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最多的大學(朝鮮族最多的大學排名)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朝鮮族最多的大學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留學、移民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中國哪間大學有朝鮮語系?
中國最著名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其課程專業(yè)名稱即為“朝鮮語”。但實際所學的語法、習慣詞匯等,則多以首爾標準語〔標準韓國語〕為準。
四川外語學院也有 朝鮮語
我所知道的很好的外語大學研究生教育好的大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我在大學一老師是延邊大學畢業(yè)的,那所學校的朝鮮語很好!雖然很多人不了解那??上也皇菍W那種語言的。但是那的朝鮮語和韓語很厲害!因為那邊很多人是朝鮮族。你可以參考下:
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
二、在延邊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那就是 學校氛圍好 環(huán)境好 美食多 吧
17年9月來到延邊大學,作為一個外地人,剛來的第一感覺就是 天啊 這是什么神仙地方 每個地方都是朝漢雙語的,感覺像來到了小韓國一樣。文化氛圍很濃郁 ,朝鮮族的四物樂很有特色。學韓語真的是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條件,朝鮮族真的很有禮貌,真的是很愛了。延大校訓是“求真 至善 融合”,作為一個211大學 延邊大學不僅擁有一流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學校的學習氛圍也是很好的 ,全國各地的學生匯聚在這里,文化氛圍濃厚, 想課外學習韓語 日語的話, 也是真的很方便。
還有 作為京津冀的一份子,真的飽受霧霾摧殘呀,哭遼...可是這里,環(huán)境也太好了吧,天天藍天白云 空氣特別好。親身體驗就是 在家的時候經常感冒(環(huán)境污染太嚴重),可是到了延大,已經兩年了,真的沒有感冒過,真的一次都沒有,感覺好幸福的。超喜歡這里的天氣啦 等我老了一定要來這里養(yǎng)老 嘻嘻嘻
還記得剛來延大的時候,真的是被這里各種各樣的美食吸引了,當?shù)氐?strong>冷面,第一次吃的時候,感覺這是什么 好難吃 可是現(xiàn)在感覺 真的好好吃~ 辣白菜也是很推薦的 甜辣的 很好吃 。 這里的水果米酒也是很nice了 超喜歡喝的吖。還有 由于延邊地處邊界 緊挨朝鮮和俄羅斯 所以想來個跨境出國游,也是很方便的,還能隨時吃到國外特產(悄悄說一下,俄羅斯的長方形薯片真的很好吃,韓國燒酒也很nice) 不說啦 再說就餓了...
三、介紹一下延吉的風土人情?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東部,長白山腳下。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的象征,是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擬定的圖們江流域開發(fā)大“金三角”的三個支點城市之一。全市幅員1350平方公里,總人口43萬人,聚居著朝、漢、滿、蒙等16個民族,其中朝鮮族占總人口的58.6O%。延吉市是最具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代表地,擁有獨特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延吉市旅游業(yè)比較發(fā)達,已形成了旅游六大要素相配套的服務網(wǎng)絡。具備了年接待50多萬海內外旅游者的能力。延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資源開發(fā),把旅游業(yè)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政府主導,加大投入,使全市旅游業(yè)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
座落于延吉市公園街的延邊大學座落于成立于1949年,地處有“教育之鄉(xiāng)”美譽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一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西部開發(fā)重點建設院校、吉林省和教育部共同重點支持建設大學。憑介其有利的語言優(yōu)勢,朝語,朝文等專業(yè)名列全國高校韓語教育榜首。
