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鑿和雕刻的區(qū)別是什么(開鑿和雕刻的區(qū)別是什么呢)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開鑿和雕刻的區(qū)別是什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簡述古代中國石刻的不同類型及其通常的制作工序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古代石刻的數(shù)量與它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容之豐富都應該名列前茅。就現(xiàn)有的石刻文物來看,古代石刻遺存中包含有文字、紋飾圖案、造型雕刻、建筑構件等多個方面的文化內(nèi)容,不僅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涉及到哲學、文學、歷史學、民俗學、美術史學等眾多學科的研究?,F(xiàn)在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古代石刻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專門的學科分支,歷來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對石刻的研究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往對石刻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對歷代石刻材料的收集整理、編輯目錄、對有關信息的記錄、石刻文字辨識與內(nèi)容考證等幾個方面。在宋代已經(jīng)興起的中國金石學,就是以歷代石刻作為主要的收藏與研究對象。就現(xiàn)在可以見到的古籍來看,從宋代以來,產(chǎn)生了近千種有關石刻的專門著錄,保存了大量石刻文字資料。而在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以后,科學發(fā)掘與考古學研究方法的運用,給石刻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即注重石刻類型的研究,通過石刻類型的歸納來更好地解讀石刻文字內(nèi)容,并且通過研究各種石刻類型的產(chǎn)生與變化過程來揭示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在規(guī)律,使傳統(tǒng)的石刻研究出現(xiàn)了新氣象。近代以來,在科學考古發(fā)掘與調(diào)查中獲得了大量新的石刻資料,有助于我們完成上述的研究課題。有關中國石刻的新發(fā)現(xiàn),我在一本小書《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古代石刻》中有過比較全面的介紹,可以參考。中國古代的石刻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過程,概括地講,應該是從原始的實用性石刻向墓葬紀念性石刻演化,東漢時期大量使用的墓葬石刻造成了中國古代石刻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石刻類型,如碑、摩崖、墓志、闕、柱等,從而奠定了石刻在中國使用的基礎。而后佛教的流行,使以佛教石刻為代表的宗教石刻產(chǎn)生,又形成了一些新的帶有外來文化因素的石刻類型,如造像、浮圖(塔)、經(jīng)幢、刻經(jīng)等,在南北朝隋唐期間形成了中國古代石刻發(fā)展的第二個高潮。在此后,已經(jīng)定型的各種石刻類型一直沿用到近代。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加以證實。
