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宋代五大名窯的特點)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宋代五大名窯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wù)客戶遍布全國,相關(guān)業(yè)務(wù)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宋瓷”聞名世界,宋代五大名窯分別是哪五個?
宋瓷聞名世界,而在宋瓷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大名窯,五大名窯就是汝、官、哥、鈞、定五大窯口所產(chǎn)出的瓷器。
哥窯是宋瓷五大名窯之一,所產(chǎn)瓷器紫口鐵足。哥窯瓷器的開片也極有特點,產(chǎn)生了金絲鐵線這一特征。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絲”。哥窯瓷器的主要器形以盤碗瓶洗為主。但哥窯的窯址如今還沒有得到確認,所以對于哥窯的年代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
官窯是由宋朝官府營建的窯口,因為宋分北宋南宋,所以官窯同時也分為為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北宋官窯因為在宋徽宗時期才開始燒造,存世不多,所以官窯以南宋官窯為主。官窯瓷器以素面為主,無華美的裝飾,樸素淡雅。紫口鐵足為官窯的一大特點,同時官窯的瓷器也有開片的現(xiàn)象。
汝窯的窯址在今天河南的汝州市,興盛于北宋時期。汝窯的瓷器以青瓷最為著名,汝窯的瓷器一般胎體較薄而釉面厚,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很有質(zhì)感,釉面會有很細的開片。汝窯傳世作品很少,故而十分的珍貴。
鈞窯雖然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但其燒造年代涵蓋了宋、金、元甚至到了明代。鈞窯雖然屬于青瓷,但其主要瓷器卻以彩色瓷器為主,這在宋朝的瓷器之中別具一格。民間也一直有流傳,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可見鈞窯瓷器的珍貴程度。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典型特征,它的形成是因鈞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卻的時候,有些介于開片和非開片之間的被釉填平的地方,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后,蚯蚓在濕地爬過的痕跡。
定窯在五大名窯之中以燒造白瓷而獨樹一幟,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定窯的白瓷為暖白色,質(zhì)感溫潤,同時又以刻花、印花等多種裝飾方法,從而使得定窯的白瓷白而不失美感。
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代表了宋代制瓷業(yè)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我國古代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宋代五大名窯在我們今日現(xiàn)實生活中幾近傳奇,它們風(fēng)姿各異,各具特質(zhì)。那么你知道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禹州的鈞窯;汝州的汝窯;定州的定窯;汴京的官窯,以及哥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鈞窯瓷器是一種乳濁釉,釉內(nèi)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于耀州窯,也不同于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
汝窯的特點是釉色青而潤澤,開創(chuàng)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風(fēng)格。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紋的。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燒痕。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
北宋官窯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哥窯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稱為百圾碎,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chǎn)品。
總的來說,宋代五大名窯有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你了解了嗎?
三、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宋代五大名窯指的是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它們各有特點,爭奇斗艷,為祖國的瓷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宋代的五大名窯的形成和出現(xiàn),是中國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嶄露頭角的開始,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奠定了中國陶瓷在世界范圍內(nèi)不可動搖的主導(dǎo)地位。
