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景觀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球狀景觀設計(球狀景觀設計效果圖)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球狀景觀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觀設計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地質景觀分類及特征
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可劃分為礦物巖石景觀、新構造運動景觀、火山水體景觀、火山與熔巖景觀、古生物化石景觀、地質生態(tài)景觀、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一)巖石地層景觀
昌樂火山巖主要有堿性橄欖玄武巖、含橄欖巖包體玄武巖、致密塊狀玄武巖等,其次見有少量火山角礫巖、火山碎屑巖。其中堿性橄欖玄武巖和含橄欖巖包體玄武巖為該地區(qū)藍寶石的賦礦巖層。由于火山噴發(fā)的多期次、間歇性,造成古火山遺跡山體巖性的不唯一性,為該地區(qū)巖石地層景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欖玄武巖垂直分層景觀
方山橄欖玄武巖顏色多為暗綠—黑色,發(fā)育斑狀結構、粗玄結構、致密塊狀等;斑晶(0~20%)一般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為橄欖石,其次為單斜輝石(鈦輝石)及少量斜長石,局部含橄欖巖包體,大小不一;基質具粗玄結構和顯微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單斜輝石、磁鐵礦及少量橄欖石等,有時具褐色玻璃質,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和磷灰石等。該處巖層垂直分層較為明顯,產狀平緩、層理清晰,厚層橄欖玄武巖呈水平狀或近水平狀產出(圖版3-2-7)。根據(jù)余曉艷等人(1996)對該處野外產狀及巖石結構構造的調查,將該處玄武巖從下至上大致分為8層:
1)氣孔狀橄欖玄武巖,巖石呈褐紅色或深紫色,層狀構造,氣孔發(fā)育,內有鈣質物充填,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度約10m。
2)致密狀橄欖玄武巖,呈灰黑色,致密塊狀構造,氣孔不發(fā)育。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本層構造作用明顯,褶皺、透鏡體發(fā)育,見有球狀風化,風化后巖石呈松散粒狀脫落,厚度約15m。
3)氣孔狀橄欖玄武巖,呈灰黑色,層理不明顯,氣孔發(fā)育。受風化較輕微,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厚度約1m。
4)致密狀橄欖玄武巖,呈紫灰色,球狀風化強烈,層理不明顯,厚約5m。
5)氣孔狀橄欖玄武巖,呈紫灰色,氣孔構造,層理明顯。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局部夾紫紅色橄欖玄武巖,厚約10m。
6)致密狀橄欖玄武巖,呈紫色,層狀構造,偶見氣孔。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和鐵的氧化物等。巖石節(jié)理發(fā)育,破碎較厲害,厚約3~5m。
7)伊利石化橄欖玄武巖,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風化強烈的黃色、黃綠色深源包體,并含剛玉、輝石等巨晶礦物。其底部和頂部氣孔較發(fā)育,中部氣孔不發(fā)育,上部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厚約10m。
8)氣孔狀橄欖玄武巖,呈灰黑色塊狀巖石,氣孔發(fā)育且氣孔較大、較密。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約12m。
2.火山碎屑巖景觀
火山碎屑巖,碎屑大小不均,約1~5cm,呈菱形、次菱形狀,主要成分為深黑色致密狀玄武巖,其見有橄欖巖包體,大小約2~4mm,并見有少量尖晶石包體,粒度為4mm×5mm,代表了火山噴發(fā)沉積相環(huán)境。由于長期的剝蝕和風化作用,目前僅在黑山子東山(圖版3-2-8)、黑山子東南山、豬山(圖版3-2-9)三處保留有該類巖石,已成為該地區(qū)古火山旅游資源中的稀缺景觀。
3.火山大角礫熔巖景觀
研究區(qū)內火山大角礫熔巖見于馬山北東山南側挖掘斷面處,該山體位于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事處羅圈村東南部,山頂最高點海拔169.09m,為一扁平小山包。山頂平坦,無植被,已開發(fā)為石料廠,山體西側有采坑。北東、東側主要發(fā)育槐樹、楊樹等植被,山坡以荊科類植物為主。山體上部巖性主要為堯山組深灰色玄武巖,見有多處球狀風化;中部為火山角礫熔巖,為牛山組致密狀玄武巖角礫被堯山組熔巖所覆蓋,角礫較大20~50cm,表層風化強烈(圖版3-2-10);底部為牛山組深灰色致密狀玄武巖。該處為縣內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火山大角礫熔巖,具有較高觀賞和研究價值。
(二)礦物巖石景觀
縣內火山巖內蘊涵著大量的藍寶石、橄欖石、石榴子石等有較高價值的寶石礦物。昌樂藍寶石資源豐富,有礦面積達450多平方千米,蘊藏量達數(shù)十億克拉,該地區(qū)藍寶石(圖版3-2-11)具有顆粒大、結晶好、凈度好、透明度高、色調純正、亮度較大、飽和度較高、雙色性(從截面和側面看呈不同顏色)和特異寶石多等特點,礦體具有原生礦和砂礦并存特點。昌樂藍寶石的原生礦產于新近紀堯山組橄欖巖玄武巖和碧玄巖中,與二輝橄欖巖包體和歪長石巨晶伴生,顏色有深藍色、藍色、橙色、淺藍色、藍灰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黃色、棕黃色、棕褐色等。在藍色色調系列中,藍偏紫色者約占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藍寶石著色往往呈漸變不均勻,但也有截然突變的,即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條帶或六邊形環(huán)帶呈規(guī)律性相間出現(xiàn),晶形以六方雙錐和板面的聚行最為常見,晶體呈桶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以及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
(三)新構造運動景觀
