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

    發(fā)布時間:2023-03-03 04:12:41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395        問大家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

    一、論語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一、關于品行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 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fā)展有自己的理想和盡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 系時,總是5;導學生立足于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拿出車馬、衣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弊勇氛f:“我們愿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笨鬃诱f:“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仁”道的方向去修養(yǎng)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

    孔子認為"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要堅持和實現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見立志是一個人成長發(fā)展的關鍵。確立志向后,又經過長期不懈地學習、修養(yǎng),使之思想、感情和行為,達到道德的高度自覺與"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終身性、長期性和階段性。

    孔子教育學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標準與理想,他要求學生以"仁"指導日常的道德行為,堅持道德信仰而不動搖。"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頓飯的瞬間也不要離開仁德,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不要離開仁德,在顛沛流離的環(huán)境中也不要離開仁德。他要求學生"罵信好學,守無善道",對仁德和理想要鴛信,要好學,要堅守,并用生命去捍衛(wèi)。"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他認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個人生命都還重要 。

    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質享受方面,則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質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會妨礙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末足與議也",他認為一個學生總以吃穿不好為恥,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質享受方面,那就很難談得上樹立遠大的理想了。他贊揚學生顏淵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孔子看來,顏淵是個有志向的學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學道與守道上面,而不去計較個人生活的困難。他還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吃粗糧飲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還教導學生“謀道不謀食"、"憂遭不優(yōu)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應迷戀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質享受,更不能為了追求一時享樂而去貪圖不義之財,從而葬送了自己終生的前途。

    只有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志向方能堅守。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志向的確立與堅守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重視持之以恒與百折不撓的意志鍛煉。這也可以說是立志過程的最后與最高的階段。他認為一個人沒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醫(yī)。他舉例說,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來,那就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啊,他教育學生應象松柏一樣經得起嚴寒,"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還教育學生應當把自己的意志鍛煉得堅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意思是說,最堅固的東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東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總之,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決定于個人信仰和主觀努力,是精神性的、內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強制可以改變的。我們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為志向,但是他這種強調立志的思想,他主張道德教育要解決確立志向的經驗,卻值得我們吸取。

    2.克已內省

    在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中,有一個如何對待自己和如何對待別人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鬃釉谔幚砣穗H關系時,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guī)范,他把這稱之為"克已"。

    孔子所說的"道",指的是道使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具有某種客觀的性質和內容;孔子所說的"德",指的是內心的情感和信念,屬于主觀方面的東西??鬃釉谔幚砜陀^的"道"與主觀的"德"的關系時,重視積極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活動,強調自覺地進行思想監(jiān)督,便遵循客觀的"道"成為內在的自覺要求,而不受外來強加的限制,他把這種主觀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思菏菑投Y的基本條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論行為符合客觀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復到"禮"的道德規(guī)范上來。"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所謂"求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問,嚴格要求自己,隨時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禮義。"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即對自身厚責,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對別人薄責,這種做法,不僅不會增加矛盾,且會緩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煩,也不要把這種痛苦和麻煩加到別人身上。"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即對自身的缺點錯誤要勇于批評,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要寬容諒解;能自我批評,承擔責任,與別人的關系也就容易相處。

    孔子主張把克己、求諸已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他說:"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責備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沒有才能,"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不愁沒有職位,愁沒有能夠站穩(wěn)腳跟的本領;不愁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別人知道的事情。所有這些,都著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當自己沒有能夠取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發(fā)揮應有的社會作用時,要多檢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學問水平,而不要責怪別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學問能力的條件不夠,就應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創(chuàng)造必須的條件,進而達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

    內省是靠自覺性來監(jiān)督的,不自覺就難于真正進行內在的自我反省??鬃诱f:"內省不疚,夫何憂何俱"?自己的行為都合乎道德規(guī)范,自我反省,問心無愧,那就會心安理得,還會有什么憂俱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別人好的道德品質,虛心學習,向他看齊;見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要聯(lián)系自己,反省檢查,引以為戒。"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說要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見善則學,不善則改。

    孔子認為內省是日常必用的修養(yǎng)方法,在學生中間積極提倡,他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思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嗎?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沒有認真復習嗎?學生以社會規(guī)范為準,對行為進行自我檢查,以便及時發(fā)現不符合規(guī)范的情況,避免繼續(xù)在行為方面犯錯誤,這樣就經常起一種監(jiān)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純用感情來支配行為,這種經驗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3,改過遷善