特別是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有關早期石刻類型的重要發(fā)現(xiàn),對于全面了解石刻類型的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與西方幾個文明古國相比,中國古代文字石刻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古埃及的文字石刻可以早到公元前3000 年,西亞古文化中可以早到公元前3500年。在兩河流域、古代伊朗地區(qū)都有公元前一兩千年的文字石刻。而中國古代專門的文字石刻可能要到公元前500 年至300 年以后才開始出現(xiàn)。這就給我們?nèi)绾握J識中國古代石刻的起源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疑問,即中國古代石刻的產(chǎn)生是否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要正確認識這一問題,就必須對中國古代石刻的基本類型及其形成過程做出科學的分析。我們在這里試著將中國古代石刻的主要類型及其形成演化的過程作一個簡要的分析介紹?,F(xiàn)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字石刻——秦《石鼓文》,就是雕刻在天然石塊上的,可能是春秋時期的產(chǎn)物。它們或者是在一塊獨立的天然大石上刻字,或者是將天然的石塊略加表面處理后進行雕刻。中國古代將這樣的石刻叫做“碣”。這是最原始的石刻形態(tài)。
在山崖上直接刻寫文字所形成的石刻,中國古代稱之為摩崖。它也是最原始的石刻。一般是在山崖中選擇一片比較平直的石壁,直接在上面刻字。到了漢代以后,有時也在山崖上進行整修,開鑿出一片規(guī)整的平面來,甚至有些摩崖還開鑿成一個碑的平面外形,在上面刻銘。保留至今的漢代石刻中,有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例如在陜西漢中的東漢永平六年漢中太守鄐君開褒斜道記,建和二年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永壽元年右扶風丞李禹表刻石,在甘肅成縣的建寧五年李翕析里橋郙閣頌,在新疆阿克蘇的龜茲左將軍劉平國刻石等。漢代以后,摩崖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石刻形式,尤其是在山地中大量使用,古代摩崖往往聚集在著名的風景勝地、寺廟和古代文化遺跡附近,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景觀。其中有大量的題名、詩詞、游記、摩崖刻經(jīng)、摩崖造像等。象山東掖縣的北齊云峰山題刻,湖南祁陽的唐大歷六年大唐中興頌,福建南安縣九日山的祈風題記,重慶涪陵等地的長江石魚題刻等。從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資料來講,加工成固定形制的文字石刻,例如碑這樣的紀念石刻在中國古代出現(xiàn),最早也是西漢晚期的事。在西漢晚期和東漢時期,石刻開始大量出現(xiàn),并且日益普及,雕刻技藝也非常成熟。促成這一變化的應該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就目前所見,石刻運用得最廣泛的,還是在喪葬建筑之中。所以,中國古代喪葬制度的變化可能是石刻在古代中國風行開來的一個根本因素。
就現(xiàn)在所見,在西漢時期,文字石刻還主要限于實用性的場合,如黃腸石、地界石、紀事刻石等。但是也是從西漢時起,石材與治石技藝在墓葬中的使用達到了空前的盛況。近年發(fā)現(xiàn)的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陵、河南永城西漢梁王陵、江蘇徐州西漢楚王陵等大量陵墓都是在山巖中開鑿出來的。它們規(guī)模宏大,建造時的石材加工技術十分成熟。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看到在山巖中開鑿陵墓與用石材建筑墓室的做法在西漢時已經(jīng)十分普遍。在山東一帶,西漢時期已經(jīng)較普遍的使用了刻有畫像的石槨墓,有了麃孝禹刻石這樣的小型碑刻。這些表現(xiàn)著中原葬制的一個根本性變化,表明了人們希望彰顯自身聲名,祈求不朽的意識。它推動了墓葬石刻由實用向紀念性的轉化,從而出現(xiàn)了用以標志墓葬的墓碑。此外,我們推測,石刻的大量使用與文字碑石的出現(xiàn)還可能與漢武帝通西域后西亞北非一帶的文化因素傳入中國有一定關系。
中國的碑在東漢時期正式定型,它的形制基本上是一件長方形的豎石,下部另接底座。頂部的形狀一般加工成圓形、三角形或者平頂。這些外形與西亞北非的古代碑石十分相似。中國金石學中習慣稱為:圓首、圭首和平首。以后碑首增加有盤龍紋飾,并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外形。叫做螭龍首。后來發(fā)展到將螭龍首單獨刻成一石,放置在碑身上面。碑座也由長方形的石座演變成龜形、須彌座形等精美的形狀。這是中國碑石特有的外形。早期的碑石中間多有穿孔。學者多根據(jù)《禮記》等古文獻的記載認為碑的形制來源于中國古代墓葬中下葬用的轆轤座和宗廟前樹立的石碑。