昌樂轄區(qū)內新構造運動的標志除了體現(xiàn)在新近紀古火山地貌外,還有體現(xiàn)在新近紀以來發(fā)生的斷層構造上。較明顯的斷層主要見于喬官鎮(zhèn)團子山古火山口南側,分布于火山集塊角礫巖中,呈北東向展布,寬約1.5m,長度不詳,內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礫石,屬新斷裂構造,是該區(qū)新構造運動的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四)火山水體景觀
火山水體景觀,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噴泉等地表水與火山地質和地貌結合所形成的新景觀。根據(jù)調查縣內水域面積約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庫、塘壩、河道。縣內發(fā)育有丹河、白浪河、于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條河流長度超過5km,大中小型水庫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庫,中型2座:荊山、馬宋水庫,小型138座,總庫容2.5億m3??h內火山水體景觀主要以火山堰塞湖為主。在新近紀時期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的多處堰塞湖,后因長期侵蝕、風化和人工改造,使其與主要河道直流相連,現(xiàn)已建為多處大中型水庫,如高崖水庫、荊山水庫等,可用于游覽參觀、保健療養(yǎng)、體育運動、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等,已成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山水庫景觀:荊山水庫位于喬官鎮(zhèn),彌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于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積36km2,總庫容1210萬m3,興利庫容546萬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yǎng)殖及供水等綜合利用于一體的國家重點中型水庫。影響下游15km內的膠王公路、膠濟鐵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昌樂縣城,保護下游大丹河兩岸22萬人口和28萬畝耕地。荊山水庫四周被古火山所環(huán)繞,山體上植被茂盛,四周環(huán)視禁不住被其美麗的景色而吸引。寬闊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平臥在群山之中,藍天、白云、綠樹、群山的倒影清麗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賞水面閃爍的點點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遠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畫。在近處隨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滿山坡的荊子花和酸棗花,感覺被花的清香簇擁著,似是走入詩情畫意之境(圖版3-2-12)。
近年來,荊山水庫根據(jù)昌樂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娛樂、垂釣、度假等一體的水利風景區(qū),特別是在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過程中,積極把“景觀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規(guī)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從維護水工程、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huán)境、修復水生態(tài)、弘揚水文化等方面入手,著力抓好水利風景區(qū)建設。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qū)”,實現(xiàn)了水利工程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有機統(tǒng)一,扎實推進了民生水利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五)火山與熔巖景觀
1.古火山頸相原生節(jié)理景觀
昌樂地區(qū)的古火山由于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剝蝕殆盡,目前遺留的主要是地殼淺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頸),其內發(fā)育的原生節(jié)理,形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古火山頸景觀,成為吸引游客的主要看點。昌樂地區(qū)古火山頸相遺跡主要發(fā)育三種節(jié)理(劉金華等,2008):面狀節(jié)理、“倒扇形”柱狀節(jié)理、“直立形”柱狀節(jié)理。
面狀節(jié)理是一種巖漿在冷卻過程中內外巖漿形成一定的溫度差而產生的平行于巖漿表面的平面狀節(jié)理,又稱為“等溫面”,與柱狀節(jié)理同時發(fā)生。面狀節(jié)理與柱狀節(jié)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觸,由于面狀節(jié)理和柱狀節(jié)理交錯從而形成平面上類似于龜裂的現(xiàn)象,節(jié)理面中的“龜裂”形狀主要有四邊、五邊和六邊,代表了柱狀節(jié)理橫切面形狀。該區(qū)面狀節(jié)理多見于二姑山、桃花山、團山子(圖版3-2-13)等處。
“倒扇形”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上以古火山口為中心向兩邊傾斜,中心柱狀節(jié)理豎直,向兩邊逐漸傾角增大,在古火山頸橫切面上顯示部分柱狀體的頂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徑逐漸變小,發(fā)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體呈現(xiàn)為上窄下寬的倒扇形。典型代表為團山子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巖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上下均為豎直發(fā)育,頂部與底部發(fā)育寬度相近,柱狀體直徑相對均勻,形態(tài)規(guī)則,常見有五棱柱、六棱柱。典型代表為桃花山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巖古火山)(圖版3-2-14)、小蒼山等。