    孔子在處理過失和改過的關系方面,強調改過,他把道德修養(yǎng)過程也看作是改過遷善的過程??鬃诱f:"丘有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自己犯有過錯,并認為過錯被別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對有人對過錯采取不承認的態(tài)度,"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認為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和月蝕;他有過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鬃犹岢?quot;過則勿憚改"的要求,還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過錯,也要正確對待別人的過錯,要容許別人犯錯誤,對別人過去的錯誤采取諒解的態(tài)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經過去的事不要責備了,著重看現在的表現。

    孔子要人知過、改過的思想,涉及人犯錯誤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和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的問題,這些思想與經驗,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

    4、身體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問題,也有行的問題,這也就是道德的認識與道德的踐履問題,這兩方面是緊密聯(lián)系的。孔子對于這兩方面的關系,著重強調的是道德的踐履,他提倡身體力行,要求言行相顧、言行一致,他認為道德認識的真假與深淺,依靠道德踐履的檢驗證實。

    孔子認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對一般人來說,應當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說得多做得少,"言過其行",孔子說應引以為恥。為了防止言行脫節(jié),孔子主張"慎言"。他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說,說話謹慎,怕說了之后做不到。為了防止說空話、說大話,可以"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不妨先腳踏實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講也不遲。"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說話遲鈍一點不要緊,而行動必須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提出身體力行的要求的,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起初,他過分相信學生表態(tài)性的話,以為學生說的話都會實際去做的,發(fā)現學生言行脫節(jié)以后,才對學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還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意思是: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果有所贊美,那也是經過了實際考驗的。這就是說,他對學生的表揚,不是憑印象聽言論而想當然,是以實際行動的考察為依據的??傊鬃右笱孕幸恢露赜谛械乃枷?,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孔子既重視立志,又強調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內省,又主張遷善改過、身體力行。這些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不能因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義思想體系而加以全盤否定和拋棄。我們要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科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批判地繼承這些古代遺產、古為今用。

    二、關于知識教育的思想

    1、勤于學習,廣于見聞

    孔子提倡“學而知之”,主張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白尤胩珡R,每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

    孔子認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去偽存真。他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意思是: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創(chuàng)造的人,我沒有這個毛病。多多地聽,選擇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記在心里??鬃诱J為知識教育靠多聞多見去獲得。他說:“多聞闕疑,慎 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多聽多看,廣于見聞,即認真學習,對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

    2、學而時習,溫故知新

    《論語》第一句話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后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么?

    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從舊的知識中得到啟發(fā),悟出新的道理來,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釋很有道理,包括這樣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礎,"新"是"故"的發(fā)展;"時司"集中體現了二者相互間的聯(lián)系性,并含有轉化的意思。

    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復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自已知探未知。

    3、學思并重,以羊為重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當受騙;只思考而不讀書,問題仍疑惑不解。這說明學習不能脫離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將學來的知識消化吸收,那樣學了也無用處。如果只思考而不學馬,會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這是孔子的學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與思比較,學仍占首位。離開學習而去思考是空無所得,必須腳踏實地去學習才成,說明思考要以學習為基礎。

    4、學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說:"誦 《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熟讀了《詩經》三百篇,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讀得雖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詩》三百篇背誦下來。而在政 治措施和外交活動上卻不能用,那就算自學了。

    孔子教授學生學以致用,使其各有專長,能從事政治活動。據 《雍也》載,季康子間:“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間,"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于治理政事會有什么困難呢?他培養(yǎng)學生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即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5、虛心求學 奮發(fā)不息

    孔子認為知識問題來不得虛偽和驕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認不知道,不強不知以為知,這是求學做學問的起碼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他說,"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認為在路上聽到傳

    言就到處傳播,這是對道德的背棄。"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做學問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他還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認為整天吃飽了飯,不用一點心思,這種人很難有什么出息的!他說自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杜絕了四種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zhí),不自以為是。他還反對"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的求學態(tài)度,本來沒有,卻裝著有,本來空虛,本來空虛,卻裝著充實,這是不好的。

    6、啟發(fā)思維,舉一反三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他認定掌握知識、形成道德觀念,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皢l(fā)”一詞即從此而來?!芭e一反三”成語亦從此而來。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這即是說,當

    學生對某個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還沒有完全想通的時候給予啟發(fā);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已有所得,但還不十分明確,還表達