在碑身上面刻寫銘文。是樹立碑石的主要目的。一般在碑正面刻寫銘文。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把它專門定為一種文體,叫做“碑銘”。如果內(nèi)容比較多,還會在背面以及側面刻寫文字。但是這些位置刻寫的文字大多是題名、附言等,正文大多是刻在正面的。根據(jù)碑石上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將中國古代的碑石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墓碑、功德碑、記事碑、經(jīng)典刻碑、造像碑、圖碑、題名碑等。
墓碑是專門樹立在墓葬前面的碑石,用以標明墓葬的主人,頌揚他的一生事跡。它是中國古代墓葬建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東漢時期,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在墓葬塋域中使用成套石刻建筑的制度。根據(jù)《水經(jīng)注》里對漢代陵園的記載,以及天津、北京等地出土的鮮于璜墓碑、幽州書佐石闕等漢代墓葬石刻的分布情況,可以推測:在漢代,中上等級人士的墓葬中,一般采用建筑享堂一座、墓碑一座、墓闕一對、神道柱一對(及神道碑一對)這樣的建筑組合。這也形成了石闕、石祠堂與石柱等具有實用建筑意義與紀念意義的幾種古代石刻類型。墓闕是漢代陵園建筑中的大門。現(xiàn)在在四川、山東、河南、北京等地還發(fā)現(xiàn)有漢代的墓闕。特別是四川的多座漢闕,保存得最為完好,如雅安的高頤闕。河南登封的少室闕等保存得也不錯?,F(xiàn)存的漢闕一般高4——6 米,用石塊壘砌。左右各一座,相對樹立。闕分基座、闕身與闕頂幾部分,闕頂雖然是石雕,但是仍模仿木制建筑的斗拱屋頂形式,華麗莊重,往往在闕身上刻畫圖象。圖象的內(nèi)容有神話、歷史故事和各種紋飾。象河南登封的少室闕、啟母闕上,就有古代孝子和神仙的故事畫。
神道柱的典型代表有南京和丹陽等地南朝陵墓石刻中的神道柱和在北京石景山出土的東漢幽州書佐神道柱等。漢代與南北朝的神道柱外形主要是一根刻有瓜棱紋的圓柱和柱頂?shù)囊粋€長方形碑面。以后的神道柱多取消了碑面,或者就與通稱為華表的望柱合為一體。碑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出現(xiàn)并定型以后,很快就被社會各界廣泛地使用開來,賦予它多種用途,如記功頌德、詔書告示、文書契約、書籍范本、記事等,成為古代中國最主要的一種石刻類型,也是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筑。
功德碑是專門歌頌古代帝王、官員、功臣、神靈、以及孝子節(jié)婦等人倫典范的紀念性碑刻。記事碑的內(nèi)容比較豐富,涉及古代社會的各個實用方面,記錄的內(nèi)容有詔書、公文、契約、協(xié)議、合同、詩詞、記事文章等等。經(jīng)典刻碑是專門刻寫古代經(jīng)書典籍的碑石。形狀與通常使用的碑石一致,但是多件碑石成組排列,順序刻寫一部或多部經(jīng)書。在印刷術產(chǎn)生之前,刻寫石經(jīng)是要起到以下的作用:即保存經(jīng)文的標準本,供人們對照、臨摹與傳播。最早的一部石經(jīng)是東漢末年制作的熹平石經(jīng),刻寫了中國儒家尊崇的經(jīng)典七種,就是:《周易》、《尚書》、《詩經(jīng)》、《儀禮》、《春秋》、《公羊傳》和《論語》。這些碑石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部毀壞,僅剩下一些殘石。漢代以下的各個主要朝代也沿承了刻石經(jīng)的習慣。魏、五代時的蜀、唐、宋、清各代都制作了石經(jīng)。其中唐代刻寫的12 種經(jīng)籍與清代刻寫的十三經(jīng)至今還保存完好。圖碑指在碑面上繪制各種圖表的碑石。例如繪制天文圖、地圖、河流圖、風景畫、世代表以及一些著名畫家的作品摹刻等。用石碑刻圖主要是在宋代以下的歷史時期?,F(xiàn)存最古老的圖碑是蘇州博物館收藏的淳佑七年地理圖、天文圖、紹定二年平江圖和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阜昌七年華夷圖、禹跡圖等。題名碑是以記錄人物姓名為主的碑石。唐代起有了官方樹立的專門記錄官員姓名的題名碑。如唐開元十一年刻立的御史臺精舍碑,記錄了曾任御史官員的姓名。唐郎官題名石柱也是類似的題名石刻。
