,也符合了人文化水體景觀的要求。
景觀節(jié)點和景區(qū)的設置
城市河流通常都不會太短,如果做成同一種主題風格,就會很容易讓人產生千篇一律的審美疲勞,也與設計者的本意大相徑庭,同時也不利于營造濱河主題公園。
因此,在場地和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將一條河流分割成長短不一的數段,并使每一段的主題風格都不盡相同,可以使自然風格的,可以是彰顯文化氣息的,也可以是反映歷史進展的,用與之相呼應的景觀來營造以達到預定的效果,這樣設置出來的景觀將是人文與自然融合、歷史與現代融合的多層級結合。
同時景觀的主題應根據場地條件和環(huán)境來靈活設計,如在開闊的場地,其河面景觀就要設計的相應開闊,可以通過設置生態(tài)駁岸的方法來達成,比如說在岸坡和附近大片地上上種植綠化植物,建造一些休憩設置以供人們游玩,以自然生態(tài)為主的親水走廊必然會得到人們的喜愛。
;三、上海世博園濱江景觀規(guī)劃設計芻議?
上海世博園濱江景觀規(guī)劃設計芻議具體內容是什么,下面中達咨詢?yōu)榇蠹医獯稹?/p>
黃浦江是上海城市的一種象征,因此,以“城市”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最終選址于黃浦江兩岸。上海世博園濱江帶具有自然生態(tài)、防洪、城市開敞空間和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定位,其景觀規(guī)劃設計必須是綜合的、多目標的。比較方案的優(yōu)劣時,有一條評判標準非常重要,即該方案能否根據黃浦江和世博會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性的濱江景觀。 為此,筆者根據上海黃浦江和世博會的特點,以“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性的上海世博園濱江景觀”為目標,圍繞現狀分析與規(guī)劃設想,對3個方面進行思考。 1、視覺景觀形象 (1)一日兩變的潮汐河。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黃浦江有豐水期和枯水期,其水位也相應漲落。黃浦江和一般內河的不同之處在于,市區(qū)段離入海口很近,潮汐現象十分明顯,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黃浦江江水每天有兩起兩落,水位差在1m以上;另一方面,如果上游的水流量不大,江水就會在潮水的推動下往上游涌,因此,一天中約有一半時間,江水向下游流,而另一半時間潮水向上游涌。 黃浦江公共岸線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外灘和陸家嘴濱江綠帶。外灘采用直壁式防洪堤,水與岸之間的距離平時都在4m以上,人們感受不到黃浦江的季節(jié)變化,更感受不到每天的潮汐變化。從外灘東望,看到的黃浦江僅僅是浦東“超級建筑物”的前景和陪襯。陸家嘴濱江綠帶防洪堤為兩級臺地形式,上層臺地達到了千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下層臺地在每年高潮位時會被淹沒幾次。雖然這讓人們有機會感受黃浦江的季節(jié)變化,但依然無法感知每天的潮汐變化。 世博園濱江景觀規(guī)劃設計應讓人觀賞和感受到黃浦江是一條一日兩變的潮汐河。 (2)寬闊的江面。上海世博園區(qū)段的黃浦江寬約250m。從空間視覺尺度上分析,這一寬闊的江面造就了開敞型的濱水景觀空間,與建筑林立的街道院落空間對比極其強烈。世博園濱江帶應利用這一條件,在前往江邊的步行線路中,安排一系列富于戲劇性變化的空間序列。另外,每條可通航的河流一般都分布著多元視點。黃浦江江面較寬,水上、陸上和水陸之際的視點不但變化范圍大,而且視距從近到遠的變化也很大,因此,規(guī)劃應抓住這一特點,塑造漸變的、層次豐富、對比強烈的濱江空間景觀。 (3)川流不息的船只。黃浦江是一條通航河流,通過黃浦江的船只噸位大、密度高,江面上常常出現百舸爭流的景象。雖然世博會期間,貨運船只會受到一定的控制,但水上巴士、豪華郵輪將不受限制地交織于黃浦江之上。