    不出來的時候給予開導。比如一個四方的東西,已經對他講明了一個角,如果他不能據此推知其余三個角,那就不必再講了。因

    為這說明他沒有主動積極的思考,僅靠教師講授是沒有意義的。

    孔子還認為思考的主動性具體表現在碰到問題就問“怎么辦”,這意味著學生在動腦筋思考問題。他曾說過:“不日‘如之

    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對于一個遇事不問怎么辦的人,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有一次,孔子說,我給顏回整

    天講學,顏回從來沒提出過不同意見,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時,發(fā)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也能夠發(fā)揮,他并

    不愚笨啊!可見孔子是重視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

    孔子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教育學生,例如當于夏讀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幾句詩(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問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啟發(fā)子夏說:“繪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畫花,作畫須先有素潔的底子。)于夏領會到孔子是說“禮”須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但于夏對這個想法還不能十分肯定,于是進一步問孔子:“禮后乎”(是說禮在后吧)?孔子聽了很高興,稱贊說:“能夠闡發(fā)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這首詩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論,只是從教學法的角度分析,顯然,孔子在這里運用的是啟發(fā)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簡單的道德說教,利用形象思維的作用,由生動具體的畫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觀念,以便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動 地去認識 "仁"的意義,從而自覺地接受 “禮”的約束。

    孔子善于運用問答法,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有時學生間一個問題他只簡單回答,引起學生追問,這也是一種啟發(fā)式;如《子路》載,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冉有接連發(fā)問,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間與思考。又如《憲問》載,子路間君子,孔子簡單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不滿足追問孔子:"象這樣就夠了嗎?"孔子第二次才回答:"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問,孔子才第三次回答,"修已以安百姓,孔子這樣連續(xù)回答三次,既有針對性又有啟發(fā)性。再如《顏淵》載,子貢問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

    到這三點才算是治理好政事,從而引起子貢思考,子貢追問道:"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先

    去掉軍備。"子貢又進一步追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再去掉什么?"孔子答:"去掉糧食"。接著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是說,唯有"民信"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立不起來了??梢娍鬃拥膯l(fā)式教學是靈活而生動的。

    7、因材施教,實際出發(fā)

    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chuàng)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把因材施教與啟發(fā)誘導結合起來,即從學生個別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孔子在教學中,隨時注意了解學生。有時他能從學生優(yōu)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求多才多藝。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好些"?孔子說,"子張偏激一些,辦事易過頭,子夏遲緩一些,辦事跟不上,子貢又問:“那么是不是子張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過了頭與跟不上一樣不好”。還有一次,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強一些?”子貢答:“我怎敢同顏目相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可以推知十個道理,而我聽到一個道理僅只能推知兩個道理。”孔子說:“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還能從學生的才能專長上分析,指出有的學生德行突出,有的學生長于辭令,有的學生擅長政事,有的學生熟悉古代文獻。宋德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針對這說。

    由于孔子注意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往往學生問同一樣的問題,而孔子回答卻不一樣。如子路問孔子:“聽到一個道理就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夠聽到了就去實行呢?”冉求也問同一問題,孔子卻說:“對,馬上去實行?!眲e的學生不理解孔子對同一問題而卻有兩種回答,孔子解釋說:“冉求一向行動遲緩,所

    以我鼓勵他大膽干;子路一向膽大好勝,所以我要他請示父兄,有意壓壓他”。

    同樣問孝,孔子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如盂懿問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無違?!币馑际钦f,無論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禮的規(guī)定,不能僭越,這才算是孝。盂武伯問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要關心父母的健康情況,這是針對這位闊少爺不關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說的。子游問孝,孔子認為子游對父母的生活還注意照顧,于是,就提出要加強對父母的恭敬,所以說:“大馬皆能有養(yǎng),有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回答曰:“色難”。意思是說,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給父母吃,還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態(tài)度要和悅親切。

    同樣問仁,孔子也沒有統(tǒng)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方也訒”。因為司馬?!岸嘌远辍保钥鬃痈嬖V他,做一個仁人,說話要謹慎,不要輕易發(fā)言表態(tài)??鬃泳褪沁@樣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善于對同一問題作出不同的回答,這些回答往往針對學生的個別實際情況說的,針對性是很強的。這些都體現了孔子從實際出發(fā)的唯物主義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還針對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進行不同的教誨。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

    孔子也很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氣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縱在女色上;等到壯大了,血氣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動怒,避免斗毆;老年時血氣衰弱,便要警戒,莫貪得無厭。