2.古火山頸棱柱體景觀
縣內古火山頸地質遺跡中發(fā)育著大量的四棱、五棱、六棱柱狀體,其中以五棱、六棱柱狀體為主,巖性主要為深灰色橄欖玄武巖、深灰色含橄欖巖包體玄武巖、深灰色致密狀玄武巖等。其直徑大小不一,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依據(jù)古火山頸棱柱體直徑的大小可分為:小棱柱體古火山頸,棱柱體直徑在8~13cm,見于團山子古火山頸;中棱柱體古火山頸,棱柱體直徑在15~25cm,多見于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溝古火山頸;大棱柱體古火山頸,棱柱體直徑一般大于25cm,見于小蒼山(又稱劉家山子)(圖版3-2-15),該處古火山頸棱柱體為昌樂地區(qū)古火山頸棱柱體直徑最大者。玄武巖棱柱體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齊,橫斷面多呈較規(guī)則的五邊形、六邊形,猶如刀劈斧削一般,氣勢非凡、極為壯觀。
3.交切火山熔巖景觀
交切火山熔巖景觀在昌樂地區(qū)內主要出現(xiàn)在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的古火山頸里,形態(tài)上以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巖棱柱體切割另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巖棱柱體,由火山二次噴發(fā)不同熔巖的相互交切,景觀十分罕見。該景觀在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巖古火山)(圖版3-2-16)、桃花山等處均有發(fā)現(xiàn)。
4.次火山相景觀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質潛伏于地下的侵入產物,由于巖漿的內壓小于上覆圍巖的靜壓力,使巖漿未噴出地表而在近地表處定位、固結形成的地質體,該類型較集中分布于火山活動的強烈地區(qū),一般發(fā)生于一個火山噴發(fā)期的晚期階段。它當時并未達地表,因此屬于封閉系統(tǒng),與火山活動有關的超淺成巖及隱爆角礫巖等均為次火山巖相。縣內僅發(fā)現(xiàn)一處馮家溝西北山為該類型古火山地質遺跡,巖石出露主要為深黑色輝長巖,見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輝石,基質為半晶質(圖版3-2-17)。
5.熔巖臺地景觀
熔巖臺地是有火山熔巖噴溢后經(jīng)風化及河流侵蝕而成,山頂通常呈平臺狀,主要分布在喬官鎮(zhèn)西南靠近臨朐縣界處。農田不規(guī)則地分布在這些熔巖臺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于地表徑流的侵蝕切割,這些熔巖臺地并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產出的玄武巖層組成的低緩山梁或孤立的方山。登高遠望,熔巖臺地就像一個個區(qū)域侵蝕面一樣展現(xiàn)在眼前,在整體平坦的丘陵地貌上疊加了溝谷縱橫、峭壁林立的山區(qū)地貌,加上周圍的綠色植被和發(fā)電風車,不失為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如杜家溝西北山(圖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觀
縣內火山巖分布區(qū)內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賦存于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該組地層主要由泥巖、頁巖、硅藻土、砂巖組成,其內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喬官鎮(zhèn)姬家莊西山一帶。古生物化石主要產出于硅藻土頁巖的夾層中,曾發(fā)現(xiàn)了許多樹葉、花草、鳥、蟲等古生物化石,后來又陸續(xù)出土了魚類、蛇類、鹿、狼、兔、古樹等動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質生態(tài)景觀
縣內火山巖分布區(qū)內植被發(fā)育不均衡,品種呈多樣性。地勢平坦、低緩處,主要為楊樹、刺槐樹,山坡處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為主,中間夾著有荊科類、喬科類植物;山頂少有植被覆蓋或無植被覆蓋,主要為荊科類植物。在觀賞風景區(qū)內的喬山、黃山、隋姑山、豹山、團山子等地,山頂少有植被,主要生長荊科類、喬科類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發(fā)育,主要為刺槐、楊樹、黑松、松柏、水杉、長葉杉等;山腳處大多為基本農田區(qū),農業(yè)種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等,經(jīng)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蘋果、大姜、大蔥、芋頭、草莓、蘆筍、西紅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態(tài)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區(qū)內植被豐富,風景秀麗,是眾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雞、野兔、蛇等,天上飛有各種鳥類。嫣然一幅綠草叢生、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生態(tài)美景。
(八)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1.人工采坑景觀
早期昌樂縣對古火山地質遺跡的開發(fā)、利用主要為對火山巖的開采及藍寶石原生礦及砂礦的露天開采,經(jīng)過近幾十年的開采挖掘,已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采礦坑。近幾年隨著政府相關部門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對古火山地質資源加以有效的保護,廢棄礦坑也得到相應的恢復治理,在注重恢復廢棄礦坑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同時突出景觀效益,注重合理利用采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huán)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采石遺跡和廢舊采礦設備,不僅能作為景觀觀賞,還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進一步分為火山巖采坑景觀(圖版3-2-19)和藍寶石原生礦采洞(圖版3-2-20)、砂礦采坑景觀(圖版3-2-21)。
