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排行榜 > 專題列表 > 正文
商丘市蔡河景觀設計(商丘市蔡河景觀設計招聘)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商丘市蔡河景觀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一、古蔡河濕地公園現(xiàn)狀
淮陽有“北方水城”的美譽
除了坐擁萬畝龍湖之外
淮陽城內還有幾條水系河流
其中最有名氣的恐怕就是古蔡河了吧
大名鼎鼎的太昊陵門前流淌的
就是千年的古蔡河
淮陽人常說的東、西蔡河橋指的就是
太昊陵廣場兩端橫跨古蔡河的橋梁
小編有時會收到老鄉(xiāng)發(fā)來的蔡河照片
說實話真的比較臟
河面上飄了垃圾、落葉
河水渾濁,幾乎看不見流動
完全沒有千年古河該有的清澈大氣
不過咱們淮陽政府也開始積極治理
包括古蔡河在內的城區(qū)黑臭污染水系
繼前一段發(fā)布
關于北關溝、七里河、徐老溝水系治理
最新進度之后
古蔡河(北二環(huán)-東二環(huán))水環(huán)境
綜合整治工程開始招標啦!
精彩內容
本招標項目淮陽縣古蔡河(北二環(huán)-東二環(huán))水環(huán)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已由淮發(fā)改審批【2018】7號批復。項目業(yè)主為淮陽縣住房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建設局,建設資金來源縣財政自籌,項目已具備招標條件,對該項目施工及監(jiān)理進行公開招標。
建設地點:淮陽縣境內
總投資:約13067.4578萬元
計劃工期:240日歷天
總投資超1.3億元!
這在淮陽城區(qū)幾條黑臭水系治理規(guī)劃中
投資排名第一
如果你仔細看看古蔡河的流域圖
大概會明白為什么要斥巨資治理古蔡河了!
小編認為:
1、古蔡河流域面積大,治理河段從北二環(huán)延伸至東二環(huán),河道長。
2、古蔡河流經太昊陵、人民公園、龍湖游船中心等景點,治理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景區(qū)環(huán)境。
3、古蔡河流經人口聚集區(qū)、鬧市區(qū),治理難度大。
小編認為:
1、古蔡河流域面積大,治理河段從北二環(huán)延伸至東二環(huán),河道長。
2、古蔡河流經太昊陵、人民公園、龍湖游船中心等景點,治理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景區(qū)環(huán)境。
3、古蔡河流經人口聚集區(qū)、鬧市區(qū),治理難度大。
為了還給淮陽人一個清澈的古蔡河
改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
所以政府才會不遺余力地改造污染水體
小編還找到了古蔡河的規(guī)劃圖
一起來看看未來的古蔡河的模樣吧~
古蔡河鳥瞰
古蔡河的規(guī)劃結構為“四區(qū)四節(jié)點”,分為水之生態(tài)園區(qū)、水之游憩園區(qū)、水之戰(zhàn)場園區(qū)和水之漕運園區(qū)四個景觀主題區(qū),主要節(jié)點為濕地綠島體驗區(qū)、垂釣樂園、戰(zhàn)場文化展示墻和漕運文化廣場。古蔡河也位于老城面向北部城區(qū)的旅游發(fā)展軸線上,沿河開發(fā)以休閑為主的城市空間,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態(tài)旅游和休閑游憩職能。
古蔡河功能布局
根據(jù)本地氣候、土壤等條件,項目選用自然野生花草等,并且合理配置喬木、灌木、花卉和地被植物,形成富有層次、色彩豐富的生態(tài)景觀,營造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河中有草、水上有花”的觀賞效果,有效降低后期管理和維護費用。
“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河中有草、水上有花”
還有各具特色的城市游園……
小編簡直太羨慕家在蔡河附近的網友了
以后又有了一個休閑游覽的好去處
期待古蔡河治理項目早日開工哦~
來源:網絡 版權歸屬原著
編輯:小朵
二、清明上河圖有哪些鮮為人知又值得品味的細節(jié)?
細節(jié)有點多:
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東京東水門地段城市設計特色
1 《清明上河圖》背景研究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的風俗畫,全圖以散點透視的手法展現(xiàn)了北宋東京的城市風貌與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圖中展現(xiàn)了北宋建筑、景觀、商業(yè)、手工業(yè)、社會風俗等多個方面的詳實場景,是研究北宋東京人民生活和城市風貌的重要資料[1],為研究北宋東京東水門地段城市設計特色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
關于《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東京城中哪一個具體地段眾說紛紜。王繼宗2013年在《清明上河圖意為“清明坊處上河之圖”》中闡述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城外東南方汴河流經的“清明坊”;程民生2016年在《清明上河圖及其世界影響的奇跡》中認為該畫是現(xiàn)實的集萃和藝術想象的交融,而不是具體某地段;河浚1991年在《北宋東京上善門考-關于清明上河圖中的城樓》中認為圖中描繪的是外城的上善門(即東水門)一帶景象;閻現(xiàn)章2008年在《清明上河圖研究綜述》中提出該畫描繪的是東京沿汴河地區(qū)東水門附近的生活景觀;許蔚2013年在《近世城市空間研究的一個面向——讀清明上河圖札記》中綜述得出汴梁外城的東水門確是畫卷中的民生百態(tài)的載體。本文結合《東京夢華錄》東都外城和河道中關于城門、虹橋的描述及相關主流學術的觀點,將《清明上河圖》中城門視為東水門,借助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要素進行進一步探究。
2 北宋東京東水門地段城市設計分析
2.1 北宋東京城市概況
北宋的都城東京由里城、外城、羅城三道方城組成,南北較長,東西較短。皇城是北宋時期皇帝的議事殿閣和寢宮所在地;內城建有部分中央機構及居住區(qū);外城主要為居住區(qū),是東京軍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開封城內河道較多,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連接整個東京城,號稱“四水貫都”。宋代社會重心下移,商業(yè)空前繁榮,街巷制徹底代替了里坊制。無論是商業(yè)形式還是建筑建造,北宋東京城在中國城市建筑發(fā)展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2 城市設計物質要素