四、比較集中具有中國國籍的朝鮮人的地點在那里?他們的風俗是怎樣的
中國與朝鮮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兩國人民相互過境流移,時而發(fā)生。近代以來,由于諸多原因,大批朝鮮人民流動和遷移到中國東北,在這片土地上勞動、生息和繁衍,為東北邊疆的開發(fā)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文所闡述的朝鮮移民既包括遷移與流動人口,又包括加人中國國籍的中國朝鮮族與沒加人中國國籍的朝鮮僑民。
?? 一、東北期鮮移民社會群體
???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1876年《江華條約》的簽訂分別結束了中朝兩國閉關鎖國的時代,被迫打開了國門,開始步人近代社會。前者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者淪為殖民地社會。在近現(xiàn)代,大批朝鮮移民遷人中國,其歷程大體可分為3個主要階段:
??? 第1階段為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這一時期遷人東北的朝鮮移民,主要是因“地瘡民稠”、“災患頻仍”為謀求生計而來的自由移民,并初步形成朝鮮移民聚居的村落和集鎮(zhèn);第2階段為1910年日韓合并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這一時期主要是朝鮮愛國人士遷移到中國,并形成了延吉、丹東等城市為中心的東北朝鮮族聚居群體;第3階段為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八·一五”光復,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移民政策而被迫遷人的強制移民。這時從南到北形成了東北朝鮮族聚居區(qū)域。1945年“八·一五”光復后,被強制移民或由于朝鮮國內政治原因而遷人的一部分人又回歸朝鮮半島;而留居在中國,以第1階段遷人的自由移民為基干,以第2階段和第3階段遷人而永居中國并加人中國國籍的人為主體的民族群體,就形成了中國朝鮮族。
??? 百年歷程,東北的朝鮮移民增長狀況大致是:1845-1880年間年均增長為五六百人左右;1881-1909年間,少至幾千人,多至上萬人左右;1910-1918年為21 000人左右;1919-1930年為17 000人左右;1931-1936年間為4100()人左右;1937-1945年間為94000人左右川。朝鮮移民遷人中國東北,出現(xiàn)了幾次高潮。第1次是在19世紀60年代后,朝鮮國內前所未有的水災、早災和蟲災災患頻發(fā),饑民為覓食求生,大量向中國東北逃亡;第2次是在1910年日韓合并后,朝鮮移民“扶老攜幼流難乞丐,移來滿洲者,日增月加,而年年幾萬幾十萬的多數(shù),愛國之士們之亡命海外者,每年計兒千了”L2l,形成了歷史上罕見的民族人移動的潮流;第3次是1935年至1944年,日本為分立“大東亞共榮圈”,把東北變?yōu)槠鋽U大侵略的糧食基地和軍事后方,采取了強制移民政策,使大批朝鮮人以集團、集合、分散等形式遷人東北。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37-1944年,被日本強制移民到東北的朝鮮人達30 856戶、147 744人[3]。這10年間,是東北朝鮮移民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從整體看,朝鮮人向東北的流動與遷移從未間斷,一直迅速增長
??? 朝鮮移民遷人東北地區(qū)的過程不盡相同,總的遷移路線大致是:一是越過鴨綠江遷入;二是通過圖們江遷人;三是以沿海州和西伯利屯地區(qū),渡過烏蘇里江或黑龍江遷人。中國朝鮮族的遷人過程,也是自然的分布過程,逐步形成了以延邊為中心的鴨綠江、圖們江沿岸地區(qū)和綏芬河流域由南而北的3個移民群體聚居區(qū)域,并逐漸向北部和西部方向延伸,再向東北內地移動和擴散。分布較為廣泛,幾乎遍及東北各地,以今吉林省為最多,簇一林省又以延邊地區(qū)為最多。以1934年為例:間島省421950人,綏東省83930人,奉天省92703人,錦州省9 291人,吉林省36810人,三江省14561人,龍江省3 847人,黑河省798人,熱河省595人,興安南省2591人,興安北省 853人,興安西省III人,關東州2 481人〔41o 1929年,朝鮮東北移民59 7677人,其中延邊就有38 8976人(51。東北朝鮮移民主要居住在農村和小集鎮(zhèn)。據(jù)統(tǒng)計,1936年吉杯、齊齊哈爾、奉天等東北12個大城市朝鮮移民人口僅為33912人,而當年東北朝鮮移民總人口為875 9)8人困。
