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成都藝術(shù)留學(羅素學校)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羅素成都藝術(shù)留學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wù)客戶遍布全國,留學、移民相關(guān)業(yè)務(wù)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伯特蘭·羅素的人物評價
父子都是大師的情況不多見,如果有,就幾乎一定是子不如父;但師徒都是天才的事情卻比比皆是。羅素和維特根斯坦就是師徒天才。不過,在重要的哲學家里,摩爾也應(yīng)該算是維特根斯坦的老師,維特根斯坦在1912年到劍橋上學,同時聽羅素和摩爾的課。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的師徒關(guān)系從來就有點不一般,與其說是名義上的師徒關(guān)系,還不如說是事實上的互為師徒關(guān)系。在天才的朋友之間,互為師徒關(guān)系其實很正常。在《邏輯哲學論》的序言里,維特根斯坦在談到所受的影響時說他“只想提到”弗萊格和羅素;羅素則說過“維特根斯坦的理論對我有深刻的影響”(《我的哲學的發(fā)展》P.112)羅素無疑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但應(yīng)該說不如維特根斯坦那么偉大。不過,有著特別的自豪感的英國人可能不以為然,英國哲學家艾耶爾在一本討論維特根斯坦的書中有過如此有趣的贊嘆:維特根斯坦如此偉大,以至于成為僅次于羅素的哲學家。羅素的才華不僅超群,而且像他這個人一樣多彩。按照中國的說法叫做“多才多藝”。羅素同時是偉大的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以及社會評論家,嚴格說來,作為數(shù)學——邏輯學家的羅素比作為哲學家的羅素要重要得多,他在數(shù)學——邏輯上的成就幾乎是劃時代的,他是數(shù)學中“邏輯派”的領(lǐng)袖,盡管他的一個基本看法——數(shù)學可以完全由現(xiàn)代邏輯來說明——現(xiàn)在看來非常可能是錯誤的。羅素的文字有一種恐怕想學也學不來的幽默機智,堪稱典范,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大概可以證明這一點,據(jù)我所知,羅素是不靠文學作品(小說和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柏格森,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不是靠小說詩歌獲獎)。羅素同樣喜歡數(shù)學和哲學,但最早喜歡的是數(shù)學,原因是這樣的:羅素小時候,家里氣氛十分嚴肅,特別講究規(guī)矩和清教徒的美德,而且不許懷疑,于是羅素只好去喜歡數(shù)學,理由是“數(shù)學是可以懷疑的,因為數(shù)學沒有倫理內(nèi)容”??墒呛髞磉€是喜歡上哲學,長輩們很不以為然,總是說:“什么是精神?那決不是物質(zhì),什么是物質(zhì)?那決不是精神”。羅素在《記憶中的人物》里寫道:“這句話聽了五、六十遍之后,我就不覺得可樂了”。羅素活到90多歲還有清楚的頭腦和不老的熱情。有個故事說,羅素在70多歲時說他的已經(jīng)80多歲的老師懷特海“真是老糊涂了”,而懷特海反過來說羅素“還是不成熟”。順便說說羅素的老師懷特海,他也是個天才,非常年輕就成了劍橋的教授。由于他是天才,所以很快就看出羅素也是天才,羅素在劍橋上大學時,懷特海來上課,對羅素說:“你不用學了,你都會了”。不久后他們由師生變成合作者,共同寫作了劃時代的著作《數(shù)學原理》。羅素跟數(shù)學大師哈代說他做了個夢,夢見200年后劍橋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正在把過時無用的書扔掉,當拿起《數(shù)學原理》時感到?jīng)]有把握是否應(yīng)該扔掉,這時把羅素急醒了?!【S特根斯坦甚至更加“多才多藝”,10歲就自己做了一臺縫紉機,大了做過飛機的發(fā)動機,在數(shù)學和邏輯上也有獨到的貢獻,藝術(shù)造詣沒得說,單簧管水平是專業(yè)的,還建過一棟樓房,設(shè)計風格在當時算是前衛(wèi)的,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在本世紀可說是第一。至于生活,看起來比羅素更有不同尋常之處。由于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和思想比較離奇,于是許多人對他的不同尋常有些夸張,有些進行了夸張的贊揚,更有些進行了無恥的誹謗,不過,對天才進行抵抗和批評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惡習。維特根斯坦的父親是個億萬富翁,維特根斯坦把他所繼承的遺產(chǎn)全部送給別人;維特根斯坦還是個勇敢的士兵,他的戰(zhàn)友回憶說,有一次對方的炮火打得大家東躲西藏,只有維特根斯坦在繼續(xù)干活。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個偉大的人嗎?