凱文·林奇把城市空間格局的構成歸納為邊界、節(jié)點、標志物、區(qū)域與路徑五要素>[2]。其中,①邊界指區(qū)分割裂空間的線性要素;②路徑多指具有固定即成方向性的路線;③標志物泛指可對判斷外部空間產生參考價值的點狀要素;④節(jié)點表示城市中的關鍵性要點;⑤區(qū)域指三維的面狀空間形成的較大地段[3]。本文根據(jù)《清明上河圖》中豐富的物質要素進行了歸納分析(圖1)。
圖1 城市意象形態(tài)要素分析圖
2.2.1 邊界
《清明上河圖》中邊界的主要構成要素有城墻和水體邊界線。
北宋東京城墻共分為3道,圖中所繪的里城城墻沿用唐代汴州城基稍加修葺,皆為土筑,只在轉角和城門口用磚壘砌,城墻平面呈不規(guī)則矩形,周圍10km計150步,共開城門10個[4],墻體顏色為深青色。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圖2)和清繪本(圖3)中都對城墻進行了描繪,同時期的《東京夢華錄》中亦有記載:“新城每百步設馬面戰(zhàn)棚,密置女頭,旦暮修整,望之聳然,每日修造泥飾,專有京城所提總其事[5]。”《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北宋東京外城垣的收分很大,“橫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而脾晚七尺”。按其所定的0.311m為一宋尺計算,則北宋東京外城的高度折合為12.44m,城墻基寬約為18.35m,由此可見城墻的高寬比約為2:3[6],城門兩側城墻的內壁上,建有許多梯形的斜坡磴道即登域馬道。這種馬道在戰(zhàn)時方便城內兵馬上下,和平時期又是游人登上城墻觀賞城內外美景的通道,不僅形成室內外的間隔,而且便于總覽全城宏觀、遼闊的景象。
圖2 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城墻
圖3 清繪本《清明上河圖》中城墻
水體邊界線表現(xiàn)在汴河兩岸,自然的邊界未經人工整修,顯得原始而且自然。水系兩側有沿水生長的草木和??康拇唬浜锨鄣陌毒€顯得生動靈活;臨空架設的虹橋連接了兩岸,水體邊界線通過橋梁產生聯(lián)系;天然塑造的微地形烘托出疏密有致、虛實相生的空間層次。
路徑在《清明上河圖》中主要體現(xiàn)在陸路和水路。
東京城是在舊城基礎上改建而非新建的城市,道路較窄,密度較大?!肚迕魃虾訄D》中描繪了6條主要道路,其中一條主要道路呈東西走向,寬度約為10m,出城門后路寬漸窄;另有4條是呈南北走向,路寬較窄,約5m~8m;郊野區(qū)道路總體東西走向,中部向南拓展,尺度最小,約為3m(圖5)。北宋街巷制改革之后,街道兩旁的建筑物打破了坊墻的束縛,同時臨街商鋪的開放性促使侵街現(xiàn)象愈演愈烈,道路兩邊店鋪空間向外延伸,形成兩道凹凸層疊的輪廓線[7]。其外是攤販沿街搭棚售賣的位置,經營地段由表木限制,既保證了商販的生計,也不致妨礙公共交通,有的表木之上配有測風儀,測定風向的同時豐富了道路景觀。北宋時期已經廣泛采用桃李等樹木作為道路綠化,同時路邊用條石砌鑲的御溝進行排水,路面用不同花色紋路的磚石鋪設,在實用性能和美學角度上遠高于土石路面(圖6)。北宋當時在交通體系的組織及道路形式的優(yōu)化處理方面均有較高造詣。
圖4 街道輪廓線
圖6 道路構成及相關要素
東京有“南河北市”之說,河道運輸已經作為一種長途運輸方式廣泛存在且高度繁榮。汴河作為水路運輸?shù)闹骱降榔鋵捈s30m,整體呈東西走向,在穿越虹橋之后河流向東南彎曲;汴河河岸上濱水建筑的底層為避濕氣和水流侵蝕采用架空處理;汴河彎曲不一,凹凸有致的形態(tài)為眾多貨船提供了合適的靠岸停泊地段;河岸中行駛的商船與汴河的尺度都較大,比例協(xié)調(圖7)。兩岸植有柳樹,并有寬約1m的小路緊臨水體,方便纖夫收拉纖繩。汴河獨特的天然條件和適當?shù)娜斯ら_發(fā)利用使其在北宋東京有機高效的水運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地位。
圖7 汴河及相關要素
2.2.3 標志物
圖中的主要標志物有城樓和孫羊正店等商業(yè)建筑。
城樓基部位于城門墩頂平座之上,面闊5間,進深3間,其高約16m,為單檐廡殿頂,檐下三層斗拱,主體漆成紅色,雄踞于沿街店鋪之上,在打破建筑群體單調構圖的基礎上與其他店鋪相組合,形成了鮮明的視覺焦點。同時作為城市輪廓線的高潮,汴河兩岸的制高點和強有力的視線匯集處,城樓在整體環(huán)境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擁有最佳的觀賞視角。
商業(yè)建筑如“孫羊正店”的標志性在于其高度、體量以及開口空間。張小鵬2016年在《清明上河圖的城市空間格局研究》中指出,兩側商業(yè)建筑最高為8m,街道寬度與建筑高度d/h在1和2之間;譚剛毅2003年在《宋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民居和商業(yè)建筑研究》中認為,d/h之比為1:1.1-1:2.4,通過以人為比例大致推算可得出孫羊正店高度約為9.69m(圖8);江珊2012年在《從宋畫中看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間》中指出,商業(yè)建筑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合院式,可能是不斷擴建的結果,可以得出其建筑體積較大且趨于增長變化,建筑整體長寬比在1:1-1:2之間,敦厚穩(wěn)重,與街道尺度相得益彰,給市民絕佳的體驗感;王潔2006年在《從表層定量解讀描繪的街路景觀——清明上河圖的成分分析》中指出,建筑墻壁開口有“全部開口”、“大開口”、“門或窗的開口”、“沒有開口”等形式。這使得建筑立面凹凸不一,具有較高的識別度且極具開放性。
圖8 孫羊正店高度推理
2.2.4 節(jié)點
在《清明上河圖》中,節(jié)點包括城門和橋梁。
城門由磚土構造,顏色呈青黛色,只有一個門道,反映其性質為州縣級城門,規(guī)模等級較低。尹家琦2009年在《北宋東京皇城宣德門研究》中指出,城門高度近于垛口,約為12m且向內斜收,其坡度按照北宋年間《營造法式》的規(guī)定為4:1,與根據(jù)清明上河圖尺度對比分析得出的比值相同(圖9),整體造型敦實厚重,比例適中。城門屋脊約高15m~18m,無愧于圖中天際線的制高點和最重要的標志物之一。同時,城門溝通了人居活動和商業(yè)交流,銜接了空間層次和內外風貌,這種有機滲透體現(xiàn)了北宋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色。
虹橋(圖10)坐落在汴河兩岸的樞紐位置,橋幅寬約10m,距水面高約5m,汴河此處寬約20m[8],整體漆成紅色,作為連接郊野區(qū)以及河市區(qū)的紐帶,虹橋將兩個部分通過“s”形的構圖韻律巧妙承接,提供視覺和地理上的連系[9];在結構處理上,采用大木料臨空架設的手法,屬于當時的新技術、新結構;在功能上,虹橋不僅作為兩岸的溝通聯(lián)系的紐帶,還是攤販聚集交易的場所,促進了集市發(fā)展;在表達效果上,虹橋自身產生的曲線柔和自然,又保留了大跨度所體現(xiàn)的敦實穩(wěn)重,不僅體現(xiàn)了北宋人民卓越的構造技巧,也展現(xiàn)了風格多樣,張弛有度的城市風貌。
