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絲綢概念景觀設計(絲綢概念景觀設計圖)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絲綢概念景觀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中國古代絲綢在國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而絲綢作為衣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一方面,絲綢美化、滋潤著中國人的生活。艷麗柔美的綾羅綢緞裝飾著男女老少的服裝,裝飾著家庭中的床褥,裝飾著廳堂廟宇等公共場所,裝飾著古籍書畫等文房用品。甚至小到手帕、荷包等小件,都可以覓見絲綢的蹤影。另一方面,蠶桑絲織業(yè)是中國農村經濟特別是南方農村經濟的主要依賴,也是國家最重要的財政及外貿收入之一,在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除了與這些表面的服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密切相關外,絲綢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 絲綢與語言文學在已經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中,以“糸”為偏旁的有100多個。許慎《說文解字》所收字中“糸”旁260個,“巾”旁75個,“衣”旁120多個,都直接或間接與絲綢紡織有關。在以“糸”為偏旁的文字中,關于紡織絲綢業(yè)的有繅、繹、經、緯、繪、織、綜、統(tǒng)、紀、紡、絕、繼、續(xù)、紹、紆、約、紊、辮、結、練、繡、繢、編、緝等,關于紡織纖維和紡紗搓線的有緒、緬、純、綃、綹、細、級、線、縷、繩、紉、繆、綢等,關于紡織品種類的有繒、紈、綺、縑、綈、縞、綾、縵等,關于紡織品色彩的有綠、縹、緹、紫、紅、紺、繰、緇、縟等,關于服裝飾品的有纓、紳、綬、組、紐、綸、緣、绔、絳等,其他引申義的還有紙、彝、綏等。其中關于絲綢工藝和服飾的占主要地位,約為50%;絲綢品種其次,占35%左右;織物色名約占30%;其他文字約占15%。到南北朝時期,由紡織絲綢衍生出來的文字進一步增加。梁顧野王《玉篇》收錄與“糸”相關的七部共計400余字。而到宋本《玉篇》中則收“糸”部計459字,“巾”部172字,“衣”部294字。至清代《康熙字典》中的“糸”部約有830字,又較宋代增加很多。這說明中國語言與絲綢的關系相當密切。在現(xiàn)代漢語中,源自絲綢紡織的一些詞匯還有很多復合詞組和成語,大大地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語言,增強了表達力,如“綜合”、“繼續(xù)”、“線索”、“約束”、“編輯”、“組織”、“機構”、“聯(lián)絡”、“連綿”、“經天緯地”、“錦心繡口”、“提綱挈領”、“作繭自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其中,“作繭自縛”原指一條家蠶吐絲結繭的過程,后多用來指自我束縛、自我封閉;“錦心繡口”、“錦繡河山”、“錦上添花”等都是用絲織物的美麗來形容其他事物的美麗;“經天緯地”取經緯相交構成整個天地之意,如今的地理學上所用的“經度”、“緯度”就來源于此;“組織”的原意是織物的經緯線交織的結構,后泛指各種人為的組合;“機構”乃是織機的結構,后泛指一切機械和組織結構;“綜合”原是指眾多的絲線穿過綜眼而被有序地集合在一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為藍草染料在染色后能得到比草色更深的色彩,用于比喻后輩超過前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則是對染工整日在染缸旁被染料沾染的形象描繪,比喻人的思想易受朋友或環(huán)境的影響。除了大量專業(yè)性的紡織科技著作,如《蠶書》、《梓人遺制》、《天工開物》等直接記述絲綢生產外,中國古代還有大量的詩詞小說等文學作品與絲綢生產有關。這些文學作品出現(xiàn)的基礎是封建社會中男耕女織的生產狀況。由于家庭絲織在古代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女性又較易成為文人描寫的對象,因此,“女織”就成為文學家們的重要題材了。這類的實例極多。