船只造就了變化的、信息豐富的景觀,增加了江面景觀層次。同時,穿行的船只帶走了黃浦江的平靜,帶來了內河中較為少見的層層大浪。其它內河的平靜水面上的倒影,在這里變成了波光粼粼、變幻無常的“畢加索繪畫”。 (4)兩橋飛架南北。大噸位船只和上游的造船廠對跨越黃浦江的橋梁提出了凈高要求,因此在世博園區(qū)段,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的橋面高達50余米。通過橋上的鳥瞰視點,可觀賞到城市的肌理和水陸交融的景象。這里將成為世博會期間縱觀全園的最佳視點之一。世博園規(guī)劃既要利用好兩橋的鳥瞰視點,統(tǒng)籌考慮人行和車行的視線情況,又要營造出日夜變化的橋梁景觀。受到這些思考的啟發(fā),筆者認為規(guī)劃可以結合過江交通設施,創(chuàng)造流動的高空鳥瞰視點和景觀;除了標志塔外,可以多設些臨時性的陸上觀景塔,既增加游人俯視世博美景和浦江秀色的角度,也豐富園區(qū)立體空間構成中的“設立”變化。 (5)世博園陸上景觀的整體可塑性。上海世博園的規(guī)劃總用地約為6.68km2,而世博園濱江景觀要求進行整體規(guī)劃、整體實施,這樣大規(guī)模景觀規(guī)劃的創(chuàng)造余地極大、可塑性極強。除了落實各項基本使用功能、滿足各類展示空間的需要外,更應注入創(chuàng)新理念,營造視覺景觀形象獨特的空間結構、綠化環(huán)境和建筑群體。特別是在濱江景觀中,完全可以創(chuàng)造出史無前例的景觀空間形象。 2、大眾行為心理 (1)具有高密度人流環(huán)境的世博園。世博會的會期為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共計184天,預計將有8 000萬人次游覽世博園,也就是平均每天約有43.5萬人入園。以游客平均在世博園停留半天計算,園內將出現20萬人同時活動的狀況,此時的人均用地約為33.4m2.遇到開幕式、重要節(jié)慶活動等高峰時間,短期游人量還會成倍增加。所以,世博園必須滿足高密度的人流環(huán)境的需求。 世博園內各個空間的人流密度不盡相同。世博園是沿著黃浦江走向的帶狀用地。那么在垂直黃浦江的剖面上,從外圍到江邊的典型分區(qū)將是展館建筑區(qū)、展館外廣場區(qū)、濱水公園區(qū),相應的人流密度將是低、高和中。根據這一特點,開敞空間的布局、交通和活動場地的提供均應有的放矢,運用“令人愉悅的高密度”景觀空間理論(Delightful high density)。 (2)“快樂交流”的世博會。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任何新事物瞬間就能在世界范圍內公之于眾。所以,世博會的作用已經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其重點已經不再是新技術的展示和傳播,而是通過世博會讓人們相聚,讓人類進行面對面的“快樂交流”,進而促進世界文化等各方面的共榮。 要實現“快樂交流”,就需要在世博園的景觀規(guī)劃中注重場所的可達性、舒適性、新奇性、變化性等。要用最佳的物質承載空間,促進“快樂交流行為和感受”的發(fā)生。既要有星羅棋布的參與性、娛樂性場所,又要有能承載大型慶典活動的核心空間和標志性景物。博覽展示的基本功能也應充分與“快樂的活動”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快樂世博”。 (3)接觸浦江。近現代工業(yè)文明使人與自然逐步疏遠,甚至趨于對立。黃浦江作為自然的代表,見證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這種變遷。為什么老上海人熟悉黃浦江,因為他們在江上行船捕魚,在江邊取水洗衣。但時至今日,人們考慮得更多的卻是防洪問題。故世博會要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就應該在規(guī)劃中重新找尋人與自然的交融點。 3、生態(tài)環(huán)境綠化 (1)保育原生濕地。