    總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對我們仍有啟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對象,要深人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盡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發(fā)現和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某些特長,適應個別差異去進行教育,使各盡其才,發(fā)揮開發(fā)人才的作用

    二、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翻譯】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或者說不用刻意向誰學習,通過自己的生活體會,生命體驗就能明白道理,總之就是一等一的人物),有的人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有的人是因為遭遇困頓而有所收獲的。雖然有三條途徑可以獲得知識,殊途同歸,一旦到達了知識的終點,這三類人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區(qū)別。知道了就要行動(后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大概就是這樣吧),用知識指導行動去獲得成就的過程中,有人坦然自若,有人唯利是圖,有人被趕著往前走,然后等他們成功了,也是差不多的。

    【分析】

    關于生而知之,有人會說與生俱來就知道,竊認為不可這么理解。我們想想,什么樣的心理會促使你相信“與生俱來就知道”呢?是因為你有一夜暴富、天賜良機、坐等發(fā)達的幻想,心中一旦升起這樣的幻想,你就再不能真正的“認知”了,也不會再謹慎認真做事了。再說,我們自信比孔子如何?就連孔子自己都說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只是喜歡學習而已。所以,生而知之,當理解為以生活經驗、生命體驗、觸類旁通的思考、然后留給當世及后代以知識財富。其實這樣的人,在當代叫做“原創(chuàng)”研究,也叫發(fā)明創(chuàng)造。

    學而知之,比較好懂。但學是有坑的:1、不想學,不認真學,不用心學,不盡心學,這些都會產生“同學”之間的差距;2、教授之人的知識和教授能力,在古代大家都要拜師學藝,一個好老師,至少他的知是是真知,而他也很會因材施教,有很好的方法和流程確保你有所收獲;3、學而習、學而問、學而思,我們不但要學,還要習練,還要勤問,還要獨立思考??邕^三個坑,大概就能學而知之了吧。

    說一個有關“困而知之”的故事。我有一個朋友找我聊天,非常嚴肅地跟我說他發(fā)現了成功的規(guī)律,說他通過調查身邊成功的朋友發(fā)現,他們都是年輕時候遭遇過重大挫折的,而且有好幾個朋友都是在年輕時父親就去世了,于是他得出結論,年輕時父親早逝,就是成功的規(guī)律。我趕緊勸說朋友,我說“困而知之”其實是有隱含意思的,千萬不要只看表面,實際上是:困而學之、學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成之。只是遭遇困頓,是不能知的,更不要說成功了。而事實上有更多的人在遭遇困頓后從此一蹶不振呢?!袄А笔菍τ谔熨Y不高的人的一記棒喝,上天給與的一次恩賜,是對人類良知的一次修復。困住手腳,讓他能當下思考,獲得走上學而知之道路的機會,甚至從此能夠生而知之。

    下半段講的是知的功用,講到了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而行之?!洞髮W》: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磥砟堋鞍病痹谟凇爸埂?,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故能安而行之。若不能,利而行之可也,我們不要鄙視“為利益而奮斗”哦,看看自己四圍,都是這樣奮斗的成功例子。再來看看對于公司的定義:指企業(yè)的組織形式。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法人。用利益來驅使自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能為利益而奮斗的人,是屬于“主動”對自己負責的人,而勉而行之的人,缺乏主動性,需要別人推一把,甚至需要一些“強制”才能付諸行動。不管是為了“義”、“利”、“勉”而行動的,都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所以大家不要放棄哦,未來是美好的,而在走向未來的每一天,也是美好的,找到自己獲得知識的途徑,和運用知識的行動模式,就安于此吧,安,是把每一天變得美好的魔法。

    三、“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是什么意思?

    意思: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

    原文選段: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p>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p>

    釋義: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p>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

    擴展資料

    人物思想成就:

    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后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后才能獲取??鬃由踔猎凇墩撜Z·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并非不要“利”。

    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tài)度,可以區(qū)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yǎng)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墩撜Z》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guī)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岸Y”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于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

    四、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詩句及理解(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1.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句子:

    (1)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3)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6)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8)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9)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薄罢垎栔??!痹唬骸肮В瑢?,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1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15)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7)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8)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9)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2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4)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6)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7)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2.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有哪些

    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么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么能行駛呢?”