我國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中已有許多關于絲綢生產的描述。著名的《豳風?七月》中有一段描寫蠶桑絲綢生產的詩句:“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痹偃纭缎⊙?采綠》則與染色染草有關:“終朝采綠,不盈一。予發(fā)曲局,薄言歸沐。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钡綕h魏六朝時,仍然有大量與絲綢有關的詩歌被記錄下來,如漢代《古詩?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椏V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逮欽立輯校:《古詩五首》,《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一二《古詩》,中華書局1983年。再如漢樂府《陌上?!?,描寫了一個采桑女子羅敷的故事,同樣十分著名:“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逮欽立輯校:《陌上?!?,《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九《樂府古辭》,中華書局1983年。此外,六朝有許多詩歌如《蠶絲歌》、《采桑度》等也是以絲綢生產為題的。唐代是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各種與紡織相關的詩歌更多。許多著名詩人均寫下了這類詩篇或詩句,如杜甫的《白絲行》和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等。唐代詩人中以此為題材寫得最多的是白居易、王建等人。白居易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多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如《繚綾》、《紅線毯》、《重賦吟》等,專以絲綢生產為題。其中《繚綾》一首廣為傳唱:“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椪吆稳艘抡哒l,越溪寒女漢宮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蓖踅ㄊ峭硖圃娙?,寫了許多如《簇蠶詞》、《田家行》、《織錦曲》、《搗衣曲》等反映蠶桑絲織生產的詩。其中,《織錦曲》描寫四川織錦戶的生活:“大女身為織錦戶,名在縣家供進簿。長頭起樣呈作官,聞道官家中苦難。回花側葉與人別,唯恐秋天絲線干。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p>宋代以詞著名,詞中也有不少對蠶桑景象的描繪。蘇軾《浣溪紗》就曾描寫農村的繅絲生產:“麻葉層層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薄绑陆砺錀椈?,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辛棄疾有《鷓鴣天》云:“陌上柔條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庇钟小斗鄣麅骸吩疲骸白蛉沾喝?,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風。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本c絲綢生產有關。而宋詞中寫得最好的紡織詞要數(shù)無名氏的《九張機》,它寫活了一個織錦女子把相思之情織入圖案的故事:“一張機。采桑陌上試春衣。風晴日暖慵無力。桃花枝上,啼鶯言語,不肯放人歸。兩張機。行人立馬意遲遲。深心未忍輕吩咐,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三張機。吳蠶已老燕雛飛。東風宴罷長洲苑,輕綃催趁,館娃宮女,要換舞時衣。四張機。咿啞聲里暗顰眉?;厮罂椂浯股徸?。盤花易綰,愁心難整,脈脈亂如絲。五張機。橫紋織就沈郎詩。中心一句無人會。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六張機。行行都是?;▋骸;ㄩg更有雙蝴蝶,停梭一晌,閑窗影里。獨自看多時。七張機。鴛鴦織就又遲疑。只恐被人輕裁剪,分飛兩處,一場離恨,何計再相隨。