1、定窯:燒瓷地點在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jié)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qū)的政治中心,所以稱其為定窯。
2、汝窯:河南省是我國北方瓷器的重要產(chǎn)區(qū),不少瓷窯集中在豫中地區(qū)。宋代這里先后出現(xiàn)了幾個馳名于時的瓷窯,臨汝窯就是其中之一。
3、官窯:據(jù)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qū)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
4、哥窯:哥窯是宋代著名的民窯。相傳當(dāng)時有章氏兄弟二人,在浙江龍泉縣境各設(shè)一窯燒瓷。哥哥造的窯稱哥窯,弟弟造的窯稱弟窯。哥窯產(chǎn)品的最大特點是,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稱為“百圾碎”,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chǎn)品。
5、鈞窯鈞窯建于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zhèn)。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nèi)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于耀州窯,也不同于汝窯
四、中國宋代陶瓷五大名窯
1、中國宋代陶瓷五大名窯:
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2、簡介
汝窯
一提到汝窯,很多人會想到天青的釉色,如雨后天空一般的天青釉,是汝窯最直觀的特征。
此外,汝窯瓷器的釉面上還經(jīng)常有細小的開片,被稱為“魚子紋”或“蟹爪紋”。唯一一件沒有開片的,是中國臺北故宮收藏的——水仙盆。
汝窯蓮花式溫碗,上面的細小開片清晰可見
開片和天青釉這兩個特征,是大多數(shù)人熟悉的。然而神秘的汝窯器物還有兩個“隱藏特征”,需要與它親密接觸之后才能了解。
第一個隱藏特征可以用鑒定界的一句話來概括:“芝麻支釘釉滿足”。
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瓷盤
制作汝窯瓷器時,工人們?yōu)榱颂岣咚念佒?,決定將底部盡可能全部上釉,但是底部上滿釉的瓷器不能直接放在窯里或者匣缽里燒。若果直接往窯里、匣缽里一放,燒成之后,器物和窯底、匣缽共同經(jīng)受了烈火的考驗,就粘在一起分不開了。
因此,在燒制之前,汝窯的窯工會用細小的支釘撐住瓷器底部,不讓它與匣缽或窯接觸,并在支釘周圍全部上釉,燒成之后再敲掉支釘。這樣一來,瓷器底部就會留下米粒或者芝麻大小的斷痕。
臺北故宮藏汝窯“奉華”款紙槌瓶,底部有5個細小的支釘痕
芝麻釘?shù)奶卣髟趥魇赖娜旮G器物中比較常見,而在窯址出土的器物中,既有用芝麻釘支燒的瓷器,也有用墊餅墊燒或搓個泥條墊燒等老辦法燒制的瓷器,而且用老辦法燒制的器物還不少。
清涼寺窯址出土
如果說上文的幾個特征講的都是汝窯的外在美,那么最后一個隱藏特征“香灰胎”體現(xiàn)的就是它的內(nèi)在美。
汝窯瓷器的胎體呈灰白色。雖然不同器物胎的顏色深淺有別,但色調(diào)都與燃燒后的香灰近似。如果迎著光看,胎體還會呈現(xiàn)出一點點粉色。胎色與釉色相互襯托,更添素雅婉約之美。
汝窯紙槌瓶
官窯
五大名窯之中的官窯指的是南宋官窯。窯址有兩處,分別位于杭州鳳凰山南麓的烏龜山和杭州萬松嶺南的老虎洞。有學(xué)者認為,它們就是文獻記載中南宋都城臨安的郊壇下官窯和修內(nèi)司官窯。
南宋官窯博物館,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烏龜山西麓,郊壇下官窯遺址就坐落在館區(qū)之中
北宋滅亡后,南渡的趙宋皇室在臨安繼續(xù)著他們對高品質(zhì)瓷器的追求,南宋官窯應(yīng)運而生。在釉色上,南宋官窯的很多瓷器都模仿汝窯,呈天青色或與天青色相近的粉青色。
官窯大瓶,故宮博物院藏
同時,也有很多器物呈現(xiàn)出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并且有張牙舞爪的大開片,與汝窯的細碎開片風(fēng)格差別很大。
官窯瓜棱直口瓶,故宮博物院藏
官窯器物最大的特點就是四個字:紫口鐵足。器物底足的顏色非常深,像是鐵做的一樣,在口沿處又常常顯出隱隱的紫色。
故宮博物院藏官窯圓洗的底足部位
同一件官窯圓洗的口沿部位
原因在于官窯瓷器原料胎土的含鐵量極高,在燒造后的冷卻過程中,沒有完全上釉的底足部位,裸露胎體中的鐵元素逐漸被氧化,使胎體變成深色。而器物的口沿、棱角等處,釉層較薄,像是給深色的胎體加了一層美顏濾鏡,從外表上看呈紫,呈現(xiàn)出“紫口鐵足”的效果。
哥窯
哥窯堪稱中國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窯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懸而未決問題的瓷窯之一,歷來備受關(guān)注。雖然哥窯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但在宋代文獻中卻找不到任何有關(guān)哥窯的記載。元、明兩代的文獻,雖然提到過哥窯,但要么語焉不詳,要么記載不完全可信。
哥窯膽式瓶,故宮博物院藏