2.探寶挖掘洞景觀
方山探寶洞主要分布在縣內藍寶石原生礦產地——方山。位于方山頂東南的探寶洞是最先發(fā)生藍寶石原生礦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圓拱狀,礦洞長約10余千米。洞內蜿蜒崎嶇,寬窄不一,洞壁巖石主要為深灰色致密狀橄欖玄武巖、深灰色含橄欖巖包體玄武巖,為藍寶石原生礦的含礦巖層,是旅游探險、尋寶的絕佳去處。
3.防空洞景觀
縣內有多處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戰(zhàn)備防空洞)、臥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巖覆蓋區(qū),其中以方山戰(zhàn)備防空洞最為著名。方山防空洞(圖版3-2-22)位于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山東南側山腰間,洞口呈拱形,隱藏于周圍茂盛植被之間,防空洞主隧道長近百米,防空洞連接著許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猶如迷宮般有趣。從主隧道可直通各個掩體室,設有休息室、指揮室、儲存室、武器庫等多個掩體室,組成一個完整軍事防御網(wǎng),是旅游觀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二、杭州西湖
西湖文化景觀遺產普世價值概述西湖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特征。自唐朝(公元618-907年)起,它的美麗就為眾多的作家和藝術家所稱頌。眾多寺廟、寶塔、亭臺樓閣、花園、還有觀賞樹木和人工景觀渾然天成,它們使堤、島、山坡得到了提升,使西湖變得更加美麗。西湖的主要人工元素——兩堤三島是在9世紀到12世紀間經(jīng)多次疏浚而形成的。自南宋(十三世紀)起,西湖十景被認為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經(jīng)典的景觀體現(xiàn)。西湖這一文化景觀將中國景觀美學的理念表現(xiàn)無遺,為唐宋兩朝的文人墨客所稱道。西湖景觀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其它國家的園林設計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通過對湖和堤的設計來模仿西湖的和諧之美。西湖的關鍵點在于仍然能夠激發(fā)人們"寄情山水"。從杭州城望西湖,這個大景觀的視覺參數(shù)高至周圍的山脊,有清晰的界定。
標準(ii)
西湖景觀反映了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思想,如"佛教徒的平和安靜"和"風景如畫",而且它又對東亞的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影響。它的堤、島、橋、寺、塔以及風格鮮明的景觀在中國多處及日本都被效仿,尤其是北京頤和園。十景的概念在中國已流傳七個世紀,并在16世紀朝鮮文人造訪西湖后傳到朝鮮半島。
標準(iii)
西湖景觀是體現(xiàn)唐宋時代演變而來的系列景觀入畫這一天人合一的特定文化傳統(tǒng)的杰出見證,其關聯(lián)性一直延續(xù)至今。得到提升的西湖以及其背襯青山、懷抱堤、島、橋、園、塔、寺的獨特布局,可以被看做是反映這種傳統(tǒng)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實體。
標準(vi)
唐宋時期,設計完善景觀并由畫家為景觀作畫、由詩人為景觀提名的這一彰顯天人合一的文化在西湖景觀及其島、堤、寺、塔和特色植物上得到完美體現(xiàn)。西湖在七個世紀以來秉承這一傳統(tǒng)價值,使其傳遍中國甚至日韓,使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整體性
湖水、三面青山、天際線、堤、島、橋、寺、塔和特色植物這些遺產普世價值的重要元素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十處、著名的、題名景觀。遺產的自然構造及其重要特征大多保存完好。西湖及其周邊景觀和風景名勝、歷史遺址也都保存完好。沒有發(fā)現(xiàn)疏漏,對景觀的破壞也基本得到控制。因此,與普世價值相關的重要特性未受到威脅。遺產三面環(huán)山的外觀整體性保存完好,看上去幾乎與1000年以前一樣。湖東面在杭州城市擴大化下顯得有些脆弱。但是,考慮到過去十年來杭州經(jīng)歷的從區(qū)域城市發(fā)展為八百萬人口的大都市的巨大城市變化,遺產向城一面的外觀整體性管理還是完善的。建筑物天際線得到城市法規(guī)的有效監(jiān)管,一直保持高度和大小限制,并且凡是可能影響西湖周邊天際線的擴張行為都受到了制止。
真實性
西湖仍然清楚地傳達著"文化名湖"的理念,因為景觀中可清晰地看到宋朝時所有的關鍵要素,仍然可以基本清晰地欣賞到西湖十景。大量的文件記錄了西湖的發(fā)展(盡管比較集中在其中某些元素上),而且這些文件在官方機構得到了妥善的保存。這些記錄和文件是遺產真實性的依據(jù)。從"云山"和湖邊環(huán)境,到一株株垂柳以及西湖本身,無一不體現(xiàn)出10世紀以來古老文字中所述的景觀元素。東面杭州城的景象在過去五十年間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西湖這第四面不再是與整體景觀相稱的美麗低城(根據(jù)馬可•波羅的描述)。杭州及其高聳的建筑占據(jù)了東面的視野,使湖邊的建筑更顯矮小。但是,在向東面看時,北面和南面的山脈輪廓線仍然非常完整,保俶塔在天空的映襯下也十分清晰。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認為保持這一輪廓線并且從湖這邊看到的山后面不能有城市侵入非常重要。
三、大理風光簡介50字左右
《大理風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為了展現(xiàn)中華山川的壯美風采,于2000年4月19日發(fā)行的,志號為2000-8的特種郵票?!洞罄盹L光》郵票全套4枚,分別描繪了大理蒼山洱海、崇圣寺三塔、雞足山、石寶山的景觀。
1、《蒼山洱?!罚瑘D案描繪了大理蒼山洱海的美麗景色。
2、《崇圣寺三塔》,圖案展現(xiàn)了大理崇圣寺三塔的雄偉氣勢。
3、《雞足山》,圖案描繪了大理雞足山的自然風貌。
4、《石寶山》,圖案描繪了大理石寶山的壯美姿態(tài)。
擴展資料:
一、郵票賞析
這套郵票的4枚圖案,雖然表現(xiàn)的是大理風光,但設計者在每一枚郵票中都選擇了一種典型的建筑物作為視覺中心,或塔或寺,讓人文建筑成為自然景觀的點睛之筆,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大理風光之魂。