八張機?;丶y知是阿誰詩??棾梢黄鄾鲆?。行行讀遍,厭厭無語,不忍更尋思。九張機。雙花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離別,從頭到底。將心縈系。穿過一條絲?!?p>明清時期,小說盛行,小說中常見蠶桑絲綢的描寫。明代的“三言二拍”中經常能見到這類描寫,如《醒世恒言》中曾寫到江蘇盛澤鎮(zhèn)有一個名叫施復的手工業(yè)者,原是一家每年養(yǎng)幾筐蠶的小機戶,但由于他養(yǎng)蠶、繅絲的技術好,織出的綢質量上佳,商人們爭相增價搶購。僅僅幾年間,他就增添了三四張機子,并雇工織造。另一部明代小說《金瓶梅》則以開綢緞鋪的西門慶為主要人物,其中寫到的絲綢品名、貿易情況也十分多(圖042)。曹雪芹是江寧織造曹寅的后代,對絲綢生產和產品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因此,其名作《紅樓夢》中亦有大量描寫絲綢紡織品之處,如鎖子錦、妝花緞、蟬翼紗、輕煙羅、繭綢、羽紗、緙絲、彈墨、洋縐、西洋布、雀金呢、哆羅呢、氆氌、倭緞等,不勝枚舉。二、 絲綢與藝術絲綢自古就是重要的書畫材料之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量的帛書帛畫用的就是絲織品。唐宋之間,絲織品是文人繪畫的主要材料,傳世唐宋繪畫中大多數(shù)是絹本。到明清之際,絹本逐漸減少,紙本增加,但仍有不少書畫以絲綢作底,稱為絹本或綾本。約從宋代開始,絲綢還成為書畫的裝裱材料。宋元時主要使用緙絲和織錦做裱材及包首,明清時較多地用錦綾來裝裱書畫。因此,絲綢與美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周膺:《略論絲綢對中國繪畫的影響》,《絲綢史研究》1985年第2期。在中國歷史上,絲綢與美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xiàn)在絲綢生產場景作為常見題材頻繁出現(xiàn)在古代美術作品中。商代青銅器上已見有蠶的紋飾,戰(zhàn)國時期則有許多帶采桑場面的青銅壺出土,采桑圖反映了當時采桑女勞動、歡愛、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動。漢魏六朝至隋唐,絲綢生產場面經常出現(xiàn)在畫像石、畫像磚、壁畫、木板畫上。尤其是漢畫像石,在山東滕縣的宏道院和龍陽店、山東嘉祥縣武梁祠、山東肥城西北孝堂山郭巨祠、山東濟寧晉陽山慈云寺、江蘇沛縣留城鎮(zhèn)、江蘇銅山洪樓、江蘇泗洪曹莊、四川成都曾家包等地都有紡織畫像石的發(fā)現(xiàn),其主題多為曾母斷機訓子,圖中機具都為斜織機。趙豐:《漢代踏板織機的復原研究》,《文物》1996年第5期。在甘肅嘉峪關的魏晉壁畫墓中,則發(fā)現(xiàn)了大量關于采桑、絲絹的畫像磚。唐代則有兩幅傳世名作與絲綢生產有關,即《搗練圖》和《倦繡圖》,畫中不但反映了絲綢精練、刺繡、縫衣等過程,而且人物所穿著的服飾也反映了當時的絲綢圖案。最為有名的反映絲綢生產過程的繪畫作品是南宋初年于潛縣令樓繪制的《耕織圖》?!陡棃D》以當時的農業(yè)和絲綢生產為題材,共設耕圖21事,織圖24事。其正本進呈宋高宗,被翰林畫院摹繪成彩色絹本,收于宮內,成為皇室成員了解蠶織生產的參考和欣賞品;副本留在家中?,F(xiàn)傳宋元時期的《耕織圖》版本有吳皇后題注本、梁楷本、程棨本等。其中吳皇后題注本中共有浴蠶、切葉、暖種、拂烏兒、摘葉、體喂、一眠、二眠、三眠、暖蠶、大眠、忙采葉、眠起喂大葉、拾巧上山、簇、裝山、熁繭、下繭、蠶蛾出種、約繭、剝繭、稱繭、鹽繭、甕藏、生繅、謝神供絲、絡垛、紡績、經靷、籰子、做緯、織作、挽花、下機、入箱等畫面,并繪有最早的腳踏繅絲車和提花綾機,生動而詳盡。乾隆時期,有人進元程棨本《耕織圖》,其上所繪嚴格按照宋樓次序。乾隆令人制成《耕織圖》的刻石,藏于頤和園。明清各朝,《耕織圖》摹本紛紛問世,尤其是清代特別重視??滴跞迥?1696)二月,康熙皇帝命宮廷畫家焦秉貞仿樓圖繪成《御制耕織圖》,并親自寫序作詩,刊發(fā)各地,勸諭農桑。后來雍正、乾隆各朝也予以效法,一時間摹刻《耕織圖》之風大盛,一些農書、方志上也印有《耕織圖》,連許多石刻、窗戶木雕、瓷器彩繪、年畫紙幣、墨硯上都有《耕織圖》?!陡棃D》的盛行,還導致相同類型《棉花圖》的誕生。絲綢與其他裝飾藝術的關系也很密切。絲綢曾是室內裝飾的墻布,因此在建筑圖案中經常模仿絲綢的紋樣。青銅器、陶瓷、漆器、金銀器等裝飾紋樣也都曾跟隨絲綢裝飾之風,或與絲綢風格互相影響,體現(xiàn)著共同的時代特征。