??? 朝鮮民族是擅長種水田的民族,因此,其遷移與分布多在江河沖積平原或河谷地及河套平原。遼寧省朝鮮移民主要分布在鴨綠江、f江、遼河流域;吉林省朝鮮移民,主要分布在圖們乞、鴨綠江上中游、牡丹江上游等流域;黑龍江省朝鮮移民主要居住在綏芬河、牡丹江中游、松花江、嫩霎_等江河流域。由于是遷移民族,朝鮮移民也多居住在交通便利的鐵路沿線,1929年東北朝鮮移民總人口519276人,南滿鐵路沿線就有39 531人〔710‘急體上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從1910-1926年朝鮮移民情況來看,總人口有296 940人,居住在延邊的有126974人,通化、trih江、寬甸的有111 324人,其它地區(qū)的有60642人[8]。
??? 從居住在東北地區(qū)的朝鮮移民的原籍情況看,在近代,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朝鮮移民,最初是來自于貧瘩的朝鮮北部平安南、北道和咸境南、北道。由于后來‘舊人殖鮮,鮮人殖滿”政策的推行,朝鮮國內失地農民越來越多,于是,朝鮮北部與南部農民越來越多地移居中國東北??傮w來說,地理位置上離朝鮮半島近的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北地區(qū),朝鮮北部移民多,朝鮮南部移民少;離朝鮮半島越遠的東北中北部地區(qū),朝鮮南部移民多,朝鮮北部移民少。
??? 就職業(yè)結構而言,‘舊韓合并”前朝鮮墾民遷人中國基本上還是由于生計艱難而遷人的,農民居多。而在‘舊韓合并”以后的遷人,政治因素則成為很重要的原因。因而,這個時期遷人的人,不僅限于農民,而且有工人、知識分子、軍人等各個階層的人,但還是以農民為主體。例如,1937年東北朝鮮移民職業(yè)狀況是:農牧業(yè)527 435人、商業(yè)40 554人、工業(yè)30028人、礦業(yè)5 327人、水產業(yè)5430人、交通運輸業(yè)5097人、政府職員7586人、軍事機關209人、海陸軍人132人、教育3170人、醫(yī)務1 707人、文學藝術593人、宗教15611人、其他職業(yè)12 181人、家務62825人、無職及兒童、老人55013人[9〕。
??? 從階級結構變化來看,由于東北地區(qū)的朝鮮移民大多為勞動人民,且相當多數(shù)是貧困農民和工人。以延邊地區(qū)朝鮮農民階級結構變化為例,1927年地主、自耕農、自耕農兼佃農、佃農人口比例分別為8%,36%,32%,24%,到1934分別為0.5%,25%,25.5%,49% [l01,反映東北朝鮮移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的趨勢。由于這一移民群體始終處于弱勢階層,生活水平低下,“契”這種古老的民間自發(fā)的社會互助組織在近代東北朝鮮移民社會中仍普遍存在。通過“契”的互幫互助,共同協(xié)力,以求謀生,。最初朝鮮移民遷人東北,雖打破了原有“安土重遷”的理念,但削弱了移民原有宗族群體力量,大家必須協(xié)同勞動才能開荒拓土,普遍組織“荒渡”、“都列”、“品阿西”等互助“契”。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隨著朝鮮農民日益佃農化的趨向,“契”也因之有了結構性的變化,由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在保留原有“牛契”、“農物契”等組織形式的基礎上。又以業(yè)緣形式建立了“木匠契”、“石匠契”等;以血緣關系組織了“門契”;以地緣關系形成的“洞契”。為便于管理,又成立了育人興學、婚喪嫁娶、扶貧濟困的“婚姻契”、“治喪契”、“治學契”、“夜學契”等。隨著商品貨幣的滲透,“契”的管理辦法和運行方式相應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契”中原有無償互助勞動,被金錢補償替代。對于有耕牛和無耕牛、出工多和出工少等方面的差別,常以現(xiàn)金形式補償與抵消。另外,各種互助形式的“契”,要求成員繳納“契費”,并將“契”的“存款”貸給組織成員,收取一定利息,以用于公共事業(yè)。這有利于資金流動,緩解生產、生活資金短缺。伴隨著商品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契”建立了移民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聯(lián)系,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強化了朝鮮移民社會群體。.