天才有時候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天才,但一定知道另一個天才是天才。有一次維特根斯坦跑來讓羅素判斷他是天才還是傻冒:“如果是傻冒,我就去開飛艇;如果是天才,我就會成為哲學家”,結(jié)果羅素告訴他無論如何不用去開飛艇。維特根斯坦的另一個老師摩爾也非常欣賞維特根斯坦,理由是“我在講課時他看上去很困惑,而其他人都不是這樣的”。羅素、摩爾和維特根斯坦的故事很多。維特根斯坦拿他的不朽著作《邏輯哲學論》到劍橋申請博士學位,答辯主持人是羅素和摩爾,隨便聊了聊之后,羅素提問說,維特根斯坦一會說關(guān)于哲學沒有什么可說的,一會又說能夠有絕對真理,這是矛盾。維特根斯坦拍著他們的肩膀說:“別急,你們永遠也搞不懂這一點的”。這樣答辯就算結(jié)束了,羅素和摩爾一致同意通過答辯。像這樣偉大浪漫的事情只有當幾個偉大的人湊到一起才有可能。類似的事情還有,維特根斯坦后來拿另一本書(《哲學評論》)去申請研究基金,又歸羅素來鑒定,羅素不喜歡這套新理論,他的評語大意是:這本書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但在他看來是錯誤的,然而同意給他研究經(jīng)費。想想看這是什么樣的胸懷。摩爾甚至可能有著更寬闊的胸懷,據(jù)說英國國王曾接見摩爾,表彰他對哲學的貢獻,稱贊他是頭號哲學家,摩爾說,不對,維特根斯坦才是頭號的。相比之下,維特根斯坦對待羅素和摩爾要苛刻得多,他曾經(jīng)“狠狠地”批評過羅素和摩爾的理論。有一次,維特根斯坦對羅素再版《數(shù)學原理》評論說,《數(shù)學原理》有許多錯誤,靠出一個新版本也無濟于事。在哲學上,維特根斯坦可能更看不上羅素,維特根斯坦把他的《邏輯哲學論》給弗萊格和羅素看過之后認為,弗萊格“一個字也不懂”,而羅素也好不到哪里去,羅素甚至沒有理解“主要論點”。當然,維特根斯坦決不是覺得羅素特傻,顯然維特根斯坦承認羅素對他的影響,只不過他覺得像羅素這樣聰明的人都居然沒有理解他的新思想,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而且,維特根斯坦的苛刻是一種非常認真公正的態(tài)度。有一次羅素在學術(shù)會議上對“幾個傻瓜”保持禮貌,結(jié)果維特根斯坦義憤填膺,認為羅素沒有當面告訴那幾個傻瓜他們是多么愚蠢,是一種缺德的世故。
二、關(guān)于盧梭與羅素
不是,通常翻譯作盧梭的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羅素才是上面仁兄說得這個人,英國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shù)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于日內(nèi)瓦一個鐘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仆人、學徒兼雜役。后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后,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仆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wěn)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shù)的復(fù)興是否有助于淳化風俗?》的征文中獲一等獎,并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chǎn)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xiāng)村魔術(shù)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nèi)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nèi)瓦公民。次年,發(fā)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并完成《論政治經(jīng)濟學》。1758年,由于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百科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fā)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百科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fā)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nèi)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jīng)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quán)”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國 別: 英 國
出生地: 蒙茅斯郡
生卒年月: 1872-1970
英國哲學家、數(shù)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dǎo)者和組織者。羅素四歲前已父母雙亡。他是在祖母和家庭教師撫養(yǎng)、教育下長大的。后入劍橋三一學院并取得數(shù)學獎學金,1890年他在三年級是轉(zhuǎn)學哲學,并于1894年取得學位。羅素曾四次結(jié)婚,三次離婚。