例如,從青銅時代中期開始,各種禮器上出現(xiàn)的動物紋樣的周邊和間隙之處填滿了各種小幾何紋,如回紋、雷紋等,可能正是由于幾何紋暗花織物上加以動物為主題刺繡的影響所致。宋元之后的設計中經??梢钥吹降腻\地開光圖案,以小幾何形的瑣紋如曲水紋、鎖甲紋、球路紋等作地,上布帶環(huán)的窠狀紋樣作主題,無疑也是來源于絲綢圖案設計,并大量出現(xiàn)在瓷器、金屬器、漆器及建筑等幾乎所有的藝術中和生活用品上。絲綢與藝術的關系還可以在音樂領域中找到。據(jù)史載,野蠶絲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由此看來,作為中國器樂主要形式之一的弦樂也離不開絲綢,中國古代的器樂也因此被稱為“絲竹”。三、 絲綢與宗教禮儀古代中國是一個有著嚴格禮儀制度的國家。在古代社會中,絲織品本身就是高貴與身份的標志,而棉麻織品則是普通人的服用品。 “天子”的服飾無疑是最高等級的。《尚書?益稷》中已見對早期冕服十二章的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睋?jù)后代的解釋,這十二章的含義是: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光明之意;龍,能變化而取其神之意;山,取其能云雨或鎮(zhèn)重之意;華蟲,雉屬,取其有文章之德;宗彝,謂宗廟之尊,上有虎、蜼之形,取其勇猛智慧之意;藻,水草有文,或取其潔;火,取其明;粉米,取其養(yǎng);黼,作金斧形,取其能割斷之意;黻,兩己相背形,取臣民有背惡向善之意。周錫保:《中國服裝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5頁。十二章可以根據(jù)等級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數(shù)量。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定天子用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周錫保:《中國服裝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8頁。早期的十二章紋飾并無圖像傳世,現(xiàn)在可以見到最早的十二章紋是在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中的漆畫屏風中的帝王人像以及甘肅敦煌壁畫上描繪的皇帝圖像,但不全。真正帶有十二章的實物是北京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的緙絲袞服。龍紋也是皇帝服飾中的專用圖案題材。從史料記載和考古出土實物來看,龍紋最遲于遼代已用于皇帝服飾。到元代,五爪大龍被專用于皇帝服飾,而較小的三爪龍仍然可以用于一般場合。從明代起,則有五爪龍和四爪蟒的分別,還有與龍十分相似的飛魚、斗牛,除五爪龍之外,蟒、飛魚和斗牛都用于賜服。除圖案外,色彩也是分辨等級的重要因素。史載秦時祭服尚黑,西漢尚黃,東漢則尚赤。但漢代又根據(jù)時令為服色之別,《后漢書?與服志》載: 五時色朝服為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紫色一般為貴者宴居之服,而綠色則為民所常服。唐代高祖時天子用赤黃袍衫,遂禁臣民服用赤黃之色,并規(guī)定三品以上服紫色大科綢綾及羅;五品以上服朱色小科綢綾及羅;六品以上服黃絲布、雜小綾、交梭、雙。太宗時命七品服綠色,龜甲雙巨十花綾,九品服青絲布及雜小綾?!杜f唐書》卷四五《輿服志》。 大抵紫、緋、綠、青四色可定官品之高卑,即始于隋唐。宋代官服色彩等級與唐相同,但時服中有織錦圖案的區(qū)分。第一等用天下樂暈錦,第二等用簇四盤雕細錦,第三等用黃獅子大錦,第四等用翠毛細錦,第五等用紅錦,其余將校則賜窄錦袍,有翠毛、宜男、云雁細錦,獅子、練鵲、寶照大錦和寶照中錦七等。明清文武百官更多用補子表示品級。洪武二十四年(1391)規(guī)定常服花樣品級如下:“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薄睹魇贰肪砹摺遁浄救?。清代補子有圓、方之分,圓補主要為龍、蟒之類,用于王公貴族;方補用于百官。其中,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除官服需要用絲織品的花色來區(qū)別等級、確定禮儀之外,農、工、商、釋、道、儒亦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飾。