而且,宋代的墓葬和窖藏中也不見有典型傳世哥窯瓷器出土。哥窯的神秘程度,可能僅次于文章開頭提到的柴窯了。
神秘歸神秘,人們還是從傳世哥窯器物中提煉出了它的一些特點。一般來說,它的胎體顏色很深,與官窯瓷器一樣具有“紫口鐵足”的特征;釉色有米黃、粉青等;釉面光澤溫潤,如同酥油一般。
哥窯青釉魚耳爐,故宮博物院藏
器物通體常常布滿開片,有的器物開片較為細碎,稱為“百圾碎”“魚子紋”;還有的器物開片粗細深淺不一,粗者呈黑色,細者顯金黃色,人稱“金絲鐵線”,又名“文武片”,是哥窯比較有個性的特征。
故宮博物院藏哥窯弦紋瓶局部,金絲鐵線的開片十分明顯
鈞窯
鈞窯的窯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它雖然也屬于青瓷系統(tǒng),但與其他那些釉色走冷淡風(fēng)的青瓷窯口相比,鈞窯的釉色簡直是多姿多彩、活潑可愛。
北宋鈞窯鼓式洗,上海博物館藏
鈞窯燒瓷的時間很長,宋、金、元、明時期均有燒造。釉色有天藍、月白、紫紅等多種色調(diào),以紫紅釉色最為獨特。即使在同一件器物上,不同位置的釉色,濃淡深淺也各不相同,有“夕陽紫翠忽成嵐”的美譽。
鈞窯月白釉梅瓶,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鈞窯葵口盤,河南博物院藏
奇妙的紫紅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都知道,紅色+藍色=紫色。同樣,鈞窯器物上的紫色也是紅釉與藍釉融合的結(jié)果。入窯燒造之前,工匠們會故意在藍釉層上涂抹一些紅釉。燒造過程中,藍釉與紅釉在胎體上自然流淌交融,誰也無法預(yù)料,最終燒出的瓷器會是什么樣子。
元代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故宮博物院藏
入窯的時候,器物看起來都差不多,出窯的時候一下子萬紫千紅起來。鈞窯的這種特征,被稱作“窯變”,所以有人稱贊它:“入窯一色,出窯萬彩?!?/p>
值得一提的是,鈞窯工匠使用的紅釉,以銅的氧化物為呈色劑,是中國最早的銅紅釉。元代的釉里紅、明代的寶石紅、清代的郎窯紅,工藝基礎(chǔ)都可以追溯到宋代的鈞窯。
此外,宋代的鈞瓷釉面上,常出現(xiàn)一長條一長條彎彎曲曲的痕跡,像是有蚯蚓藏在釉下面一樣。這種紋路被人形象地稱為“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特征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鈞窯洗
由于鈞窯器物釉層比較厚,在燒造之前或燒造初期,釉層容易發(fā)生開裂;窯爐溫度特別高的時候,釉到處亂流,釉層的裂縫又被其他地方流過來的釉填平。蚯蚓走泥紋,就是鈞窯的釉面開裂又補好后留下的“疤痕”。
定窯
定窯的窯址位于河北省曲陽縣,在宋代以燒白瓷為主。與后代雪白的白瓷不同,成熟期定窯瓷器的白色在白中微微閃黃,類似于我們說的米白色,看起來非常的柔和養(yǎng)眼。
北宋定窯孩兒枕,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喜歡在胎體上印花是定窯瓷器的一大特色。定窯的印花紋飾,在崇尚極簡、素雅的宋朝可謂是一個例外。紋樣多位于盤、碗等器物的內(nèi)底,圖案有花卉、禽鳥、水波、云龍等,非常繁密,但美就美在布局嚴謹、層次分明、密而不亂上。
定窯印花云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可以看出印花圖案的復(fù)雜
在燒造工藝方面,定窯工匠創(chuàng)造了一種能夠極大提高生產(chǎn)效率的方法——支圈覆燒法,也就是利用一些截面為L形的支圈組合成匣缽,把盤、碗等產(chǎn)品倒扣過來燒:
定窯覆燒法示意圖,圖自李輝柄、畢南海《論定窯燒瓷工藝的發(fā)展與歷史分期》
同樣是用匣缽裝燒瓷器,如果將器物正著放在匣缽里,每一個匣缽只能放一件瓷器;如果用L形支圈組合成匣缽,再運用覆燒法,每一個匣缽里可以放許多瓷器,生產(chǎn)效率大為提高。
因此,這種方法出現(xiàn)后,迅速在全國的各個民間窯口得到推廣,影響特別大。
但覆燒法也給定窯的產(chǎn)品帶來了顯著的缺陷:如果瓷器還像以前那樣在口沿部上釉的話,燒造完成后,器物的口沿就會粘在匣缽上拿不下來。所以,在運用覆燒法燒造瓷器之前,工匠們必須忍痛把器物口沿部的一圈釉刮掉,燒成后的器物,口沿的一圈是沒有釉的。
定窯印花蟠螭紋盤,口沿?zé)o釉
這種缺陷叫做“芒口”。宋人筆記談到北宋宮廷拋棄定窯器物改用汝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定瓷有芒,不堪用”。然而,聰明的定窯工匠并沒有氣餒。他們很快想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在沒有釉的口沿部包鑲一圈金、銀或者銅,既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又能提高器物的格調(diào)。
故宮博物院藏定窯盤,口沿部包鑲了一圈銅
這種位于碗口、盤口的特殊裝飾,被后人稱為“金扣”“銀扣”或“銅扣”,也是定窯瓷器的一個顯著特征。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宋代五大名窯相關(guān)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guān)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景德鎮(zhèn)在宋代時期主要燒制青白瓷(景德鎮(zhèn)窯宋代以燒青白瓷為主 元代時期創(chuàng)燒)
農(nóng)業(yè)電子商務(wù)的的弊端(農(nóng)業(yè)電子商務(wù)面臨的挑戰(zhàn)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