中國古代石刻里另外一種重要的類型就是墓志。中國古代的墓志基本上是埋藏在地下墓室中的。因此,以往傳世的古代墓志材料大多是被盜掘出來的。清代末年以前,所著錄的墓志數(shù)量還比較少。隨著近代 考古發(fā)掘工作的進展,陸續(xù)有大量各朝代的墓志出土,估計可達萬件以上,使得墓志成為現(xiàn)存中國古代石刻中數(shù)量最大、文字內(nèi)容最多的一個門類。以前對于中國古代墓志產(chǎn)生的時間有過多種推測,提出西漢產(chǎn)生墓志、東漢產(chǎn)生墓志,……一直到南朝出現(xiàn)墓志的種種說法。實際上,中國墓志的產(chǎn)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長期
過程。它與碑的突然出現(xiàn)不同。有很多出土文物能夠證明這一點。在古代中國,應該是首先產(chǎn)生標志墓葬的思想與習俗,然后才在長期的演進中,將用于標志墓葬的器物經(jīng)過多次變化,最后定型為長期使用的中國墓志的。
在西漢末年,首先是在畫像石墓中的石件上出現(xiàn)了刻有墓主官職姓名與葬年等字樣的題記。例如河南唐河出土的新莽始建國天鳳五年(18 年)十月十七日馮孺人畫像石題記:“郁平大尹馮君孺人始建國天鳳五年十月十七日癸巳葬。千歲不發(fā)?!彼逃谀怪兄魇业闹醒胧?。又如陜西綏德出土的東漢“永元十二年四月八日王得元室宅”畫像石題記,刻于墓中主室后壁立石上。這些題記作為畫像石的附屬題銘出現(xiàn),并不是主要作為墓志使用,也不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但是它卻是在墓中較早出現(xiàn)的成篇石刻銘文,開創(chuàng)了在墓葬中使用石質(zhì)文字銘刻的先例。根據(jù)在山東鄒城、滕州等地的漢代石棺槨出土情況,在西漢中晚期已經(jīng)大量使用石棺槨了。古代文獻中記錄有漢代使用柩銘的事例?!稘h書?薛宣傳》云:“其以府決曹掾書立之柩以顯其魂?!薄短接[》卷五五二引《博物志》云:“漢滕公薨,公卿送至東都門。四馬悲鳴,掊地不行。于蹄下得石槨,有銘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笨梢苑从吵鲈跐h代已經(jīng)有了在棺柩上刻寫柩銘的習慣。現(xiàn)存實物中有在四川蘆山出土的東漢建安十六年(211 年)王暉石棺,棺首刻有婦人掩門的畫像,右側刻寫銘文,就反映了漢代的柩銘原狀?!峨`續(xù)》卷二十中還記載了漢永初七年(113 年)延年益壽槨題字。這些可能也是石棺柩上的刻銘。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柩銘與墓志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器物,但是晉代的一些柩銘卻改變了自己的形制,不再刻在石棺柩之上,而是刻成一塊單獨的小型碑石,雖然它的銘文中仍然是稱作“某某人之柩”,可是它與棺柩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外形也向墓碑與墓志靠攏。以至在以前的金石著錄中,人們也將它們作為墓志一類看待。例如晉元康六年(296 年)賈充妻郭槐柩銘,外形象一座圭首的小型立碑,高0。76,寬0。312 米,與同時期的另一件晉永平元年(291 年)二月十九日徐君夫人管氏墓碑相似。這件徐君夫人管氏墓碑雖然自銘為墓碑,但卻出土于墓中,應該也是作為墓志使用的。又如安徽壽縣出土的晉元康元年(291 年)六月十四日蔣之神柩,同樣是刻成小碑形。洛陽古代藝術館收藏的晉元康三年(293 年)十月十一日裴祗柩銘也是一件單獨的刻石。此外,晉元康八年(298 年)魏雛柩銘是一件附有兩個小石柱的磚銘,高0。455,寬0。21 米。它們都與后來的墓志十分近似,或者就可以認為是墓志一類的器物了。
除此之外,在東漢時期埋設在墓中的石刻文字還有些自稱為墓門、封記等。其內(nèi)容也比較復雜。馬衡在《石刻》一文中介紹了一件西漢左表墓門,并且認為“前面說的左表墓門把死者官職姓名和年月詳細記載,就是墓志的用意?!边@些墓門應該是指磚室墓或者畫像石墓的石制墓門。在上面刻字的現(xiàn)象并不是很多見,可能還沒有形成風氣。墓記(又稱封記)則和墓磚銘一樣,是與墓志相近的石刻。金石著錄中記載的傳世品有東漢延平元年(106 年)九月十日賈武仲妻馬姜墓記等。這些墓記用近似正方形的石版或磚刻寫而成,如1929 年在洛陽北郊王窯村出土的賈武仲妻馬姜墓記,刻于紅砂巖上,據(jù)郭玉堂當時所見,“似黃腸石,字刻石端?!笔召徴摺捌嗜∑淇套忠欢?,而棄其余?!爆F(xiàn)存石長0。46,寬0。585 米,石面經(jīng)琢磨,仍存鑿痕。黃展岳指出:“王窯村一帶系東漢帝陵區(qū),曾多次發(fā)現(xiàn)黃腸石和黃腸石刻,馬姜墓石為黃腸石無疑,馬姜墓應是黃腸石墓。此墓石原來很可能是嵌在墓室壁的明顯部位?!蹦褂洷憩F(xiàn)出專門用于紀念的禮儀作用。文字體例內(nèi)容與后代正式定型的墓志十分相似。所以這些墓記可能就是最早的墓志。