絲綢還大量地用于宗教場合。無論是佛教的寺廟,還是道教的觀宇,總是布滿了色彩絢麗的絲綢?!堵尻栙に{記》載,宋云、惠生使西域時見絲綢之路沿途的佛教場院總是“懸彩幡蓋,亦有萬計”。這類絲綢幡蓋中有佛像的幢幡,在當時被稱為“繡像”。這類繡像在藏傳佛教中被稱為“唐卡”,直到今天,大量的唐卡仍然保存在西藏、青海的藏傳佛教寺廟中。四、 絲綢與風俗我國悠久的絲綢歷史對民俗風情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唐代王建的《簇蠶詞》中,我們已經可以見到部分內容:“蠶欲老,箔頭作繭絲皓皓。場寬地高風日多,不向中庭曬蒿草。神蠶急作莫悠揚,年來為爾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無蒼蠅下無鼠。新婦拜簇愿繭稠,女灑桃漿男打鼓。三日開箔雪團團,先將新繭送縣官。已聞鄉(xiāng)里催織作,去與誰人衣上著。”而明清時期著名蠶鄉(xiāng)杭嘉湖一帶的習俗則更加豐富多彩。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把豐收的期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因此進行各種祭祀活動。據(jù)史書記載,從3000多年前的周代開始,朝廷的統(tǒng)治者對祭祀蠶神活動就很重視。歷朝歷代,皇宮內都設有先蠶壇,供皇后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yǎng)蠶之前,須殺一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民間也是如此,蠶神的崇拜是蠶鄉(xiāng)風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據(jù)當?shù)氐娘L俗祭祀所崇拜的蠶神,有祭祀“蠶母”、“蠶花娘娘”者,有祭祀“蠶三姑”者,也有祭祀“蠶花五圣”、“青衣神”等蠶神者。民間供奉蠶神的場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專門的蠶神廟、蠶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奉的菩薩旁塑個蠶神像,有的蠶農家在墻上砌有神龕供奉印有蠶神像的“神碼”。養(yǎng)蠶一般在清明前后開始,浙江湖州地區(qū)有軋蠶花、劃龍船之盛會,其實是養(yǎng)蠶之前的精神調節(jié)和準備蠶具。養(yǎng)蠶之前要祛蠶祟,即用各種神像、畫符或其他法術驅趕一切有害于蠶的鬼邪、病毒、蟲害,同時也是一種衛(wèi)生防疫措施。養(yǎng)蠶時蠶室門口用紅紙書“育月知禮”或“育蠶”等字,告知互不往來,稱為“蠶關門”。蠶過三眠,俗稱“出火”,此時蠶繭收成已成定局,蠶農家家做一種米粉小湯團,稱為“繭圓”,以祀蠶神。蠶兒上山結繭時,蠶農可以開門走動,稱“蠶開門”,并且各親戚間還以豬蹄、魚鮮、花果、糕點等食品互相贈送并探詢養(yǎng)蠶收成,俗稱“望蠶訊”。端午、小滿前后,蠶農往往要舉行一些慶?;顒樱绾莘Q“謝蠶花”,德清謂“吃蠶花飯”,盛澤則有小滿戲,請來戲班公演。養(yǎng)蠶時禁忌甚多。金代《務本新書》載蠶之雜忌有:“忌食濕葉,忌食熱葉。蠶初生時,忌屋內掃塵。忌煎魚肉。不得將煙火紙捻于蠶房內吹滅。忌側近舂搗。忌敲擊門、窗、槌、箔及有聲之物。忌蠶屋內哭泣、叫喚。忌穢語淫辭。夜間無令燈火光忽射蠶屋窗孔。未滿月產婦,不宜作蠶母。蠶母不得頻換顏色衣服,洗手長(常)要潔凈。忌帶酒人切桑飼蠶及抬解、布蠶。蠶生至老,大忌煙熏。不得放刀于灶上、箔上。灶前忌熱湯撥灰。忌產婦、孝子入家。忌燒皮、毛、亂發(fā)。忌酒、醋、五辛、羶、腥、麝香等物?!蔽闹兴嗪峡茖W道理,現(xiàn)在蠶鄉(xiāng)也有此類禁忌。嘉湖一帶還有許多語言禁忌,如忌“亮”字,忌說“醬”,因亮蠶、僵(與“醬”同音)蠶是蠶病,等等。絲綢生產的相關行業(yè)也有著自己的生產習俗,祭祀著各行各業(yè)的發(fā)明神。比如,絲織業(yè)的祖神是黃帝軒轅氏,在蘇州城里還有一座軒轅宮,正是蘇州絲織業(yè)祭祀的祖師神。染業(yè)的祖師是晉代葛洪,杭州景區(qū)葛嶺上抱樸道院邊出土了葛翁染業(yè)的石碑,杭州染坊工人每年都會到這里進行祭拜。刺繡業(yè)的祖師神則是上海露香園顧氏,雖然年代較晚,但也為蘇繡工人所推崇。二、選擇草原風光、絲綢之路、塞外風光、青藏鐵路中你最喜歡的一處介紹給大家
這個根據(jù)每個人的情操和追求有關!不同的人喜好也不同!