1、《蒼山洱?!?/p>
畫面上,明鏡般的洱海和終年積雪的蒼山相輝映,“玉洱銀蒼”名副其實,油然與古人的贊美產生強烈共鳴:“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p>
2、《崇圣寺三塔》
畫面上,蒼山之麓,洱海之濱,三座塔鼎足而峙,水中倒影清晰可見,渾然一體,像三支雪白的巨筆直插南天,故又有“三文筆”之稱。崇圣寺三塔雖然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幾次強烈的地震,依舊巍然屹立,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高超的審美能力和建筑才能。
3、《雞足山》
設計者借用鳥瞰式角度,以蒼山洱海為背景,將雞足山主峰上的楞嚴塔置于畫面中心,左下角繪以郁郁蔥蔥的林木,生動地展現(xiàn)出了雞足山這座山、泉、巖、壁、寺廟、森林兼?zhèn)湟苑鸾涛幕蜕止珗@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qū)的自然風貌。
4、《石寶山》
郵票主圖為石寶山支峰石鐘山石窟的石鐘寺區(qū),畫面采用鳥瞰角度,以蒼山洱海為背景,生動地展現(xiàn)出了石寶山以石窟寺、寺觀、紫紅色球狀風化龜背巖為特色的景觀。
二、發(fā)行背景
大理縣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洱海沿岸。名勝古跡有三塔寺(即崇圣寺)、蝴蝶泉等。大理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大理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之一。
以蒼山洱海為中心的大理風景名勝區(qū),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和全國2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之一。它坐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含蒼山、洱海以及周邊的佛教圣地雞足山、劍川石寶山石窟群、道教圣地巍寶山、洱源茈碧湘景區(qū)等。
大理它巍峨雄偉的蒼山、碧波蕩漾的洱海和星羅棋布的風景名勝,以及濃郁淳樸的民族風情,吸引著眾多的中國國內外游客。2000年4月19日,為了展現(xiàn)中華山川的壯美風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了一套《大理風光》特種郵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理風光
四、中國古代建筑與葬制。包括選擇墓地,建造墓室,下葬方式等。
一、中國古代喪葬的主要方式及陵墓類型(一)喪葬方式(以下內容多了閱讀)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不同民族的觀念與傳統(tǒng)習俗的差異,故在我國歷史上形成了多種處理已故親屬的喪葬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等。土葬:土葬是將已故的人放入木制或石制的棺槨中,埋在已挖掘或建造好的地下洞穴內,以土封蓋的喪葬方式。這種方式無論在地域范圍上還是在人群階層范圍,在中國使用的比較普遍,也是構成今天用于旅游的主要陵墓建筑景觀。火葬:火葬是用火將已故的人焚燒掉,把不易燃燒的骨骼收集、存放起來的喪葬方式。古代佛教僧人多用火葬,佛教寺院中或外的寶塔建筑就是存放修煉到一定果位的僧人骨灰的地方。這種建筑是佛教建筑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后,為避免有限的耕地不致減少,普遍提倡火葬。目前火葬已成為主要的喪葬方式。水葬:水葬是長期生活在水域上的人群普遍采用的喪葬方式。天葬:天葬是在固定的地點,由固定的人將已故人的尸體分割,由禿鷲吃掉為葬,吃得越光越好。中國的藏族、門巴族及部分裕固族采用這種方式。用于天葬的固定地點稱天葬場,是一塊靠近小山坡的平頂巨石,一般多在20平方米左右。巨石上要有若干大坑,以用來搗碎人骨。完成天葬者一般是固定的人,稱為天葬師。為使尸體能全部被禿鷲吃光,天葬有其固定的程序。懸棺葬:懸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將棺木懸置于起臨水的懸崖峭壁上,任由尸體自然風干的喪葬方式。古代江南山區(qū)里多用此種方式。至今在長江三峽、武夷山等風景區(qū)的崖壁上還看到懸棺。(二)陵墓類型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體,祭奠故人的場所的總稱。若分開來講,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則是地下部分。中國目前用于旅游的陵墓景觀可分為:無陵無墓,有陵無墓,有陵有墓三類。1、無陵無墓:在上述五種喪葬方式中,天葬、水葬、懸棺葬屬于此類,尸體或消失或置留在大自然中。2、有陵無墓:有陵無墓即有地上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沒有地下的墓穴與尸體。這種狀況的形成大致有兩種原因:(1)尸體不存在對于歷史久遠的祖先和無法找到尸體的英雄,人們?yōu)榧耐凶砸训陌迹藿怂麄兊募赖靾鏊?,如黃帝陵和炎帝陵就是如此。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有共同的根,對祖先拜祭是世代中國人共同的心愿,因此修建了多處黃帝陵。為祭奠中國古今征戰(zhàn)殺場的英雄,后人為其修建了共用的紀念碑。(2)陵、墓不在一處在蒙古族的歷史上,其貴族有秘密安葬的傳統(tǒng)。據(jù)《草木子》一書記載:貴族去逝后葬在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上,葬完,以萬馬將此處踏平。與此同時,在埋葬地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的小駱駝。之后派近千人在此守候,待來年春天綠草遍地,無法辨認葬地在何處時,守候人離去。若要祭奠時,就跟在當年的那只母駱駝的后面在它停住并發(fā)出悲哀的叫聲的地方,就是墓地。就是由于這個傳統(tǒng),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墓地究竟在何處,眾說不一。目前,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其中只有安放其空靈柩的陵而沒墓。3、有陵有墓即地上封土、祭奠的殿堂與地下墓穴、尸體都存在的陵墓類型。這是普遍采用的土葬形式。今天用于旅游的陵墓建筑景觀的主體就是這種類型的陵墓。二、陵墓景觀的構成及其旅游價值陵墓景觀的構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陵墓建筑,有地面建筑群和地下墓穴以及棺?。