圖9 城門比例示意圖
圖10 虹橋
2.2.5 區(qū)域
《清明上河圖》中區(qū)域囊括市肆區(qū)、河市區(qū)和郊野區(qū)。
市肆區(qū)(圖11)作為反映北宋時期汴河兩岸民生百態(tài)的載體,可清晰明了地觀察當時街道空間方面的布局特色,《清明上河圖》中共有800多人,每個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圖中可以明確推斷沿街界面形態(tài)的店鋪約33棟,其中酒店5棟,飲食店19棟、零售6棟、其余3棟[10]。除此之外香藥業(yè)、醫(yī)藥業(yè)、娛樂業(yè)等業(yè)態(tài)競相發(fā)展(圖13);汴河兩岸的招幌、牌匾、燈籠、旗桿等是富有東方色彩的標志,使街區(qū)豐富而不混亂、有序而不單調。開封的市肆沒有集中市制的拘束與禁錮,取而代之的是商鋪分散在全城各處街道和角隅,市肆分布廣泛;除了日常集市,早市夜市相繼出現(xiàn),市肆形式多樣,進一步體現(xiàn)了包容開放的商業(yè)特色。
圖11 商肆店鋪類型及分布示意圖
河市區(qū)作為連接市肆區(qū)和郊野區(qū)的紐帶,沿汴河展開,以虹橋為標志。靜靜流淌著的汴河,兩岸停船卸貨的繁忙場景展示了東京商業(yè)、交通運輸?shù)姆比A以及水上交易的重要性,是市肆區(qū)內繁榮的商業(yè)向城市外的發(fā)展和延伸。
鄉(xiāng)野區(qū)少了一些熱鬧與繁華,顯得自然、樸素。鄉(xiāng)野區(qū)地面較為平整,稍有土丘和凹陷之處;樹木茂盛,種類繁多,大體沿路兩側布置;空曠的場地,舒朗的房屋,繁茂的樹木,顯示出與市肆區(qū)完全不同的空間風貌。未過多開化的自然風光,體現(xiàn)著淳樸的天然質感。鄉(xiāng)野區(qū)人口稀少,主要以農耕的小農經濟為主,所以形成了舒朗的自由生長的空間格局[11]。
2.3 城市設計非物質要素
2.3.1 行為
《清明上河圖》中人的行為是城市特色中非物質要素的反應形式,全畫共800多人,每個人物形象的刻畫都各具特色,這些人群的戶外活動可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圖12)。
將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與《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場景進行對應可得出:必要性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外界條件影響,且人群主動參與其中。從城門開始至畫面結束的市肆區(qū)即是主要的必要性活動空間,眾多街市商鋪臨街而立,活動區(qū)的主要節(jié)點處的人群密度較大,空間圍合感較強,視線集中,如藥房、肉鋪等。從城門至虹橋段人流攢動,攤販云集,是社會性活動的聚集地??臻g相對開敞,人流密度適中。虹橋兩側擺攤的商販,吆聲陣陣,時有行人駐足交易,有包子鋪、修車鋪和各種休閑娛樂設施,虹橋下貨船往來通行。自發(fā)性活動產生的條件需要結合人群主觀的意愿和客觀環(huán)境。郊野區(qū)形態(tài)自由、視線開闊,人流稀少,僅有幾列人馬陸續(xù)行進,是自發(fā)性活動的主要發(fā)生空間。
人群的社會性、自發(fā)性和必要性活動相互區(qū)分而又各有聯(lián)系,生動反映了北宋時期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表現(xiàn)了物質繁榮且生活氣息濃厚的城市風貌。
圖12 戶外活動空間分析
3 城市設計特色總結
3.1 功能分區(qū)明確,區(qū)域特色明顯
北宋東京市肆區(qū)的街市空間沿街道展開呈帶狀,鄉(xiāng)野區(qū)以汴河為依托,呈自然發(fā)展的空間形態(tài)。不同城市空間承載不同功能,對于相對擁擠的市肆區(qū),高寬比大約在1:1-1:2之間,建筑高大繁華,形式多樣,注重細部刻畫。活動以商業(yè)和娛樂為主,主要是必要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而相對舒朗的鄉(xiāng)野區(qū)則沒有過多的人工修飾,建筑低矮,植被較多。它是市民休閑、貨物的生產運輸?shù)牧己贸休d。
3.2 街道成為市民生活的載體
毫無疑問,商業(yè)的活躍和街市的繁華是北宋東京公認的特點之一。從街市制到坊市制,城市生活突破了坊的束縛,街道開始成為市民生活的載體。居民區(qū)與商業(yè)區(qū)交叉存在,并逐漸連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網也逐漸形成>[12],街道不僅具有交通功能,也是市民交易買賣,娛樂休閑,參與公共活動的場所。愈演愈烈的“侵街”現(xiàn)象突出體現(xiàn)了商業(yè)的繁榮。
3.3 城市景觀的高度協(xié)調
敦實高聳的城門無疑成為東水門地段天際線的最高點,給人以統(tǒng)帥全局,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商業(yè)街道正對城門,適宜的高寬比給人以親切感。建筑肌理井井有條,城門內外房屋走向與城門基本平行或垂直;而汴河區(qū)域房屋走向則以汴河為參照,大部分與其平行;鄉(xiāng)村住宅朝向和布局相對自由[12]。景觀序列空間由汴河入河口的起始端推進到郊野的過渡段,再之行至虹橋段的高潮段,最終于街市的結束段收尾。市肆區(qū)剛硬、線性的形態(tài)特征與汴河兩岸柔軟、自由的曲線形成對比,城市景觀自然和諧而又靈動活潑。
3.4 多元開放的城市文化
市民文化的新興極大地豐富了北宋的城市特色,夜禁制度的松懈使宋代城市的夜生活十分豐富。不計其數(shù)的市肆店鋪、豐富多彩的物品、五光十色的廣告、色香味美的小吃展示了多元開放的城市文化。隨著居民結構的平民化、多元化,城市文化取向與物質消費的世俗化,整個城市社會重心下移,城市呈現(xiàn)新的面貌,開放型的新城市格局逐漸形成,這標志著中國城市格局從封閉古典型向開放近代型轉化,從此我國的城市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后世城市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4 結語
商業(yè)地位的提升和市民階級的抬頭促使北宋東京形成了多元開放的城市空間格局,突出了城市的生活功能和經濟意義。《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物質空間及人群活動鮮明地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實力、民族文化、城市功能、土地效用及人的行為模式等諸多特色。通過研究北宋時期在城市建設方面的杰出成就,探尋如何組織好這些要素的外在聯(lián)系和內在秩序,遵循其賦予城市機能與造型的規(guī)則與信條,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發(fā)揚東方固有的傳統(tǒng)城市設計精髓。