輕輕地草原、塞北的馬兒在原野上盡情的奔馳!是一件很爽很懷念的事情!
湛藍的天,潔白的云,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星星點點的蒙古包點綴其中。這就是世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內蒙古大草原。
在內蒙古,你可以零距離接觸草原民族,體驗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風情。在這個成吉思汗曾馳騁過的地方,還有更多令人神往的古老傳說,以及許許多多神秘的地方。
歐洲人的“東方神話”——元上都
七百多年前,蒙古貴族在大草原上建立了一座都城,它就是后來的元朝陪都——元上都。幾經擴建,元上都逐漸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每年從初夏到深秋,元朝皇帝都來此消暑、狩獵、處理政務,前來朝覲的各國使節(jié)、王公大臣、巨商大賈云集上都,使其成為一個影響亞、歐兩大洲的國際性大都會。馬可·波羅父子就曾在這里受到忽必烈的召見。
《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的宮殿設計精巧,裝飾豪華,令人嘆為觀止。該宮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間里都鍍了金,裝飾得富麗堂皇?!痹隙家惨虼吮粴W洲人稱為“東方神話”。
中原漢文化、北方蒙古族文化,在這里做到了完美結合。漢人設計的這座都城,布局合理、選址絕佳、守備設計合理。一個專門研究元上都遺址的專家稱,它在總體布局上即體現(xiàn)了漢族傳統(tǒng)的城市布局觀念,又考慮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點,是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市。
罕見的冰川石林
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時候,巖漿活動、冰川運動以及自然風蝕,最終就形成了世界罕見的花崗巖石林——克什克騰旗的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
還沒看夠銀白色的白樺樹和雜花片片的草地構成的景色,平坦的草地上就突然巍峨高聳起許多石柱。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獨柱擎天。臥駝、箭石、拴馬柱、秀女望月,天然造化加上后人的想象,便成了種種獨特景觀。
這里的石林通體為堅硬的花崗巖石,遠看恰似千層餅。石林頂部有冰臼分布,這在海內外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在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的同時,它也已成為研究古地質和古地貌變遷難得的科研資料。
因為人跡稀少,森林面積大,這里的人說,他們現(xiàn)在還能經??吹揭吧尼笞?、黃羊、鹿、狼。雨后,在樹林中采摘蘑菇,或者尋找野鹿角也是很有情趣的事。話音末了,當?shù)厝酥钢h出的一片片山脈說,那邊就是著名的大興安嶺。
成吉思汗的“天賜之石”
巴林石是巴林右旗的特產,質地純凈而濕潤,色澤豐富而艷麗,被稱為“中國四大印石”之一。其中,巴林雞血石算的上是其中的極品,質地溫潤堅實,石上“血跡”斑斑,聚散有致,光彩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它更是難得的欣賞、雕刻、收藏用石。
相傳,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各部的慶功宴上,屬下獻上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滿美酒,頻頻舉杯,不住地稱贊,“天賜之石!”。
如果有興致,在內蒙古,你還可以沙漠悠閑乘駝,也可以草原縱情奔馬。內蒙古大草原沒有都市的喧囂,有的只是草原的遼闊和些許安詳。
這里還有太多關于成吉思汗的傳說故事,更有許多值得人們留戀的地方。
三、關于絲綢之路的資料有哪些?