1872年5月,羅素生于英國曼摩茲郡的特雷克。
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數(shù)學,后在該學院講邏輯和數(shù)學原理,
1916年重新在三一學院任教。他是亞里士多德學會會員,
1931年他繼承為第三世羅素勛爵。
1949年獲榮譽勛章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0年代因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反對核戰(zhàn)爭而獲得世界和平獎
1970年2月2日去世。
羅素曾于1920年來華講學,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其講稿曾在中國出版,書名為:《羅素五大講演》。羅素回國后寫了《中國的問題》一書,書中討論了中國將在20世紀歷史中發(fā)揮的作用。
羅素學識淵博,通曉的學科之多大概是20世紀學者們少有的。而且,他在哲學、數(shù)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領(lǐng)域都頗有建樹。他的哲學觀點多變,以善于吸取別人見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錯誤和弱點而著稱。早期是屬于新實在主義的,晚年逐漸轉(zhuǎn)向邏輯實證主義。主要哲學、邏輯學著作有:
《論幾何學的基礎(chǔ)》(1897年)
《萊布尼茨的哲學》(1900年)
《數(shù)學原則》(1903年)
《數(shù)學原理》(3卷,與懷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間完成)
《哲學問題》(1911年)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1914年)
《邏輯原子主義哲學》(1918至1919年)
《數(shù)理哲學導(dǎo)論》(1919年)
《心的分析》(1921年)
《物的分析》(1927年)
《對意義和真理的探究》(1940年)
《西方哲學史》(1945年)
《人類的知識--其范圍和界限》(1948年)
《我的哲學發(fā)展》(1959年)
與通常的隱居書齋脫離世事的純學者不同,羅素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關(guān)懷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終其一生熱衷于政治活動和社會事物、并且撰寫了大量關(guān)于政治和社會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懷充滿正義、良知、睿智、溫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羅素文集最新的中文澤本《幸福之路》和《自由之路》最能體現(xiàn)他的風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值得每一位善良、正義、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閱讀,去品味。
羅素于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婚姻與道德》)。
1964年創(chuàng)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代表作品:
《西方哲學史》、《我的哲學發(fā)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學問題》、《數(shù)學原理》
三、羅素傳5: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沒有激情,羅素的天分就不可能得到發(fā)揮,但僅僅有激情是不夠的。我們看到,這三種激情和努力都不足以找到確鑿的人生意義。
就拿羅素來說吧,他追求知識,但最終限于不可知論。他追求愛情,但卻害怕與人親密接觸。他關(guān)心人類的命運,但卻感到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羅素和我們中的很多人一樣,覺得人生的意義一定是存在的,很可能就在某一扇門的后面,所以,我們就會去一扇一扇地敲門。
我可以誠實地告訴你,在每一扇門的后面,你都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但我們又要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辦法,那怎么辦呢?
什么才是人生的意義,怎樣才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1.對知識的追求
羅素是一位世紀老人,活了差不多100歲。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也體驗了人間的各種悲歡離合。他是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但在公眾中的名氣卻主要是由于參與各種社會和政治爭論。他有時候備受冷落和詆毀,有時候又得到熱情的歡迎和尊重。
假如我們以羅素的人生為案例,能不能從中悟出一些關(guān)于人生的道理?