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東京東水門地段城市設計特色
三、納木湖,太湖,鄱陽湖,微山湖,艾比湖 這幾個湖的景色特點及主要物產
納木湖
距拉薩往返近600公里,風景絕佳,目前在建自然保護區(qū),可以真實的感受雪域高原,體會草原,雪山,湖泊,牧民,牛羊。。。西藏的意境。一般從拉薩包越野車前往較方便,也有到當雄后包卡車或國產吉普前往,但較辛苦,費用節(jié)約不了多少。去納木錯,不可不去扎西半島,此島為巖溶性地貌,溶洞,石林,里面還有古代洞穴巖畫,偶爾還有人在修行。繞島一周,需時1個半小時,體力好,爬上山頂,風景絕佳。去納木錯,一般安排兩天行程,第一天,從拉薩出發(fā),經過當雄草原,直接趕到湖邊扎西島,第二天,從納木錯返回,方便的話可再去羊八井洗個地熱溫泉浴。也有客人安排三天行程的。
注意:
1.納木錯海拔高4700米,剛到西藏還未適應好,千萬別去,可以把此景點安排晚些去,如果實在要去準備好 氧氣,藥品等。
2.納木錯晚上較冷,提前準備好保暖衣物,扎西島上只有一簡陋飯店和旅館,條件差,床位少,旺季時經常沒床,請事先準備食品或帳篷、睡袋等裝備。
3.羊八井 門票30-40元
比如骷髏墻
位于那曲比如縣境內,是用人頭顱骨堆成的圍墻。若有興趣,可搭車前往。
太湖
太湖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這里山清水秀,極富江南水鄉(xiāng)風味。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于湖畔,或紛紛入湖,形成了山水環(huán)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圖畫。位于湖的南部面積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島,和洞庭東山隔水遙對。太湖72峰,西山占41座。聳立于到中央的主峰縹緲峰,又叫杳眇峰,海拔 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筑外,主要以自然美取勝,秋月、梅雪之類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頗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將全島點綴得頗為別致。太湖東面的洞庭東山,其主峰的大尖頂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跡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軒轅宮,明代磚刻門樓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樓等。太湖的名勝古跡精華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黿頭渚、蠡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縣市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占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guī)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qū)中,東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qū)在吳縣市境內,景區(qū)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 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 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游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 梅鯽魚,莼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繡,革絲,雕刻,澄泥硯等 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于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游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fā)了梅花節(jié),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xiāng)古鎮(zhèn)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 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鄱陽湖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qū)等六個縣(區(qū)),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只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于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并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在我國的湖泊中,鄱陽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產養(yǎng)殖的水域,是長江中一些珍貴魚類漫游、產卵與育肥的場所。水域中有魚類 122 種、浮游植物 50 種。鄱陽湖還有 200 萬畝草洲,水草豐美,每年 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數(shù)十萬只珍禽候鳥來這里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縣吳城鎮(zhèn)建立了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qū);1988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這個保護區(q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鶴群體所在地,白鶴種群約占全球的 98% 以上,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群體所在地,鴻雁數(shù)量達 3 萬只以上。保護區(qū)棲息著 54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豐富珍貴的鳥類資源為我國贏得了聲譽。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英國菲利普親王、丹麥亨利克親王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專程來到這里考察,眾多的國內外旅游者紛紛慕名前來游覽,稱這里是“珍禽王國”、“中國第二長城”。