絲綢之路的資料 絲綢之路, 不能顧名思義, 僅僅認為是一條絲綢貿易之路。實際上絲綢之路自開通以來就是一個全方位多用途的載體, 是連接古代東西方及沿線諸國各族的紐帶, 是架在他們之間的金橋, 成為他們之間互通有無、物暢其流的商貿之路和物種傳播之路 成為他們互相學習, 相互影響的文化藝術和科技交流之路成為他們彼此不斷增進了解的友誼之路成為沿線諸國進行政治交往的使節(jié)之路成為沿線各族傳播佛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的朝圣之路。此外, 它還是民族遷徙之路, 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交融之路。同時也是沿線諸國間風云變幻的政治斗爭之路, 進行長期角逐大動干戈的戰(zhàn)爭之路。絲綢之路諸如此類廣泛而持久的各種作用及運動軌跡, 都在絲路沿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成為這個時期世界歷史的主要標志之一??梢哉f絲綢之路凝聚著當時世界上各種主要的歷史事件,絲綢之路沿線諸國各族的歷史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史, 極大影響了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格局和進程。 此外, 現(xiàn)在所說的絲綢之路, 已不限于交通線, 還包括絲綢之路沿線涉及的廣大地域。就此而言, 絲綢之路也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沿線地域出土和傳下了大量雕塑、壁畫等門類齊全的、各具特色的藝術珍品。挖掘出來的規(guī)模宏大的古城、形制各異的宮殿、莊嚴肅穆的陵墓、籠罩神秘色彩的神殿、寺院和石窟等各種建筑遺跡遍布沿線各地, 盡展建筑藝術的民族個性和時代風貌。在沿線地域浩瀚的文海中, 多元的各種古文字異彩紛呈, 用這些古文字寫的各種古文書和刻石,蘊藏著古代豐富的信息, 揭開了許多古謎之底 各種不同文字的遺著訴說著可歌可泣的史詩, 座座豐碑都鐫刻著光輝的歷史篇章。此外, 沿線地域還匯聚了古代人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由此迸發(fā)出的巨大動力, 加速了歷史前進的步伐。總之, 絲綢之路沿線地域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所創(chuàng)造的主要物質和精神財富, 這些財富內容豐富, 底蘊豐厚, 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有通過相互交流而構成的千絲萬縷的內在聯(lián)系, 代表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發(fā)展的水平, 是人類重要的文化寶庫。 斗轉星移, 歷史走到了今天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21世紀,絲綢之路不斷升溫, 絲綢之路不斷縱向延伸, 絲路沿線諸國重建現(xiàn)代絲綢之路的呼聲此起彼伏, 人們關心絲綢之路的熱情也與日俱增, 特別是中國西部大開發(fā)的號角吹響以后, 加強研究和開發(fā)利用絲綢之路已迫在眉睫。 絲綢之路是塵封已久的珍珠, 等待人們去擦拭, 讓它煥發(fā)出比昔日更輝煌的光彩。漫話絲綢之路陸橋旅游。
四、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介
--------------------------------------------------------------------------------
閱讀次數(shù):17 發(fā)布日期:2005-10-18
絲綢之路,毫無疑問是歷史衍變的詞匯之一,其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的周朝和秦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yǎng)蠶制絲的國家。公元前139年,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張騫帶領一支隊伍,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國進行友好訪問。在回國時,所到國的使者亦隨同回訪中國。各國商人也緊隨其后,開始不斷地奔波在他們所開辟的絲綢之路上。公元73年,為確保因戰(zhàn)爭所阻的絲綢之路能暢通無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隨從人員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達了大秦(古羅馬)并轉道波斯灣,擴展了原有的絲綢之路。至此,一條長10,000里,穿越廣闊田野、無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險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將中國的古都長安(今日西安)和地中海東岸國家聯(lián)系起來。絲綢之路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lián)系東西方的“國道”。
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自德國地理學家里?;舴遥≧ichthofen)、德國人赫爾曼(Albert.Herrman)始,由此人們把“絲綢之路”的概念擴大為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有“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三個概念。