黄涠橇昴菇ㄖ系睦L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其三是殉葬品。(記?。┲袊糯苏J為,死只是肉體生命的結束,靈魂還是存在的,只是從陽間轉到陰間。為了使自已在陰間的生活與原來的一樣,故生前所用的一切東西、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以及所經(jīng)歷的一切場景或對自然界的認識,都要帶到墳墓里去或繪畫在棺槨和墓穴的四壁上。在任何歷史階段,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前的生活內容越充實,陵墓景觀的構成內容就越豐富。在所有人當中,帝王以及王公貴族的地位是最高的,他們的陵墓景觀內容所反映的歷史原貌是最充實、最全面的。是后人了解、認識逝去世界的有利依據(jù),也是彌補文字資料中已遺失的斷代歷史的最可貴的憑據(jù)。更重要的是,這些真實的歷史遺物是追索文化歷史淵源的有利佐征。歷代帝王與王公貴族的陵墓都是現(xiàn)代旅游業(yè)開發(fā)的主要對象。(記住)三、中國古代帝王喪葬制度的演化(一)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中國古代帝王的葬制:經(jīng)歷了由單葬制、陪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過程。(記?。?、單葬制所謂單葬制,即一個皇帝一個完整的陵墓區(qū)。選點分散,陵園獨立。(記?。h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這種葬制。著名的陵墓,有陜西臨潼的秦始皇陵。(記?。?、陪葬制所謂陪葬制,即在帝王陵園外圍有生前的愛將、功臣、貴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為中心的陵墓區(qū)。(記?。┻@種葬制始于漢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了一個固定的制度。著名的陵墓有,位于陜西茂陵縣的漢武帝的茂陵,位于陜西乾縣的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記?。?、群葬制所謂群葬制,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一個陵園內的葬制。(記?。┻@種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這種群葬制還影響到與宋朝同代的黨項羌族的王朝——西夏。這樣的陵墓群有六個:位于河南鞏縣的北宋帝王陵墓群;位于浙江紹興的南宋帝王陵墓區(qū);位于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位于易縣的清西陵;位于寧夏銀川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務必記?。ǘ┕糯弁趿昴狗馔列沃频难莼馔列沃疲菏顷P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guī)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國封建倫理對孝道的一種規(guī)定,,也是對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為的維護?!昂裨嵋悦餍ⅰ逼鹪从谥芏Y,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jīng)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務必記住)“覆斗方上”式:就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三階逐級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很像倒扣的斗。這種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xù)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選用。在諸多使用這種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體最大?!耙蛏綖榱辍笔剑壕褪菍⒛寡ㄐ拊谏襟w中,以整座山體作為墓冢,氣勢宏大,雄偉壯觀。唐朝帝王陵墓使用這種封土方式?!皩毘菍氻敗笔剑菏窃诘貙m上方,用磚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墻,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墻稱寶城,穹隆頂寶頂。這種形制用于明清兩朝,清朝的寶城寶頂多為橢圓形。(三)古代帝王陵園建筑布局的演化歷代帝王陵墓的陵園建筑群由三部分組成:其一是祭祀建筑群,建在墓冢前方,為一封閉的方形庭院,院門稱祾恩門,院內建筑有主殿祾恩殿和兩側配殿;其二是神道,是一條從陵園大門直達祾恩門的大道;其三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人居住的地方,稱護陵監(jiān)。(務必記?。ㄒ韵聝热荻嚅喿x)整座陵園以圍墻圍繞,象皇帝的宮殿一樣,不得隨便進入。帝王的陵墓都是建在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區(qū),一座陵園就是一處天然的園林。在隋朝以前,陵園建筑以祭祀建筑與護陵監(jiān)為主,神道比較短小,石人、石獸數(shù)量較少。其中以漢朝的護陵監(jiān)規(guī)模最龐大,全國的官員、富豪均搬到陵區(qū),為皇帝守護陵園。于是一個陵區(qū)就形成一個繁華的城市。唐朝開始,陵區(qū)的神道加長,并確定了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數(shù)量為18對。其中,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神道最長,石像生最多,在約八里長的神道上,除了傳統(tǒng)的18對石人、石獸外,還有61尊巨服于唐朝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jié)的石像。明朝十三陵的陵園主神道長達14里,祭祀建筑群為三進院,同時在寶城寶頂前加蓋方城明樓。(四)古代帝王陵墓地宮結構的演化根據(jù)史書記載以及已挖開的各朝代地宮看,帝王墓穴及棺槨在漢初以前,多為石質。西漢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宮,一般是將黃柏木去皮,截成等長的方木,頭向中心類在木質槨的外圍,呈一方形墓穴,方木皆以榫卯結構,縫隙以木炭、膏泥封固,此種地宮的營造方式稱“黃腸題湊”。東漢以后,棺槨都用木質制作;地宮,除唐朝是直接在開鑿的山洞中就地營造外,都是用磚石發(fā)券壘建。宋朝以前,多是磚砌成地宮,四壁繪制墓主生前的活動場景。