鄱陽湖的動植物
每年都有許多游客和外國人冬季到保護區(qū)觀鳥,觀鳥的季節(jié)為11月至翌年3月。湖區(qū)著名的景點有落星墩、湖濱沙灘、火焰山、老爺廟等。
a.紫陽堤,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堤壩,為宋朝朱熹任南知軍時修建,因朱熹號“紫陽”,當?shù)厝嗣駷榧o念他而取名“紫陽堤”。
b.落星墩,位于星子縣城南兩公里的湖中,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時,落星墩被封為寶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游此皆有題詠,王安石詩中所形容的“萬里長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傳名。駐足落星寺,遠眺廬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鱗競躍,白鷺翻飛,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年“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的歸田情景,仿佛依稀可見。
c.湖濱沙灘,由落星墩乘快艇向東南行八分鐘,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垠的“十里金灘”。這里坡平沙細,陽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陽光浴、沙浴、湖浴場所,湖濱沙灘將以自然、純樸的豐姿,使廣大的內地游客盡情享受沙灘而不必去沿海。沙灘旅游,將一掃您旅途勞頓,感嘆大自然豐厚的賞賜。
d.火焰山,位于旅游碼頭東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礫巖組成的石群千姿百態(tài),形狀各異且呈赤色,所以當?shù)匕傩战苑Q此景為 “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盡享神秘、幽靜似仙境般的美妙。
e.老爺廟,又名“顯應宮”。據(jù)史料記載:“元末,明太祖與偽漢戰(zhàn)于鄱陽。初失利,走湖濱,遇老人艤舟近岸,太祖得濟,賜以金環(huán),返顧之則黿也。是夕,宿祠中,題詩于壁?!敝螅魈嬗庵疄椤霸獙④姀R”。老爺廟門前的水域有“中國百慕大”之稱,水流湍急,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更使老爺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f.鄱陽湖候鳥保護區(qū),由旅游碼頭乘船向南四十公里,便是候鳥觀賞區(qū)。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頂目,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旅游者的青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灘出,面積廣大的草洲與湖池成為各類越冬鳥類最為理想的棲息之地。據(jù)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越冬候鳥達150多種,近11萬只。其中白鶴 1350只,當候鳥群飛來時,遮天蔽日,蔚為壯觀,因此,鄱陽湖候鳥區(qū)被列為“世界A級候鳥保護區(qū)”。
水上旅游線路及價格
紫陽堤·落星墩 紫陽堤·落星墩·湖濱沙灘·老爺廟 紫陽堤·落星墩·火焰山 25元/人 40元/人 35元/人
水上娛樂中心(即旅游碼頭)至各風景點距離
周瑜點將臺 觀音橋 愛蓮池 白鹿書院 秀 峰 廬 山
0.5公里 6公里 0.5公里 10公里 6公里 50公里
落星墩 老爺廟 火焰山 鞋 山 湖濱沙灘 候鳥區(qū)
2公里 15公里 8公里 38公里 12公里 40公里
鄱陽湖正在成為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
鄱陽湖位于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白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近些年來,由于長江水質污染加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白鰭豚、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也遭到了破壞,它們的數(shù)量驟減?,F(xiàn)在這些珍稀動物在長江流域已經很難見到,在鄱陽湖等少數(shù)幾個地方偶而會出現(xiàn)。
在鄱陽湖,過去白鰭豚很常見,現(xiàn)在也難覓芳蹤;而江豚的數(shù)量還保持相當?shù)囊?guī)模。據(jù)鄱陽湖管理局的周局長介紹,最近兩年只發(fā)現(xiàn)一到兩頭次白鰭豚在江中活動,但發(fā)現(xiàn)了江豚300多頭次。白鰭豚等野生動物數(shù)目減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豚、白鰭豚自然繁殖能力比較低,生長周期比較長,發(fā)展能力比較弱;二是進入70、80年代以后,由于捕撈強度加大,漁類資源有所減少;三是人工的挖砂、爆破、長江航運的影響;四是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污染也對些動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的動物,當?shù)卣谯蛾柡貐^(qū)設立了江豚等動物的保護區(qū),保護區(qū)內每年都進行幾個月的休漁,以便使這些動物能夠得到充足的食物。當?shù)卣€致力于喚起當?shù)鼐用竦谋Wo意識。現(xiàn)在鄱陽湖地區(qū)漁民們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正在增強。
鄱陽湖不僅僅為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提供了廣闊而安全的生存空間,它作為世界上重要的濕地之一,每年都吸引鶴類、鸛類、天鵝等大量珍稀候鳥來這里越冬。鄱陽湖候鳥保護區(qū)是世界白鶴最重要的冬季棲息地之一。每年到江西潘陽湖來越冬的白鶴大概有2900只,占全世界白鶴總數(shù)的98%.