在這里我們需要再提一下漢代的畫像石祠堂題記,如山東嘉祥宋山安國石祠題記、蒼山元嘉元年(151 年)石祠題記等。如果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應該得出一條由墓上祠堂畫像石題記到墓中畫像石題記或墓室題記,再到墓記的演變脈絡。如果此推測不誤,那么,祠堂畫像石題記對墓志的形成也應該起過一定的作用。
綜合以上介紹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在秦漢時期的喪葬禮儀中,存在著用不同形式標志出墓主的習俗。這種標志墓葬的習俗與墓葬形制的改變,促使人們不斷改進標志墓葬的器物,使之更加堅固持久,更加富有紀念性。墓志就是在這樣的改進中逐漸形成的。只是它在漢代的墓葬中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一種固定形制,所以才出現(xiàn)了名目眾多,形制各異的柩銘、墓門、封記、墓記等多種石制品與磚制品。這是正式定型的墓志出現(xiàn)的前聲。晉代開始把小碑形狀的墓志放在墓室中,直至十六國時期,這種墓中的碑形墓志仍然流行。1975 年,甘肅武威趙家磨村出土了一件比較罕見的前涼墓志。原石作碑形高0.37 米,寬0.265 米,厚0.05米。園首。碑額處題為“墓表”。是建元十二年(376 年)十一月三十日梁舒及妻宋華墓表。梁舒的官職為“中郎中督護公國中尉晉昌太守”。近年來,陜西咸陽市渭城區(qū)密店鎮(zhèn)東北原又出土了一件十六國時期的后秦弘始四年(402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呂他墓表,原石形狀也是帶碑座的園首小碑型,通高65 厘米,原來樹立在墓室中。碑額中央刻寫著兩個字:“墓表?!睂φ諘x代墓葬中的情況,很明顯,這種習俗應該是沿襲了晉代的喪葬制度。由此可見,晉代時,在地位較高的官員墓中樹立小碑的做法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并且往往把這種小碑稱作墓表。墓志這種稱呼在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最早出現(xiàn)“墓志”這一名稱的是南朝劉宋大明八年(464年)的劉懷民墓志。就現(xiàn)有墓志材料來看,有蓋的石制墓志大約出現(xiàn)在北魏孝文帝遷洛以后?,F(xiàn)知最早的有蓋墓志如北魏正始二年(505 年)二月十七日寇臻墓志。這種形制在墓志中占了主要地位,墓志的文體這時候也基本定型,并沿用了一千多年。
此外,中國古代石刻材料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實用性的建筑物構件或單獨的建筑形式,如雕刻精美的石柱礎、石牌坊、石香爐、石柱、石人、石獸,象漢代霍去病墓前石雕、漢代石人、十六國時期的柱礎、清代河南南陽山陜會館牌坊等。它們也是古代石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們上面一般很少刻寫銘文。
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佛教藝術的傳入,帶來了新的石刻造型技藝與新的石刻適用范圍,產(chǎn)生了一大批新的石刻類型。其中直接服務于佛教的石刻有摩崖造像與石窟造像、造像碑、刻經(jīng)、經(jīng)幢、佛塔(石浮屠)、僧塔銘以及寺廟中的宗教碑刻等。除宗教碑刻外,其他類型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形制,其銘文也有一定的文體格式。中國早期佛教原來被認為是從西域信奉佛教的龜茲等古國經(jīng)陸路傳入。現(xiàn)在隨著新的考古資料被發(fā)現(xiàn),有了新的認識:佛教傳入中原,可能在漢代有過多種渠道。江蘇連云港發(fā)現(xiàn)的漢代孔望山畫像,里面有些畫面被確認為佛教的涅般圖和佛像。說明佛教有可能通過海路傳入。四川樂山崖墓中雕刻有佛像,四川出土的多件漢代銅樹座上雕刻有佛像,又表現(xiàn)了東漢時期佛教在四川的傳播情況。這些影響,又可能是從南亞地區(qū)陸路(即中國古代所說的身毒道)傳播過來的。這些漢代的石刻圖象應該是中國現(xiàn)有的最早的佛教圖象。