??? 二、東北朝鮮移民的經濟、文化生活
??? 朝鮮移民遷人初期,仍保留一些傳統(tǒng)風俗習慣,如以大米、辣白菜為主食,喜愛著白色或淺色衣服、又多棉麻質料,喜歡吃狗肉、冷面、打糕、泡菜等,住宅基本保持單間、雙間和三間的傳統(tǒng)形式,喜歡蕩秋千、摔跤等民間體育活動等。20世紀初,中國東北朝鮮移民,由于生活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環(huán)境之中,朝鮮族社會生活也發(fā)生了變化。如19世紀末葉以前,朝鮮男人普遍戴笠,20世紀后,開始穿西服,戴西洋氈帽、學生帽、鴨舌帽。20世紀以前,朝鮮族男女主要穿草鞋、麻鞋、木屐,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穿膠鞋、皮鞋。衣服也由較為單一的白色衣料變?yōu)殚_始穿著各種顏色的衣料。在發(fā)式上,年輕男子開始留分發(fā),年輕婦女開始燙發(fā)。家庭結構一般也由過去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步轉變以一對夫妻為主的核心家庭。朝鮮移民遷人初期,其風俗習慣仍遺留較為濃厚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迷信的痕跡。如大家庭制、大家長制、妾伺制、男尊女卑等。至20世紀初,朝鮮族人民開展了文化啟蒙運動、反對家長絕對權威,反對早婚、包辦婚姻、廢除納妾,提倡男女同等,并逐步廢除丈夫任意遺棄妻子、婦女不準改嫁、男女不同席、女子不能隨意外出等陋習??傊?,朝鮮族人民通過革舊納新,逐步發(fā)展和形成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習慣。這些也豐富了東北民俗文化,是東北地方文化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朝鮮人民有著尊師重教、發(fā)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居住在延邊和東邊道的朝鮮人民開始創(chuàng)辦了一些私塾、學堂。延邊的龍井,成了東北朝鮮民族乃至俄國西伯利亞在內的海外朝鮮移民的文化教育中心。第1所新式朝鮮族學校—瑞旬書塾就是于1906年在龍井創(chuàng)辦的。它革除封建教育的弊端,是新式教育的發(fā)端,也是進行反日民族教育的搖籃。此后,東北各地相繼創(chuàng)辦了許多新式朝鮮民族教育學校。到1916年,東北三省設立的各類私立中小學校已達238所,在校學生6.3萬余人[[ii]。在日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東北的14年間,由于推行奴化教育,東北朝鮮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受到很大的摧殘,但他們堅持以近代新文化知識教育學生,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反對日本帝巨主義奴化教育,發(fā)展和繼承朝鮮民族文化教育為〔任??箲?zhàn)勝利后,東北朝鮮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得到權大發(fā)展,以延邊地區(qū)5縣為例,1946年學校發(fā)展至了65所,在校學生達9.8萬余人。中等教育由抗占時期的5所增加到41所,在校學生達1.1萬余人在朝鮮族聚居的延邊、吉林、通化、牡丹江等地普i開設高級師范學校和高中班。又在高中教育發(fā)展白基礎上,于1949年4月在延吉建立了全國第1所二數(shù)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朝鮮族大學)。支邊大學是一所涵蓋文、理、醫(yī)、農等多學科的新型烏合性大學,它的建立是朝鮮族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里不碑,初步形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民族教育網(wǎng)〔12];
??? 近現(xiàn)代朝鮮移民流人中國東北,與中國東北白開發(fā)建設基本是同步的。他們冒禁潛人,開墾荒地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但是,朝鮮族先民不畏艱險,步地拓荒,為開發(fā)和建設這塊黑土地做出了不朽的j獻。據(jù)渾春招墾總局調查,1881年朝鮮族聚居的支邊地區(qū)熟地面積已達27815響[13];1907年,延邊出區(qū)和龍峪管轄的漢、滿族人口僅264戶,而朝鮮族,口則達5990戶,其耕地面積有25501晌[147。朝魚族人民不但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建設新家園,而上積極試種水稻,是東北地區(qū)種植水稻的創(chuàng)始者;并r東北其他民族兄弟傳授和普及水田耕作技術,又少使水稻區(qū)域遍及東北各地的先行者。正如時人萬言:“(東北朝鮮農民)其所耕種早地占六成余,水〔占三成余。僅就水田一項言之,全東三省民國十J年度之耕作面積約達40萬畝,水稻收獲達130石。其中朝鮮人之辛苦換來者,約占八成。其對3三省貢獻之大,縱可想見矣’,[15]。據(jù)統(tǒng)計,至20t紀20年代,吉林省延邊地區(qū)、吉林地區(qū)水田的1009和通化地區(qū)水田的85%,黑龍江省水田的100% , x寧省開原地區(qū)水田的90%、興京地區(qū)和沈陽地區(qū)7田的85%、撫順地區(qū)水田的80%、丹東地區(qū)水田〔70%,均是朝鮮族人民開發(fā)和耕作的[16]。早寶1845年,朝鮮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戶朝鮮農民連江進人渾江流域的寬甸縣下漏河、太平哨一帶開f植稻,這是近代東北水田開發(fā)的最早紀錄。187年,朝鮮移民在今遼寧省桓仁縣下甸子地方試種2稻,獲得成功。1883年,通化小灣溝金華友等朝魚移民,在柳河三源浦試種水稻亦獲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帶成為著名的朝鮮移民聚居區(qū)和產稻區(qū)隨著朝鮮移民不斷向北向西發(fā)展,稻作試驗區(qū)也美漸向北向西發(fā)展。