據(jù)介紹,為了給這些珍稀候鳥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早在1988年中國政府就在鄱陽湖設立了候鳥保護區(qū)。通過多年來的宣傳和管理,珍稀候鳥被捕殺、走私的現(xiàn)象明顯地減少。與此同時,保護區(qū)內發(fā)展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漁民也就告別了靠捕漁為生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這樣就使人與鳥爭魚的現(xiàn)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可以為鳥類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
微山湖
微山湖位于東經116。34’,北緯34。27’。最大面積約1266平方公里,占全省淡水域面積的45%,是山東省最大的湖泊,亦是我國著名的大型淡水湖泊,其單位面積漁產量居大型湖泊(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 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jié)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 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jié)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31.5米。全湖防洪庫容47.31億立方米;興利水位庫容17.02億立方米;興利調節(jié)庫容11.28億立方米;平均水深約1.5米,屬淺水大型淡水湖泊。湖濱東依山巒,西接平原,南連蘇北富庶之地,北靠孔孟圣賢之鄉(xiāng),流域面積達 31700平方公里。京杭運河縱貫全湖南北,把南北江河水系交匯勾通。
微山湖屬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湖西地處黃河與故黃河之間的黃泛平原,地勢平緩,比降約五千百分之一至二萬分之一,河道寬淺,洪水量大峰低,分別經洙趙新河、老萬福河、東魚河、復興河等由西向東流入微山湖;北部由梁濟運河接納濟北及鄆城、梁山和東平湖新湖區(qū)一帶的來水;湖東近湖區(qū)為泰沂山脈第四紀沖積地丘陵平原,遠湖區(qū)為蒙山岐脈山丘區(qū),河道短,洪水峰高流急,分別經泗河、泉河、洮府河、白馬河、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河大沙河等由東向西流入微山湖。微山湖承受東、西、北三面,魯、蘇、豫、皖四省三十二個縣、市、區(qū)的來水,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入湖主要河流有47條,其中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道有泗河、梁濟運河、白馬河、洙趙新河、老萬福河、復興河、城郭河、東魚河、洮府河、新薛河、新萬福河共11條,出湖口有山東省微山縣境內的韓莊閘和伊家河閘以及江蘇境內的藺家壩閘。
關于微山湖的成因,眾說不一。根據(jù)現(xiàn)有地質資料和地貌形態(tài)的分析,新生代以來受大地構造控制,魯西地區(qū)長期處于強烈下降過程,形成凹陷,成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毗鄰魯中山丘區(qū),其相接處具有水流滯積形成湖泊的地質條件。從湖區(qū)地質構造和沉積物類型分析,微山湖從北至南座落在新生代后期的第四紀堆積上,但湖的沉積物很少很薄,說明了泥沙大量沉積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而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并不長。從有記載的黃河、泗河等河川逕流的演變過程分析,黃河決口是逐漸形成湖泊的重要原因,加之運河的變遷和開發(fā),加速了南上湖的形成。從夏代至秦朝曾多次在現(xiàn)南四湖內設國建城邑,《史書》記載,夏代的“仍國”曾設在南四湖東岸的仲家淺村;周代封的“邿國”建立魯橋鎮(zhèn)西6公里處?!端涀ⅰ酚涊d,泗水會洮水于高平西,西有茅鄉(xiāng)城,茅城邑東南四十里處有魯國屬郎亭、郎城、郎臺,在今留莊鄉(xiāng)西北,戰(zhàn)國時期設湖陵縣,在今張樓鄉(xiāng)程子廟村昭陽湖內。此由說明南四湖是后來逐漸演變而成的。
據(jù)歷史記載,泗水原在今微山湖西岸,由兗州流經微山縣魯橋、南陽,在魚臺縣谷亭東流過,又南去沛縣城東,過徐州,從淮陰入淮河向東入海,流水通暢,是淮河下游的一條主要支流。
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第一次奪泗入淮,黃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大溜向東南直奔巨野澤,奪泗水故道轉注淮水入海。黃河水在濟濮之間泛濫二十三年,直至公元109年(武帝元封二年),帝遣使郭昌等卒數(shù)萬,堵塞了瓠子決口。此時黃河奪泗并非全河入之,直至宋初之前,雖又有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第二次遷徒,對泗水的影響仍不嚴重。但是,黃河水流的運動卻使魯西平原出現(xiàn)了一些洼地沉積相區(qū)。據(jù)《隋史·薛胄傳》戴:“兗州城東沂(把小沂河)、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濫大澤中”,可見在濟寧以南,古泗水東岸的兗州以下,在時隋朝已經形成沼澤湖泊。
自1077年(北宋神宗熙寧十年)始,黃河改道,決口逐漸繁起來,黃河水流對加速微山湖演變所起的作用也相應增加。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黃河決口于河南陽武,入梁山泊分流南北。南漢由南清河入淮,歷經墳上、加祥、濟寧,在今微山縣魯橋鎮(zhèn)西南與泗水匯合,至江蘇清江市入淮。公元1495(明弘治八年)劉大夏筑黃陵崗,在修太行堤,北流的黃水就全部南來,自開封至徐州奪汴,再至淮陰奪泗,淮陰至??谀咸m考銅瓦廂決口北遷,奪大清河由山東利津入海,形成現(xiàn)在的黃河,前后經歷六百六十多年。黃河如此奪泗奪淮,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積,形成現(xiàn)在的黃河床,使泗水南流入淮之路受阻,洪水長期滯積;另一方面,由于黃水與東部河流的共同作用,使該區(qū)從北至南出現(xiàn)了大小、形狀、底高程均不同的南四湖雛形,從鉆孔的地質資料及沉積物分析,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不長。
隨著歷代政治中心北移,元、明、清相繼建都北京,為“漕運江淮這漂,供京師之需”,于是放棄了隋代建成的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航道,從元代開始,溝通南北運河,于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和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相繼開挖了會通河和通惠河。此時,濟寧至徐州之間利用泗水天然河道為運河。為了保持航運水深,在泗水河道上建閘,河東山水在東岸停蓄,開始形成了昭陽湖和獨山湖。明代,黃河不斷泛濫,黃強泗弱,泗水出路受阻,使昭陽、獨山不斷擴大,在微山附近出現(xiàn)了赤山、微山、呂孟、張莊等相連的小湖。明代嘉靖年間,開挖了南陽新河,使運道脫離泗水由昭陽湖西移到湖東,東部沙河等山水引入獨山湖,薛河水引入?yún)蚊虾?。公?640年(明萬歷32年),大開洄河(今韓莊運河),運河再次東移,奠定了京杭大運河的基礎。至此,赤山、微山、呂孟、張莊四湖湖面迅速擴大,合為微山湖。隨著運河的開發(fā),為蓄湖東山水濟運,昭陽等湖成為運河水柜,這此,南陽、獨山、昭陽、微山等湖相連,初步形成了今日的南四湖。
所以,微山湖的成因既受大地構造控制,即魯西平原長期下降形成了凹陷的地質條件,也受魯中山區(qū)自然地貌的阻攔及泗河等東部山水的影響,更由于黃可長期泛濫奪泗奪淮故道淤積,泗河失去出路,水流滯積,加之運河的開發(fā),和人們的生產活動,使?jié)鷮幹列熘蓍g長達二百四十華里長的地帶,逐漸演變成河流堰塞型淺水湖泊 ——微山湖。隨著微山湖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將會有更多的專家和帝者來繼續(xù)探討和完善微山湖的成因 和演變過程。
微山湖流區(qū)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qū)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 7℃,年平均日照2530小時左右,無霜期209天至224天。年平均降水量湖西約700毫米,湖東750—850毫米,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多為氣旋雨或臺風雨,極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冬、春一般少雨雪。形成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特點。降雨的年際變化也很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相差懸殊,流域平均降雨量相差2倍,又常常出現(xiàn)連旱連澇。未經治理前,湖西平原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湖東河流源短流急,洪水來勢兇猛,又加沿湖一帶地勢低洼,每逢汛期,洪水滾坡漫流,湖河水位猛漲,積澇成災。旱時湖水枯竭,土地龜裂,飛蝗三大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許多縣志都有著“洪水漂流,盧舍為墟”,“赤地千里,餓殍載道”的記載。
建國后,為了根除各種自然災害,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水利建設,湖東興建中小型水庫共250座;湖西平原采取洪澇分治、高低水分排的措施,對水系進行較大的調整,開挖了東魚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三條防洪排澇骨干河道,治理新老萬福河、惠河等中型河道十余條,入湖的骨干河疲乏白馬河、洙水河、蔡河、洙趙新河、洮府河、老萬福河等已接近達到三至五年一遇除澇,十至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標準;湖畔興建了湖西大堤和硝東間斷的66分里堤防;湖腰興建了長達六千多米的二級壩節(jié)制閘水利樞紐工程,湖出口興建了韓莊節(jié)制閘樞紐工程;湖內挖深槽總長52.87公里,用以打開排水通疲乏,開辟貫通南北的航道;湖內開始有計劃蓄水,濱湖地區(qū)采取圈圩封閉、建站提排等措施。
經過多年的治理和建設,微山湖已由一個自然災害嚴重的湖泊,變?yōu)榫哂幸欢ǚ篮槌凉衬芰托钏d利、養(yǎng)殖魚禽、通航旅游多種功能,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的湖泊。
□社會經濟概況
微山湖流域在行政區(qū)劃上包括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三十二個市、縣、區(qū)。山東省濟寧市所轄的十一個縣、區(qū)9721平方公里均在微山湖流域范圍內,占全部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的30.7%。本次調查范圍除微山湖外,還包括濟寧市轄的微山縣、魚臺縣、市郊區(qū)、金鄉(xiāng)縣、嘉祥縣、鄒縣六縣區(qū),在面高程 37米以下的濱湖有關地帶,共36處鄉(xiāng)鎮(zhèn),總計3017.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1.04%。其中耕地面積為1159.3平方公里(173.9萬畝);人口123.8萬人(其中漁民5.59萬人,湖民5.14萬人),勞辦47.4萬人個。