上海是中國最著名的近代工業(yè)城市,因而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浦江邊應該是連綿的碼頭、倉庫和塔吊。的確,在世博園區(qū)段的黃浦江兩岸,江南造船廠和上鋼三廠隔江相望,這里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但又有誰會想到,就在世博園區(qū)段的后灘還保留著原生的濱江濕地。 在黃浦江邊創(chuàng)造一段生態(tài)濕地,展現自然的水陸交界景觀,有著特殊的示范意義。而且,有了生態(tài)濕地,就有了微生物、鳥和蟲子等生物,這不僅會帶來勃勃生機,還有可能使其形成一個自然循環(huán)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速成規(guī)劃的時代,不知道有幾家規(guī)劃設計機構注意到了這片原生濕地。景觀規(guī)劃設計要在“?!钡幕A上,“育”生態(tài)濕地,就是要在空間上留出余地,將后灘及其周邊區(qū)段的防洪岸線退后數百米。當然,考慮到世博園的土地資源珍貴,故其它展會功能不用完全退出生態(tài)濕地的范圍,只需通過架空等方式,人們便可以在不影響濕地生長的情況下,走入自然。 (2)進行綠化和建筑的多樣性組合。根據世博會的功能需求,世博園將建設大量大尺度的建筑和非永久性建筑,這就為綠化和建筑的多樣性組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世博會的交通將引入“磁懸浮”,那么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綠化上也完全可以引入“綠懸浮”概念。該概念具體指建筑“懸浮”于大面積的自然綠化之上,而且空中建筑的6個面都是綠化的載體。綠化穿插在建筑之中,立體化的綠化使得世博園的綠化量遠遠超過平面式的公園綠地的綠化量。世博園將絕大多數土地還給自然,人的活動疊加其上,既優(yōu)化了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促進了人與自然的交融。 利用大規(guī)模建筑的立體綠化,還可以在世博園中形成生態(tài)綠化的精神性內涵。比如從南浦大橋到盧浦大橋、后灘,世博園濱江岸線逐漸走向自然,而世博園建筑也相應變化,逐漸從地面走向綠樹之上的空中,人與自然重返和諧,這預示著未來城市的發(fā)展方向。 (3)保護和凈化環(huán)境。目前,黃浦江流域均為Ⅳ類、Ⅴ類和劣于Ⅴ類的水質,世博園區(qū)段的黃浦江為Ⅴ類水質。隨著上海市連續(xù)實施的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上海的大氣、水體和土壤等各項環(huán)境指標均得到不斷提高。到世博會開幕時,世博園區(qū)段的黃浦江應能改善到Ⅳ類水質。
更多關于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四、錢塘潮有哪些特點?
我國的錢塘潮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大涌潮”,也稱錢江潮、海寧潮,潮頭高達8米左右,潮頭推進速度每秒達近10米。錢塘潮由來已久,它始于唐,盛于宋,以其潮高、多變、兇猛、驚險而享譽海內外,錢塘潮一日2次,晝夜間隔12小時,一年有120多個觀潮佳日。故海寧有“天天可觀潮,月月有大潮”一說。
在世界許多河口處都會發(fā)生涌潮現象,如巴西的亞馬遜河、北美的科羅拉多河、法國的塞納爾河、英國的塞汶河等,但錢塘江涌潮的強度和壯觀現象,除亞馬遜河外,其他河流均無法與之相媲美。亞馬遜河的涌潮強度與錢塘江雖然有得一比,但錢塘江河口江道擺動頻繁,涌潮潮景形態(tài)多樣。因此錢塘潮可說是首屈一指,無可比擬。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潮汐景觀設計依據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薦閱讀:
河流潮汐景觀設計規(guī)范(河流潮汐景觀設計規(guī)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