黑龍江省的水田開發(fā)相對就晚-些,約在20世紀20年代中葉到20年代末,全省7,田面積約有7萬畝左右L17J。朝鮮多民在開發(fā)水田過程中,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促進了東北水利灌溉技術的發(fā)展。其中在細鱗河流域的小城干渠、四合干渠、啟智干渠、正義干渠、水曲柳干渠以及黑龍江省木蘭縣尖山子灌區(qū)等多處水利工程現(xiàn)在仍在使用。朝鮮移民積極進行東北地區(qū)水稻新品種的引進和試種,主要引進的新品種有紅光頭兒、紅毛子、萬年、大原、田泰、青盛、北海、札幌赤己、小田代等。朝鮮移民不僅把朝鮮式的水稻種植技術帶人東北,還根據(jù)東北地區(qū)的氣候、土質情況,因地制宜,對原有的種稻技術進行改良,創(chuàng)造了適應東北各個地區(qū)自然條件的寒地種稻技術。這樣,大大增加了水稻產量,1921年,整個滿洲的水田面積30 323叮步,水稻產量939 920噸[1g]。到1930年整個滿洲的水田面積98 140叮步,水稻產量1540 350噸[19]。朝鮮族移民來到東北開發(fā)水田,培育水稻,東北人才看到和吃到“米長色白,鮮美可口”的‘’西西鮮霜”(當時人們對大米的稱謂),豐富了人民的飲食結構,最為重要的是改寫了近代東北沒有水稻種植與栽培的歷史,改變了以種植旱田為主的單一種植結構,從而使農業(yè)種植多樣化,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東北商品糧基地的建設。
??? 對于“重農抑商”傳統(tǒng)觀念熏陶成長起來的朝鮮移民,來到東北,受到當?shù)丶巴鈦碣Y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的沖擊,也經歷了工商業(yè)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以丹東為例,1927年有朝鮮族工業(yè)10余個,到1939年朝鮮族工業(yè)達10余種,數(shù)十家。在商業(yè)方面,1927年丹東地區(qū)朝鮮人各種貿易公司9家,商店18家,旅店5家,飲食店8家,理發(fā)店1家,到1939年開辦的工商業(yè)近100家10余個行業(yè)〔洲。這一時期,由于有不少朝鮮城市}1f1工人和工商業(yè)者移居而來,在我國東北各地形成了一些以朝鮮族為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鎮(zhèn)。這些小城鎮(zhèn)商品交換日益頻繁,民族經濟日漸發(fā)展,fit!在延邊,就有龍井、南陽坪、二道溝、百草溝等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交流集散地,在揮春、寬甸、新賓、臨江、集安等縣都形成了朝鮮族街。為日后東北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城市發(fā)展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地區(qū)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時的東北朝鮮移民聚居區(qū)貿易,除同東北內地貿易交易外,主要是對俄、對日貿易,貿易額也呈增長態(tài)勢。以延邊為例,輸出總額1925年不超過4 000 000元,1927年達9 287 052元〔2110這一時期的朝鮮移民經濟發(fā)展雖帶有很強的殖民色彩,但客觀上加強了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了東北薩經濟開發(fā)。
??? 三、東北初鮮移民社會經濟、文化的特點
??? 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中,近代東北的朝鮮移民在繼承和發(fā)展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由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影響,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經濟、文化特征。
??? 1.朝鮮族移民人口大多集中于大小江河流域和平原地區(qū)。這主要由于移民出自農民、又從事農業(yè)并善于種植水稻。同時,他們又大多居住在鐵路沿線及周邊地區(qū),便于遷移與流動。居住相對比較集中,且有很強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 2.東北朝鮮移民有著堅韌的民族自強性。朝鮮移民中的一小部分,是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60年代遷人的李朝統(tǒng)治下破產的農民、災民,即難民;大部分是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被迫流亡到中國境內的亡國奴。1876年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李朝簽訂《江華島條約》之后,特別是1910年韓國被日本吞并以后,大批移民作為近代東北地區(qū)的開拓者,披荊斬棘、開疆拓土以及在百折不撓的反日斗爭中,都表現(xiàn)了朝鮮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