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筑發(fā)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筑大型墓室。從目前打開的墓穴看,除乾隆墓穴側壁上有佛教神像的雕刻外,其它都沒有繪畫或雕刻。歷代帝王的墓穴布局要表現(xiàn)得與生前所住宮殿一樣,由多個相連的空間代表前后排列的庭院。(五)殉葬制度的演化隨死者一起埋葬的人或物品為殉葬品。一般人的殉葬品只是生前的主要生活用品和心愛的物件。作為帝王的殉葬品,除上述物品外,還包括其在位時的生產工具、科學發(fā)明、樂器、兵器、各種重要的書籍、史冊、藝術品、珠寶乃至物種。殉葬品中的人物,商周時期為活人殉;戰(zhàn)國后期開始,因大量的人殉造成勞動力的不足,遂改為俑殉制。但是人殉的現(xiàn)象并沒有完全消滅,根據(jù)記載,秦始皇的嬪妃中,未生育的全部隨葬;明成祖朱棣死后,吊死30名宮女隨葬。四、中國現(xiàn)存的著名古代陵墓中國現(xiàn)存的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第一種方式,地面和地下建筑規(guī)模都很龐大的,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展示。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揚州天山漢墓與北京漢封燕王的地宮,都是復原了的黃腸題湊;明十三陵的長陵的祭祀建筑群和定陵的地下宮殿;清東陵和清西陵等。第二種方式,地下規(guī)模與布局不易于人流行動的,多集中、復制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古墓博物館,集中展示了邙山數(shù)十座東漢古墓。(一)著名的帝陵著名的帝陵有:黃帝陵、成吉思汗陵、秦始皇陵。(記?。?、黃帝陵:黃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是中國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帝陵,初建始于春秋?!妒酚洝份d:“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總面積8500余畝,生長柏樹86000余株,多數(shù)樹齡在千年以上,是我國最大的柏樹群。黃帝陵位于橋山之巔,山下有軒轅廟與之相呼應。(務必記?。S帝陵封土為丘狀土冢,據(jù)說為衣冠冢。其高3。6米,周長48米,占地200平方米,周圍環(huán)以1。87米高的磚砌花墻。陵前立一石碑。上書“橋山龍馭”,為明朝嘉靖年間所立,碑前為一八柱祭亭,內立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陵園南面山門外有一高大土丘,丘前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為漢武帝當年征戰(zhàn)凱旋而歸,路過此地,修筑此臺以祭先帝。2、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內的甘德利敖包(土石山丘)之上。陵園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陵墓建筑造型為蒙漢文化結合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整個建筑群由三部分組成,即石牌坊、欞星門和陵宮,一條380多米長的寬敞整潔的鑿石步道將三部分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四柱三門的漢白玉牌坊是陵區(qū)的大門,其牌坊的造型是漢文化的傳統(tǒng)形式,然而四柱頂上的四頂蒙古包式的頂飾具有強烈的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欞星門遠望似無門樓的長城關門,整座欞星門的墻頂為垛墻式,其上也有兩面座蒙古包頂飾。陵宮主體由三座相互連接的蒙古包式大殿組成。中央正殿高24。81米,頂面用藍黃兩色琉璃瓦砌成云紋圖案,上為金色寶頂,邊緣是藍色八角形雙重檐,內置的八根通天巨柱上裝飾著飛龍戲珠。東西兩殿均高18米,頂部式樣與主殿相同,殿相同,殿檐為單層。用漢白玉雕刻的高大的成吉思汗坐像安放在主殿中央,兩側陳列著傳說是成吉思汗的寶劍、頭盔和弓箭等到物。后殿供奉著三頂黃緞覆蓋的蒙古包式陵包,里面方桌上停放著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靈柩。陵宮各殿及兩廊的內墻上繪有壁畫,分別繪有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馬生涯、豐功偉績及蒙古族的社會情況、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內容。陵園內還陳列著當年征戰(zhàn)用過的器物。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陜西臨潼的驪山腳下。在歷代單葬制的帝王陵墓中,秦始皇的陵墓是最大的。秦始皇陵被命名為世界遠古第八大奇觀,并于1977年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遺產,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務必記住)其陵園外垣為長方形,周長6。3公里;內垣近似方形,周長2。5公里?,F(xiàn)在測量的方上式墓冢底邊長度,東西345米,南北350米。在陵園內,其地上祭祀建筑已蕩然無存,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地下有兵馬坑3座,馬廄坑一座,跽坐俑坑31座,珍禽異獸坑31座,造墓工人坑103座,被處死的宮廷近臣的陪葬墓18座。據(jù)記載,其地宮為石槨,槨內,上有用珠寶玉石做的日月星辰,下有用水銀灌制的江河,金銀做的鳧雁,琉璃做的龜魚與玉雕的鯨鯢等,并設弓弩毒箭機關以防盜墓。近年測量墓冢上方空氣,發(fā)現(xiàn)汞蒸氣含量異常高。1974年發(fā)現(xiàn)的一號兵馬俑坑,與真人真馬等大的6000多人俑與馬俑,再現(xiàn)2000多年前的戰(zhàn)陣軍容。這一轟動世界的發(fā)現(xiàn)使秦始皇陵被命名為世界遠古第八大奇觀,并于1977年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遺產,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80年,在陵西側又挖掘銅車馬坑,有彩繪銅車馬兩乘,大小為實物的1/2,每乘由四匹馬、一個御官俑和車組成,結構完整逼真,3000多個由金、銀、銅制作的部件,不僅工藝精湛,而且至今能轉動自如。銅車馬的出土,使世界各國對中國2000多年前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二)著名的陵墓群著名的陵墓群有:明十三陵清東、西陵乾陵。(記?。