而在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日益普及,中亞地區(qū)開鑿石窟寺與雕刻大型石佛像的風氣經(jīng)西域傳入中原。興起了佛教造像的熱潮。從這時起,在中原各地興建了大量由佛像、菩薩弟子像與其他紋飾裝飾起來的石窟。著名的云崗、麥積山、炳靈寺、龍門、響堂山等石窟群都是佛教石刻造像的瑰寶。在不適宜開鑿石窟的地方,就大量制作單尊的石造像與造像碑。附著于造像的有造像人的文字題記,如河南龍門石窟的大量造像題記就是重要的石刻資料。造像碑是在南北朝時期、隋代以及唐代早期十分盛行的一種佛教石刻。它是利用中國漢代以來形成的碑的形制來雕刻佛像以及供養(yǎng)人畫像的。造像碑上開鑿小型的佛龕,里面雕刻佛與菩薩、弟子的造像。有些是四面開龕,有些是兩面開龕或一面開龕。龕下往往雕刻香爐、護法獅子、天王力士等形象。有些碑上線刻大量供養(yǎng)人的畫像,有些碑上要附刻長篇的造像題記或發(fā)愿文。還有一些造像碑的題材是千佛,就是在碑身上分層雕刻大量小型坐佛像。這種碑上一般沒有文字或其他造像。
在北朝時期,還出現(xiàn)過另一種具有功德性質(zhì)的佛教石刻,就是石塔。最早的石塔可能是在新疆與甘肅西部發(fā)現(xiàn)的一批北涼時期制品。這些石塔大多出土于古代寺廟遺址,可能是當時僧人修禪時放在面前觀像用的。這些石塔上面刻寫有佛教經(jīng)文,如《增一阿含經(jīng)》、《佛說十二因緣經(jīng)》等。北朝時期的石塔多制作成四面多層樓閣式塔,每面雕刻佛像,往往也不雕刻經(jīng)文。大約從初唐開始,佛教徒制造石塔的風氣興盛起來。這時制作的石塔,雕刻精美,大多附帶有發(fā)愿文、題記與佛經(jīng)經(jīng)文等,在發(fā)愿文中自稱為石浮屠(浮圖)。另外,在舍利塔中埋藏的舍利石函,也有多次考古發(fā)現(xiàn)。
經(jīng)幢是在唐代初期興起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石刻。它的外形是模仿佛教的一種法物——幢。幢原來是用絲帛制作的裝飾品,形似傘蓋,頂端裝有如意寶珠。石經(jīng)幢的主體是一根刻有經(jīng)咒的石柱,上有石雕傘蓋與寶珠。根據(jù)現(xiàn)有文物,具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石經(jīng)幢是陜西富平出土的唐永昌元年(689 年)八月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佛教經(jīng)幢上面主要刻寫《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晚唐時期起,經(jīng)幢逐漸由單層變成多層,底部有須彌座等巨大的基座,其中不乏規(guī)模宏偉的精美石刻,如河北趙縣的宋代經(jīng)幢。
刻經(jīng)是佛教石刻中數(shù)量最大的成分?,F(xiàn)在能見到最早的石刻佛經(jīng)有北魏熙平二年法潤等造不增不減經(jīng)。北齊時期,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在石窟和山崖間刻經(jīng)的風氣很盛。如著名的泰山經(jīng)石峪刻金剛經(jīng)、山西風峪華嚴經(jīng)、河北邯鄲北響堂寺涅般經(jīng)、山東鄒縣四山刻經(jīng)等。幾年前,在山東東平縣大洪山上新發(fā)現(xiàn)的北齊刻經(jīng)與摩崖佛名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從隋代開始,由靜琬法師倡導,在北京房山云居寺進行了佛教歷史上持續(xù)時間最久的一項刻經(jīng)工程。這項工程持續(xù)近1000 年,至明代才基本完工。它一共刻寫有14620 件石刻經(jīng)版,還有420 件殘經(jīng)版和各種碑銘82 件??偣部虒懛鸾?jīng)1100 多種,3500 余卷。限于篇幅,這里僅簡單地介紹了古代石刻的基本類型,有關它們的形成過程還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希望能在以后做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
二、手工雕刻家具和機雕的有什么差別
機雕和手工雕刻的區(qū)別有以下三點:
1、作品外觀表現(xiàn)上也是不同的。
2、層次設計以及顏色運用的不同。
3、手工雕刻和機器雕刻在作品上留下的雕刻痕跡是不同的。
三、中國佛教石窟的開鑿和什么有關?