建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了徹底改變湖區(qū)落后面貌,根治洪澇災害,政務院于1953年批準建立了微山縣,統(tǒng)管微山湖;進行了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在大搞以興修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的基礎上,1964年以濱湖區(qū)實行了稻改。到1983年共建排灌站685處,裝機1521臺,打機井9267眼,配套 4859眼,裝機5518臺,建大型水閘7座,基本上做到了遇旱能灌,遇澇能排,實現(xiàn)農業(yè)穩(wěn)產,1966年種稻面積曾達到120萬畝。隨著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農業(yè)動力機械發(fā)展到25751臺,337181瓦,每瓦負擔耕地5.2畝;有漁船24650只,大、中、小型漁具12類、41種、22737件;能航船只455艘,載重24579噸。生產條件的改變,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湖區(qū)經濟的發(fā)展。1983年糧食作物面積 123萬畝,耕畝單產560.9公斤,總產69萬噸,比濱湖稻改前的1964年總產增長了4.56倍,單產提高4.7倍。棉花播種面積122.6萬畝,單產57.9公斤,總產7.098噸。調查范圍內農業(yè)總產值6.02億元,比建國初期最好的1956年增長7.7倍,年遞增率為8.4%,其中農業(yè)產值 3963.5萬元,分別占農業(yè)總產值的64.2%、1.8%、6.3%、21.1%、6.58% ,人均占有糧食586公斤,口糧400公斤,收主439.5元,賣給國家糧食101公斤。
微山湖1950~1959年平均漁產量22511.9噸,1955年漁產量達到26600噸,水生經濟植物面積52萬畝,1957年發(fā)生了一次八十年一遇的洪水后,漁業(yè)、水生經濟植物均明顯下降,1960~1969年漁業(yè)年平均產量降到10296.6噸,1972年~1975年曾間斷地向大湖投放魚種、蟹苗,收到一定效果,1970~1979年漁業(yè)平均年產量達到17040.4噸,1980年以后繼續(xù)好轉,1980~1983年漁業(yè)產量達到18208.5 噸,至今仍未恢復歷史最高水平。為了增殖漁業(yè)資源,國家投資在南上湖畔興建了三處國營淡水養(yǎng)殖場,占地總面積2950畝,同時在沿湖建設了商品魚基地95 處,水面積17188畝。濟寧市和市郊區(qū)、微山縣、魚臺縣相繼成立了水產供銷公司,并在湖區(qū)設立了水產品收購站8處,為了改善漁民的居住條件,幫助24個漁業(yè)大隊建立了漁民新村,上陸定居漁民已達1.7萬人,漁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沿湖煤炭電力資源豐富,各礦井年產煤量約達1200萬噸,湖區(qū)電力工業(yè)也是國家重點建設地區(qū),已建濟寧電廠裝機30萬千瓦,規(guī)劃裝機90萬千瓦,在建的鄒縣魯面電廠計劃85年發(fā)電裝機30萬千瓦,規(guī)劃裝機360萬千瓦,擬開工的還有嘉祥電廠,湖東新建兗石鐵路,規(guī)模宏大的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正在審批;縱貫南四湖的京杭運河及5萬噸級的碼頭的規(guī)劃設計已由交通部批準正待興建,目前航運船只南通寧、滬、杭等處,京杭運河擴建后,將成為南北水上客貨運輸大動脈。建國三十多年來,南四湖經過初步開發(fā)治理,已經成為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漁業(yè)基地,盛產水稻、小麥的商品糧基地,并正在成為以京杭運河和津浦鐵路為骨干的交通運輸集散基地和以電力、煤炭為主的國家重點能源工業(yè)基地。
艾比湖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斷陷湖。又稱布爾哈齊湖。湖形呈橢圓狀,準噶爾盆地的匯水中心。有博爾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四棵樹河和拉巴河匯入。歷史上,艾比湖水面面積最大時達1200多平方千米,年入湖水量達12億立方米,由于上游地區(qū)開荒截流,入湖河流只有博爾塔拉河和精河兩條,其他三條河在未進湖前就斷流了,年入湖水量只有5億立方米。艾比湖地區(qū)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水面年蒸發(fā)量高達1300毫米,湖面海拔降到189米 ,湖面積縮小到107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不到2米,含鹽量達87克/升,湖水苦咸,有鹽湖之稱。
四、傳說伏羲建造人類第一座城池叫陳都,不知考古是否確認有這座城池?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淮陽縣有伏羲陵?;搓柟欧Q宛丘、陳、陳州,位于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qū)內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制造等行業(yè)。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游景點有太昊陵建筑群、龍湖、平糧臺古城遺址等。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chuàng)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yè)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為國。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創(chuàng)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圣火。 5000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谷,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業(yè)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陳國苦縣,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h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于萬畝龍湖之中。占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qū),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的圣地。 陳楚故城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畝,規(guī)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镕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后,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guī),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jié),周圍五省數(shù)百縣市農民云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臺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脊虐l(fā)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fā)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fā)掘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平糧臺宛丘古城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huán)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姹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yōu)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饑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蕩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臺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jù)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xiàn)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yǎng)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tǒng)一四海,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后炎帝神農繼都于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谷,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fā)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征。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媯滿于陳,并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筑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就生于陳國苦縣。戰(zhàn)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后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tǒng)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qū),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 陳胡公鐵墓