羅素講到他的生命中有三種激情,一種是對知識的追求,一種是對愛情的渴望,一種是對人類苦難命運的憐憫。他替我們做了很多人生的嘗試,那么,這些激情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對知識的追求。從他的自述,我們能夠知道,羅素是在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之后,試圖在哲學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研究哲學的主要動機就是要找出確實可靠的知識。羅素在談到數(shù)學研究的時候,總是能夠找到詩意。他寫到:“數(shù)學世界其實是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它與生死無關(guān),與人們的骯臟形態(tài)無關(guān)。它是永恒的、冷漠的、無情的。對我來說,純數(shù)學是最高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他還說:“數(shù)學是我們知道的唯一可以達到完美的東西,在思考數(shù)學的過程中,我們會變成神靈?!?span style="display:none">HCX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shè)計、營銷策劃公司
對人生做一些認真的哲學思考,是非常有意義的。設(shè)想有個農(nóng)夫只靠向天祈禱,想讓他種的西紅柿收獲更多。另一個農(nóng)夫則天天琢磨怎么種西紅柿,該怎樣澆水施肥除蟲,結(jié)果他收獲的西紅柿會更多。但是,頭一個只靠向天祈禱的農(nóng)夫也能收獲幾個西紅柿,所以,他可能會認為這幾個西紅柿是他向天祈禱出來的。很多不思考人生的人,都像這個只靠向天祈禱的農(nóng)夫。如果你想認真地過完自己的人生,就必須像第二個農(nóng)夫一樣,不僅依靠運氣和經(jīng)驗,而且要留出一些時間,認真地思考一些哲學問題。
當然,企圖通過追求知識找到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不靠譜的。羅素都找不到,更何況我們這些人呢。這是因為,知識本身就是一個牢籠,我們掌握的知識越多,受到知識的限制也就越多。學經(jīng)濟學的人會戴著“經(jīng)濟人”的有色眼鏡看這個世界,學法學的人會喜歡每件事情都辯個誰對誰錯。羅素年輕的時候曾說:“我希望在為數(shù)不多的專家心目中獲得知名度。我的主要愿望,作為我調(diào)控生活原則的愿望,是純粹以自我為中心,旨在獲得思想上的滿足,探索讓我感到困惑的事物?!比绻娴哪軌蜃龅竭@一點,他的人生會更平靜、安逸,但也就少了那些令人驚心動魄的體驗。
2.對愛情的渴望
再看對愛情的渴望。人是一種情感動物,需要與人深度溝通和交流。羅素年幼的時候失去了雙親,是由嚴厲的祖母帶大的,他內(nèi)心里對愛情的渴望比一般人更為強烈。
但是,羅素特有的貴族身份、詩人氣質(zhì)、學者本色,阻礙了他真正地掌握這門愛的藝術(shù)。
作為貴族,羅素在生活方面難以自理。他在給自己的第一任妻子艾麗絲的信里寫到:“雖然我詛咒貴族,但他們的不良習氣卻束縛了我。如果沒有仆人,我是無法獲得幸福的。如果讓我獨自生活,我會進入一種恐懼狀態(tài),言行愚蠢,完全無助?!彼?,他不得不依賴妻子照顧自己的生活,但又對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興趣。
作為詩人,羅素總是喜歡夸大自己的情感。比如,當他遇到懷特海夫人的時候,自稱在五分鐘之內(nèi)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喜歡懷特海夫人,但又不能和她在一起,懷特海夫人當時生病了,羅素以為她倍受病魔煎熬,其實,懷特海夫人的身體很健康,只是得了一種假性心絞痛,這是一種歇斯底里癥。生活不可能是像詩歌一樣高潮迭起,羅素對愛情的過高期望總是會落空。
作為學者,羅素堅持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是平等的個體,然后才能互相融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這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缺陷。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就認定,每個事物都有一個不變的本質(zhì)。在羅素看來,自我就是一個不變的本質(zhì),但我們現(xiàn)在知道,自我是不斷變化的,我中有我,自我本來就是個矛盾體。羅素還嘗試過自己教育孩子,但他借鑒的是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我們在講平克的《白板》時介紹過華生。華生的學說看起來很像是科學,但其實是錯誤的。羅素最喜歡大海,但他的兒子約翰很害怕大海,羅素就把約翰丟進海水里,希望能夠消除他對大海的恐懼,結(jié)果,約翰又多了對父親的恐懼。
3.對人類苦難的憐憫
再說對人類苦難的憐憫。這是知識分子最可貴、也是最可悲的特性??少F之處在于,很少有人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去關(guān)心整個人類社會的命運??杀幵谟?,知識分子往往會錯估自己對現(xiàn)實的了解程度,夸大思想的影響力。
當我們關(guān)心人類苦難的時候,我們關(guān)心的是抽象的人,還是具體的人?這有很大的區(qū)別。我建議你讀讀喬治·奧威爾的《巴黎倫敦落魄記》。奧威爾混跡在一群社會底層中間,他在巴黎的小酒館里當過洗碗工,在倫敦的社會救濟站領(lǐng)過施舍的食物。奧威爾告訴我們,我們對底層的民眾都缺乏了解。從好處說,流浪漢其實并沒有威脅,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非常溫馴膽小的,從壞處說,窮人也有其可惡之處,比如,當你接受別人的施舍之后,你不會感激施舍的人,相反,你會恨他們,因為被施舍的感覺非常不好。