ㄒ韵聝热荻嚅喿x)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陵區(qū)仙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明清兩代著名的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這里埋葬著明朝定都北京后的十三位皇和眾多的后妃。十三座帝王陵如扇面狀分布在盆地內的山前丘陵上。整個陵區(qū)由一條主神道和十二條分支延伸的輔神道構成通向各陵墓的神道網(wǎng)。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坐落在主神道的頂端。各代皇帝陵墓依照輩數(shù)關系對稱分布在主陵兩側。地宮封土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寶頂,地宮前是安放帝王謚號碑牌的方城明樓。明樓前是三進院的祭祀建筑群。神道上的石象生等飾物均布置在主神道兩側。每一座陵墓旁都設有“護陵監(jiān)”,看護、祭掃陵墓。明代陵墓地下墓室都用巨石發(fā)卷,構成若干墓室相連的“地下宮殿”。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偉的長陵和唯一打開地宮的定陵聞名于世。2、清東、西陵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馬蘭峪西,昌瑞山下,占地約2500平方公里。清西陵:位于河北易縣永寧山下,占地225平方公里。清東西陵墓群: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帝王與后妃的兩大陵墓群。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宏大,建筑體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其建筑體系結構與明十三陵基本一樣。清東陵: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帝,以及十五后和一百四十一個嬪妃。乾隆的裕陵和慈禧陵的地宮已被發(fā)掘,對外開放(務必記?。?。裕陵地宮的四壁、卷頂及石門上都浮雕著佛像、圖案和經(jīng)文,門樓上雕出檐、瓦壟、鴟吻和斗拱等,如同木結構。在明清已發(fā)掘的陵墓地宮中,最為富麗豪華,獨具風格。東陵各陵墓的地面建筑中,慈禧陵最為華麗。其祾恩殿前的龍鳳陛石,采用透雕手法,鳳在上龍在下,龍翔鳳舞,神態(tài)生動。東西配殿的內壁都嵌以磚雕圖案,斗拱梁枋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繪全部貼金。大殿內的明柱上飾金龍盤繞,殿內金碧輝煌。清西陵: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等四帝及其后妃等。(務必記住)3、乾陵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位于陜西乾縣梁山。(記?。┣辏阂云浔辈恐鞣鍨榱?,南部兩峰為闕,陵區(qū)仿唐長安城格局,外垣八十余里。神道兩側大型石雕達120多件,王公貴戚、功臣愛將的陪葬墓有17座。是唐朝帝王諸陵之冠。從資料記載和考古發(fā)掘得知,乾陵可能是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唐朝帝王陵墓。至今地宮未開掘。大型石雕中,有兩種因與眾不同而著名:其一是無字碑,通體高達7。53米,為一完整巨石,初立時無字。關于無字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武則天“功高業(yè)大”難以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過是非應讓后人評價,所以無字。現(xiàn)在碑上的文字是后來人游歷上綹時的題詞,內容多是對李唐與武周那段歷史的評價。其二是神道上的異國人物的石像生。五、中國著名的現(xiàn)代陵墓(一)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東郊鐘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1926年1月興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香山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墓呈木鐸式,傍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級升高,依次為牌坊、墓道、陵門、碑廳、平臺,最后是祭堂和墓室。墓室海拔158米,從墓道入口到墓室距離700多米,共有石階392級。祭堂中為孫中山石雕坐像。四周有孫中山革命事跡浮雕,四壁墻上刻有他的遺著《建國大綱》。祭堂后面是球狀結構的墓室。正中是圓形大理石壙,中間是長方形墓穴,棺上鐫有孫中山長眠臥像。(二)毛主席紀念堂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1976年11月動工,翌年8月建成。為一座南朝北的建筑,與天安門南北相望,。紀念堂是一座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正方形宏偉建筑。在棗紅色花崗巖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瓦覆蓋的屋頂,大門正上方鑲嵌著書有“毛主席紀念堂”金字的漢白玉巨匾。紀念堂兩側各有兩組大型群雕,四周栽種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花草樹木。整座建筑氣勢宏偉,莊嚴肅穆。紀念堂由北大廳、瞻仰廳和南大廳三部分組成。北大廳中央是3米多高用漢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背后墻上懸掛著一幅描繪祖國山河大地的巨型絨繡,這里是舉行悼念活動的場所。瞻仰廳是紀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廳正面白色大理石墻壁上鑲嵌著金色大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大廳中央的燦爛花從中安放著水晶棺,毛主席的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面大廳的漢白玉墻上,鐫刻著毛主席詞〈滿江約。郭未若同志〉的金字手跡,東西兩側是休息廳,1983年12月,紀念堂內設立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紀念室。
以上就是關于球狀景觀設計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漳州景觀設計聯(lián)系方式(漳州景觀設計聯(lián)系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