淮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fā)生在這里。 陳王劉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guī)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筑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p>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畝,規(guī)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镕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后,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guī),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jié),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qū),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后,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shù)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guī)模宮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占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臺、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筑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jù)《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趙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與廟祀。日見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筑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后殿、鐘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鐘鼓樓、彩繪殿宇;萬歷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fā)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guī)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后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陵南臨碧波蕩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 弦歌臺
“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wèi)。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guī)制。前有臺,臺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墻,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莊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墻,通往蔡河,在陵墻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臺建筑,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臺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回廊,臺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游人,在兩旁建了旋梯,游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shù)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筑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筑于高臺之上,臺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于天,俯察于地,中觀萬物,創(chuàng)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鐘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為直壁式臺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鐘樓上懸有明鑄巨鐘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鐘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鐘暮鼓,響徹陵區(qū)。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tǒng)天殿”,俗稱“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jié)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墻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結網罟、養(yǎng)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于陳。殿前有月臺,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臺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圣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統(tǒng)天殿環(huán)統(tǒng)天殿、鐘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回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 顯仁殿下得統(tǒng)天殿后門臺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于統(tǒng)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臺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樸實、端莊、嚴謹。 顯仁殿
統(tǒng)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臺建筑,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筑寢殿,兩廂有臺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xiàn)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xiàn)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后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xiàn)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jù)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zhí)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壇中,用以警示后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于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于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边€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于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于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游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仆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fā),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游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太昊陵風景(15張)蓍草園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園”?!痘搓柨h志》記載:“太昊陵后有蓍草園,墻高九尺,方廣八十步?!贝藶榛搓柕陌司爸弧拜椴荽簶s”。傳說伏羲就是根據(jù)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chuàng)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jù)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蓍草園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外,在統(tǒng)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臺;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xiàn)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qū)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shù)千株。在陵區(qū)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臺在一、二、四套節(jié)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于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余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游人留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筑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guī)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蹦暧獍搜呐_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商丘市蔡河景觀設計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抖音上賣二手二手機需要什么資質(抖音上賣二手二手機需要什么資質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