中國佛教石窟的開鑿,與印度佛窟有直接關系。首先因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幽靜的山洞中修道成佛的,為了紀念他,也為了便于信徒們的出家修行,故多選擇遠離城市的僻靜山區(qū)開鑿洞窟,并雕塑佛像,供為信徒們禮拜修行之所。在印度就遺留有這類石窟群多處。中國西部的新疆,甘肅等地,在過去是由中原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沿路遺留有很多的佛教石窟群,只是那些石窟,由于地質(zhì)條件的限制,難于雕刻石像,因此造像多用泥塑,并在窟壁滿繪壁畫,所以新疆、甘肅一帶的石窟特別顯得絢麗多彩。但建窟制度傳到中原地區(qū)以后,由于石質(zhì)堅細,適宜用作雕像,如云岡、龍門等著名石窟群,則是以雕刻代替了壁畫。雕工用銳細的雕刀,經(jīng)過精雕細刻,呈現(xiàn)出與壁畫同樣的絢爛景象,而且更能堅固耐久,千年不變。從藝術效果看,石雕雖然沒有如壁畫那樣的繽紛色彩,但因有體積形成的光影明暗的映照,令人感到其琳瑯燦爛,并不比壁畫遜色,在由立體所產(chǎn)生的真實感方面,且有過之。如洛陽龍門石窟由于石質(zhì)的堅細,使得富有才智的雕工們能以盡量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和才華,把一些造像龕中神光的飛天位樂雕成高僅三四厘米的精巧形象,耳目清晰,毫發(fā)畢現(xiàn),神情面貌都極為生動傳神,說明雕工們鋒利的雕刀,可以媲美于畫工手工上神妙的畫筆。
四、佛教石窟是如何開鑿的?
佛教產(chǎn)生于印度。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佛教徒為紀念釋迦牟尼和學習釋迦苦修,開鑿了石窟寺。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佛徒修建石窟寺,用雕刻、泥塑、繪畫等藝術手法宣傳教義,成了佛教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東漢以后,特別是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不止,人民倍受煎熬,統(tǒng)治者也朝不保夕,為佛教的傳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佛教在北方得到迅速發(fā)展,在南方也日益興盛。受傳入的印度石窟藝術的影響,開鑿石窟寺在北方甚為流行。據(jù)調(diào)查,今新疆、甘肅、陜西、山西、遼寧、河北、河南、山東等省都有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這些石窟寺由于是用于佛徒修煉和禮拜之用,故大都開在懸崖絕壁,人跡罕至的地方,而窟內(nèi)一般有佛象或舍利塔,以及以佛經(jīng)為題材的雕刻或壁畫,構成了風格獨特的石窟藝術。這一石窟藝術,是在吸收外來佛教文化、結合本民族形式的窟洞、崖墓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
新疆地區(qū)南鄰北印度。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發(fā)現(xiàn)了多處石窟群。其中位于拜城東約50公里的克孜爾石窟,現(xiàn)有洞窟235個。其中一些洞開鑿時間,大致在東漢末年。說明印度石窟藝術約在二世紀末、三世紀初即已傳入我國新疆地區(qū),然后再向東傳播,流行于內(nèi)地的。十六國時期,新疆、甘肅地區(qū)開鑿了多處石窟,其中以敦煌莫高窟最為著名。
莫高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敦煌東南22公里的鳴沙山下。據(jù)碑刻載,它始建于秦建元二年(366年)。此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各代均有大規(guī)模的營建和修繕之舉。這里鑿窟的崖面屬礫巖層,故雕像困難,彩塑和壁畫成了這里石窟藝術的特色。莫高窟繁盛時有千余窟,現(xiàn)存492窟,分布在長達1000米的崖上??邇?nèi)計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100余尊。壁畫內(nèi)容,歷代各有不同。北朝時期多為說法圖和佛本生故事。說法圖一般是佛在中間宣講佛法,兩菩薩侍立左右。所謂佛本生故事,即釋迦牟尼的前身行菩薩道,一生受苦之事。如舍身飼餓虎、割自己身上肉喂鷹救鴿等等。但畫師們在畫這類題材時,卻將社會生活中如耕作、收獲、射錯、飼養(yǎng)、游樂、宴會、戰(zhàn)爭等等內(nèi)容融合在畫面當中,從各種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各階層的社會生活。