    2,信近于義,言可復也?!鲎韵惹乜鬃印墩撜Z·學而》

    白話文釋義:所守的諾言如果符合于義,那么所說的話就能夠兌現。

    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zhí)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鲎韵惹乜鬃印墩撜Z·述而》

    白話文釋義:孔子以四項內容來教導學生:文化知識、履行所學之道的行動、忠誠、守信。

    5,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王忠信,徙義,崇德也?!鲎韵惹乜鬃印墩撜Z·顏淵》

    白話文釋義: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修養(yǎng)和辨別是非,孔子說: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

    3.《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論語·述而》)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4.論語中關于講誠信的語句

    《論語》中“信”字先后出現有38次。

    除少數“信”屬虛詞外,其余多屬實詞,作“誠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講,這兩層含義又是從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角度來闡述的:一是從主體(即行為發(fā)出者)的角度講,要做到誠實無欺,信守諾言,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保ā秾W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p>

    (《為政》)二是從客體(即行為接受者)的角度講,要相信他人,對人信任,如:“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又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公冶長》)這兩層含義相輔相成:前一層含義是后一層含義的前提和基礎,即只有做到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后一層含義又是前一層含義的目的,即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必須誠實守信。歸根到底,就是誠信道德問題,即信德思想。

    5.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沒有經常復習嗎?”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p>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大國,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講究信用,節(jié)省財用,愛護臣下,根據農事的忙閑合理使用民力。”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ㄗg文)孔子說:“年輕弟子,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人。

    做到這些后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四、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ㄗg文)子夏說:“對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經過學習,我必定說他學習過了?!蔽濉⒆釉唬骸熬硬恢?,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保ㄗg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yè)就不會鞏固。

    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待人處事的)主導思想。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绷?、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p>

    (譯文)有子說:“諾言符合義的原則,才可以實踐諾言。恭敬符合禮的原則,才可 以免遭恥辱。

    依靠自己的親族,也就可靠了?!?------以上出自《學而篇》 七、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ň拖瘢┐筌嚿倭溯r,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么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譯文)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古代文獻,行為規(guī)范,對人忠心,誠實守信。

    九、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顏淵篇》(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辨清昏惑。

    孔子說:“注重忠信,遵從道義,就能提高道德。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著,厭惡他,就巴望他死掉。

    既希望他活著,又巴望他死掉,這樣(好惡無常)便是昏惑。(《詩經》上說:)‘肯定不會困此得到好處,只會收到相反的結果。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p>

    -----------《子路篇》(譯文)孔子說:“說話一定兌現,做事一定果決。這是(不懂變通的)固執(zhí)的小人呀!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p>

    十一、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弊訌垥T紳。

    -----------《衛(wèi)靈公篇》(譯文)子張問怎樣(使自己)行得通??鬃诱f:“說話真誠守信,做事厚道謹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蠻的國家也能行得通。

    如果說話不真誠守信,做事不厚道謹慎,那么即使在本鄉(xiāng)本土,難道能行得通嗎?站著時,似乎就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在自己面前,坐車時,似乎就看見這幾個字刻在車轅的橫木上,做到這樣就處處行得通了?!弊訌埌堰@些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篇》(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是有益的,三種朋友是有害的。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p>

    十三、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篇》(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可以稱仁。

    孔子說:“能將五種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稱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p>

    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勉,(給人)恩惠。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信實就會得到別人任用,勤勉就會有成績,(給人)恩惠就足以使喚人。”

    6.《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論語·述而》)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7.論語中有關誠信的語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論語·述而》)"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顏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8.論語中關于誠信的名言警句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R照齡 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創(chuàng)業(yè)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chuàng)業(yè)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

    ——周晉峰 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里看誠信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一個企業(yè)要永續(xù)經營,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承認、用戶的承認。企業(yè)對用戶真誠到永遠,才有用戶、社會對企業(yè)的回報,才能保證企業(yè)向前發(fā)展——張瑞敏 真誠到永遠——海爾著名廣告語 信用是一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無形資產。

    誠信的約束不僅來自外界,更來自我們的自律心態(tài)和自身的道德力量?!沃怯?走上社會后,我們深感信用危機的嚴重性和危害性。

    但埋怨沒有用,更不能等待。重樹社會信用必須靠每個人的努力,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

    ——郭輝 一絲一毫關乎節(jié)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會毀了我們一生的名譽?!诌_生 品牌包含了公司多年來積累的誠信聲譽,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英國商人 2。

    以上就是關于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含義)

    影像技術出來一般工資是多少

    網絡營銷一個月能掙多少錢(網絡營銷一個月多少錢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