當我們?nèi)椭鷦e人的時候,我們是要幫助個別的人,還是改造整個社會?幫助個別的人相對容易,雖然很可能比你想象的難。改造整個社會就難很多。我們講過改革其實比革命更難,我們講過個人的命運往往是和他所處的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也講過歷史、地理和傳統(tǒng)都會影響到一個社會,那我們該從何下手?是推倒重來,還是修修補補?
四、經(jīng)典誦讀:羅素《我為什么而活著》
[英]羅素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作者羅素。
羅素(1872—1970)英國著名哲學家、數(shù)學家,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為表彰他“捍衛(wèi)人道主義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一篇思考人生的哲理散文,引導(dǎo)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回答。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里,革命斗士保爾柯察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為人類解放而斗爭”,是保爾這樣的人活著的意義,把奉獻自我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
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為什么而活著》這篇文章里,羅素為我們展現(xiàn)出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
支撐他活下去的有三種力量。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愛情都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愛情如此美好,帶給人源源不斷的靈感。
愛情給人帶來狂喜,愛情解除孤寂,愛情能讓人看到人間仙境。美好的愛情,值得人為此活下去。
羅素的一生,都在追求愛情,像很多藝術(shù)家一樣,他有過無數(shù)段愛情,但每一段愛情都很難長久。不知是因為他貪圖每一段愛情來臨前的狂喜,還是沒有尋覓自己想要的愛情。
越是智力超群的人,越能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從小的方面講,知識,讓人擺脫愚昧,讓人走向智慧;從大的方面講,對知識的追求,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羅素一生著書71種,平均每天寫作三千多字, 著述涉及哲學、數(shù)學、政治、倫理、教育、文學、社會學。享有“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之稱。
羅素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識,直到臨終前,還以九十五歲高齡完成了《羅素自傳》。
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羅素做到了,他卻以為“這方面我獲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羅素這樣為知識而活的一生,不知該讓多少以年齡大為由不學習的中年人慚愧不已?
如果說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知識的追求,更多建立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礎(chǔ)上,那么,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卻將人生提升到了大我的境界。
這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苦難的人等待我們?nèi)リP(guān)心,去幫助。那些饑餓的兒童,無助的老人,被壓迫著的苦難人,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無法安心自己的快樂。如何去幫助他們解除苦難,是活著的最大理由。
羅素的一生都在為此而奔波:
在《我為什么而活著》這篇文章里,羅素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振聾發(fā)聵的問題:我為什么而活著?
顯然,羅素交出了一份優(yōu)秀的人生答卷,所以才能問心無愧地說出“我覺得我活著值得”這樣的話。
你是否清楚你“為什么而活著”?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最后用羅素的話來結(jié)束這篇文章:
2021-10-19
以上就是關(guān)于羅素成都藝術(shù)留學相關(guān)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guān)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藝術(shù)留學機構(gòu)哪一家最好(羅素藝術(shù)留學)
企業(yè)宣傳文案經(jīng)典案例(企業(yè)宣傳文案經(jīng)典案例家用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