其彩塑的佛、菩薩、飛天等等,又都是參考了現(xiàn)實世界的人物,使塑造的這些上天世界形象,又帶有典型的現(xiàn)實世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莫高窟以其營造延續(xù)千年、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極為豐富而享譽世界。這是我國一座巨大的石窟藝術寶庫。但是在解放前,大量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所盜竊,許多洞窟受到嚴重破壞。解放以后,這里得到了保護和修復。
北魏時期,石窟的開鑿更為普遍。與新疆、甘肅地方不同,各地的石窟均開鑿在花崗巖一類堅硬的山崖上,洞窟內(nèi)造像及裝飾,全部雕刻而成。云崗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它位于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處?,F(xiàn)存洞窟53個,延綿一公里,有各類佛像10萬余尊。大同舊稱平城,時為北魏都城;這里的石窟又是在北魏皇帝批準下興建,規(guī)模特別巨大。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在沙門統(tǒng)曇曜主持下初鑿五窟。每窟依山雕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ィ陟兑粫r”。參與石窟開鑿的有四方名門與工匠,尤以河西涼州工匠為多。云崗石窟是吸收了涼州石窟的一些特征,并兼收其他各地石窟藝術的優(yōu)點而進行的新的創(chuàng)作。所以,云崗石窟不僅以其大佛“雕飾奇?zhèn)ィ觎兑粫r”,而且它的藝術風格還引起了各地的仿效。著名的龍門石窟,甚至石窟出現(xiàn)較早的河西地區(qū),都可以看到像云崗那樣筆直而高,唇薄肩闊,衣服短瘦,凸起式衣紋的佛像。
北魏遷都洛陽后,又開鑿了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在今洛陽城南20公里處的伊闕山上,故又稱伊闕石窟,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開鑿于孝文帝造都洛陽前五年,即太和十二年(488年)。北魏遷洛后,在此大規(guī)模營建,后又經(jīng)唐代大力開鑿,現(xiàn)在伊水兩岸的東西崖壁,有石窟和壁龕幾千個。遠看如同蜂巢一般。在這些洞窟中,北朝開鑿的約占三成。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一個洞窟。洞內(nèi)主佛像釋迦牟尼端坐,面頰較豐滿,略帶微笑;二菩薩兩側侍立,儀態(tài)莊嚴、文靜。洞壁列龕密布,雕刻華麗精巧。造像題記端正大方,剛健質(zhì)樸,許多是魏碑體的精華。賓陽洞是北魏宣武帝時開始開鑿的??邇?nèi)壁面全部為雕刻品占滿,雕作完整;窟內(nèi)地面飾以蓮花圖案,更顯富麗堂皇??呖趦?nèi)壁崖面上雕有各高二米、寬四米的帝后禮佛圖。分別反映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參加拜佛儀式的隆重與肅穆。這兩部浮雕,是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但在解放前卻被奸商勾結帝國主義分子所盜鑿。賓陽洞的主佛像面部秀潤,嘴角上翹,呈微笑狀。軀體魁梧,著褒衣博帶式服裝。這種形象已不再如云崗曇曜五窟佛像那樣威嚴肅穆。如果說云崗石窟佛像還帶有很濃的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而龍門石窟造像這種風格和服飾上的變化則更顯得中國化了。這種變化正是孝文帝改制、拓跋漢族化的結果。
除以上這些石窟外,這一時期還開鑿了許多著名的石窟。如甘肅靖縣炳靈寺石窟(鑿于西秦)、天水的麥積崖石窟(始鑿于西秦)及河南鞏縣石窟(始鑿于北魏)、河北磁縣響堂山石窟(始鑿于北齊)等等。這些石窟中的許多洞窟,都十分明顯地受到云崗、龍門石窟藝術風格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開鑿的眾多石窟,與歷代各朝開鑿的石窟一起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以上就是關于開鑿和雕刻的區(qū)別是什么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開鑿和雕刻的區(qū)別是什么(開鑿和雕刻的區(qū)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