??? 3.有著雙重愛國主義情感,自覺擔負其雙重的使命。近代以來,朝鮮移民與中國人民一道肩負起反帝反封建斗爭,這種斗爭一是作為朝鮮民族為朝鮮的民族獨立而斗爭;一是作為定居在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為捍衛(wèi)中國國土而斗爭。簡而言之,朝鮮人民一身肩負爭取朝鮮獨立和爭取中國解放之二任。朝鮮族人民在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中,逐漸把本民族的命運和中國革命的前途密切聯(lián)系起來,在共同的斗爭中建立和加強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的血肉聯(lián)系。朝鮮族人民在歷次革命運動中,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革命熱情。他們不惜流血犧牲,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4.朝鮮移民流人中國東北,與東北的開發(fā)基本是同步的。清末以來,中國東北封禁的打開,為朝鮮移民和關內移民的流人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由于東北移民社會所具有特殊的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為朝鮮移民生活和定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朝鮮黃牛、蘋果梨的培育,聞名遐邇,尤其是他們在東北水稻農業(yè)開發(fā)的先舉,為東北的開拓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S.近現(xiàn)代東北朝鮮移民史是一部充滿著血與淚的歷史,這與近代特定的歷史、政治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朝鮮族自朝鮮半島遷人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所謂的“雙重國籍”下,身受日本殖民者、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民族壓迫和封建剝削,處于“有籍無國”、“有國無籍”的悲慘境遇。這注定了他們的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基本處于中下層。同時也鍛造了他們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 6.中國東北地區(qū)是個移民社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對外來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也易于與外來文化交流與融合。所以,近代朝鮮族移人東北很快得以容納,同時朝鮮移民也以鮮明的民族特色活躍在東北經濟與文化舞臺上,形成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經濟與文化區(qū)域。朝鮮族在與其他各族人民共同開發(fā)東北邊疆的歷史過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聯(lián)系,相互吸收與包容、兼并與同化,在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方面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 朝鮮移民遷人東北以后,其中的大部分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為中國政府所承認、具有中國公民權的中國朝鮮族,中華民族大家庭進一步得到豐富與發(fā)展。同時,朝鮮移民聚居區(qū)大多位于中、俄、朝邊界處,如延邊、長白、丹東、牡丹江等地,上述地區(qū)朝鮮移民人口為東北朝鮮族人口的一半以上。這種特殊人際關系有利于區(qū)域經貿的合作與發(fā)展。朝鮮、日本、中國東北、蘇俄遠東之間人口的遷移與流動,經濟、文化、政治之間聯(lián)系使東北亞地區(qū)各國人民的聯(lián)系,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往來更加頻繁,交流更加廣泛,進而為東北亞地區(qū)友好發(fā)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奮考文獻:
[1]金元石.中國朝鮮族遷人史述論〔1].延邊大學學報,1996,(3).
[2]江宇.住滿韓僑之情勢報告.滿洲省委丈件〔Z].第12卷2號,1929.
[3〕車哲九.中國朝鮮族的形成及其變化〔J].延邊大學學報,1996,(3).
[4〕日本外務省.在滿朝鮮人概況〔M].
[5]獲明.朝鮮在外僑與東三省之關系〔J].中東半月刊,2卷(8),1931.
[6]滿洲國民政部內務局.滿洲年鑒【C].1936.
[7]趙鏡元.東三省的韓人間題[J].時事月報,1930(6).
[8](韓)玄圭煥.韓國移民史(上)[M].三和印刷株式會社,1976.116一168.
[9]滿洲國內政警務司:滿洲年鑒[ MI. 1938.
[10](日)牛丸潤亮.最近間島事情【M].朝鮮及朝鮮人社,1927.308.
[11]延邊大學民族研究所編.朝鮮族研究論叢(三)[C].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1.10.
[12]《朝鮮族簡史》編寫組.朝鮮族簡史〔M].延吉:延邊人民出腸社,1966.201.
[13〕吉林通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杜,1986.
[14」長白叢書,光緒丁未延吉邊務報告【Z].長春:吉林文史出腸社,1986.
[15]雷羽.朝鮮人移居東三省史略〔J].中東半月刊,2卷(5),1931.
[16〕樸今海.鄭信哲.略論中國朝鮮族的愛國主義情結1[1].中戶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17]東北新建設[1].1卷(3).
[18]朝鮮總督府.滿洲及西伯利亞的朝鮮人事情〔M ]. 1923. 146-147.
[19]桑田忍.在滿朝鮮人之教育間題[M].大連中日文化協(xié)會1929.
[20]丹東朝鮮族志[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100一102.
[21]沈茹秋.延邊調查實錄〔M].延邊歷史研究(第二輯)[C].188.
以上就是關于朝鮮族最多的大學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