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實際歷史上,絲綢之路并沒有嚴格的界定,三條線路皆由眾多干線與支線所組成。北路是指北緯50度橫跨東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侖山(Karakoram)的草原之路。這條路主要是中亞牧民西去的線路,歷史上稱為北路。從北緯40度向西至北緯35度偏南的這一帶沙漠中,曾經有數(shù)條線路,但以北緯40度貫穿東西的最長一條線路作為絲綢之路的中路。人們通常所指絲綢之路從狹義上講就是該線路,即史書記載的商隊(西域以駱駝為交通運輸工具的商隊)所經路線。史書上記載最多的是這條絲路。該網對其做了較詳細、深入的介紹。南路基本上是指經印度、東南亞至紅海、波斯灣的南海路。古代相當多的東南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十幾個世紀以來,古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文化與印度、羅馬及波斯文化聯(lián)系起來,將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及印刷術這些偉大的發(fā)明傳到了西方,也將佛教、景教及伊斯蘭教等及相關的藝術引入中國。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紐帶和橋梁。
隨著開發(fā)大西北的步伐,絲綢之路在沉寂了數(shù)個世紀之后,又重新煥發(fā)了她往日的光彩。如今,旅游者們又可以沿著這條歷史之路盡情瀏覽綺麗的西域風光;探訪引人遐思的古跡,還可以欣賞到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而這一切又會使人體會到太平洋時代來臨之際正在騰飛的中國。
回答者:Zhhobi - 魔法師 四級 11-16 21:05
--------------------------------------------------------------------------------
絲綢之路,毫無疑問是歷史衍變的詞匯之一,其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的周朝和秦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yǎng)蠶制絲的國家。公元前139年,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張騫帶領一支隊伍,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國進行友好訪問。在回國時,所到國的使者亦隨同回訪中國。各國商人也緊隨其后,開始不斷地奔波在他們所開辟的絲綢之路上。公元73年,為確保因戰(zhàn)爭所阻的絲綢之路能暢通無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隨從人員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達了大秦(古羅馬)并轉道波斯灣,擴展了原有的絲綢之路。至此,一條長10,000里,穿越廣闊田野、無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險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將中國的古都長安(今日西安)和地中海東岸國家聯(lián)系起來。絲綢之路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lián)系東西方的“國道”。
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自德國地理學家里?;舴遥≧ichthofen)、德國人赫爾曼(Albert.Herrman)始,由此人們把“絲綢之路”的概念擴大為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有“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三個概念。
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實際歷史上,絲綢之路并沒有嚴格的界定,三條線路皆由眾多干線與支線所組成。北路是指北緯50度橫跨東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侖山(Karakoram)的草原之路。這條路主要是中亞牧民西去的線路,歷史上稱為北路。從北緯40度向西至北緯35度偏南的這一帶沙漠中,曾經有數(shù)條線路,但以北緯40度貫穿東西的最長一條線路作為絲綢之路的中路。人們通常所指絲綢之路從狹義上講就是該線路,即史書記載的商隊(西域以駱駝為交通運輸工具的商隊)所經路線。史書上記載最多的是這條絲路。該網對其做了較詳細、深入的介紹。南路基本上是指經印度、東南亞至紅海、波斯灣的南海路。古代相當多的東南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十幾個世紀以來,古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文化與印度、羅馬及波斯文化聯(lián)系起來,將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及印刷術這些偉大的發(fā)明傳到了西方,也將佛教、景教及伊斯蘭教等及相關的藝術引入中國。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紐帶和橋梁。
隨著開發(fā)大西北的步伐,絲綢之路在沉寂了數(shù)個世紀之后,又重新煥發(fā)了她往日的光彩。如今,旅游者們又可以沿著這條歷史之路盡情瀏覽綺麗的西域風光;探訪引人遐思的古跡,還可以欣賞到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而這一切又會使人體會到太平洋時代來臨之際正在騰飛的中國。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絲綢概念景觀設計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