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英語)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頁版、PC客戶端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杭州城市標志 的意義是什么
杭州城市標志由漢字“杭”的篆書演變而來的標志將代表杭州,詮釋城市魅力。
杭州城市標志以漢字“杭”篆書為演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將無可替代的城市名稱與無可替代的視覺形式合二為一,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和經典性。
標志中“杭”字結合了航船、城廓、建筑、園林、拱橋等要素,是“精致和諧、大氣開放”城市人文精神的完美視覺表達。
“杭”字的上半部分運用了江南建筑中具有標志性的翹屋角與圓拱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江南地域特征;右半部分的“亢”,則隱含了杭州著名景點“三潭印月”的形象。
標志下方傳達了城市、航船、建筑、園林、拱橋與水的親近感,凸現(xiàn)了杭州獨有的“五水共導”的城市特征。
如果把標志拿得遠一點看,整體好似航船。“杭”字古意即為“方舟”、“船”;“杭”又通“航”,反映了杭州得名取自“大禹舍舟登岸”的歷史典故,體現(xiàn)了杭州作為歷史名城的底蘊;又象征著今天杭州正揚帆起航,展現(xiàn)出積極進取、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風貌。
而最下端的中、英文字體,標注了杭州的城市名稱,筆畫流暢飄逸,與圖形相結合,渾然一體。
二、杭州為什么成為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
杭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是浙江的省會和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是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杭州現(xiàn)轄八個城區(qū)和五個縣(市),全市面積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3068平方公里,市區(qū)建成區(qū)面積327.45平方公里;全市戶籍人口666萬,其中市區(qū)人口414萬。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并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xiàn)。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余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并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qū)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fā)展新的歷史篇章。
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浙江省的省會。[1]這里,江流襟帶,山色藏幽,湖光翠秀;這里,史脈悠遠,文風熾盛,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文物之邦,宋以后享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浙江省的省會,浙江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這里也是旅游的勝地,例如:瑤琳仙境、桐君山、雷峰塔、岳廟、三潭映月、蘇堤、六和塔、宋城、南宋御街、靈隱寺、跨湖橋遺址等。杭州獲評“201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三、杭州城市標志的寓意
杭州城市標志的寓意 (2010-02-05 14:05:50) 新來杭州旅游或工作的朋友,一定會對一個看起來像一條船的“杭”字特別留意。這個一眼看上去就個人古韻十足而又清新整潔感覺的標志可以說充實著杭州的各種公共設施也成為杭州特色景觀。而這樣一個扮靚杭城的小標志就是屬于杭州自己的城市標志。 從2007年5月份開始,杭州向全球征集城市標志設計。截至八月十五日,活動共收到兩千五百六十八件應征作品。從數(shù)量上看,已經超過了二零零八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大賽收到的參賽作品數(shù)量。大家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個標志則是于2008年3月29日于杭州西湖正式向外發(fā)布并注冊的杭州城市標志,設計者是北京東道形象設計制作有限責任公司。 以漢字“杭”篆書為演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將無可替代的城市名稱與無可替代的視覺形式合二為一,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和經典性?!昂肌弊值纳习氩糠诌\用了江南建筑中具有標志性的翹屋角與圓拱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江南地域特征;右半部分的“亢”,則隱含了杭州著名景點“三潭印月”的形象。標志下方傳達了城市、航船、建筑、園林、拱橋與水的親近感,凸現(xiàn)了杭州獨有的“五水共導”的城市特征。如果把標志拿得遠一點看,整體好似航船。“杭”字古意即為“方舟”、“船”;“杭”又通“航”,反映了杭州得名取自“大禹舍舟登岸”的歷史典故,體現(xiàn)了杭州作為歷史名城的底蘊;又象征著今天杭州正揚帆起航,展現(xiàn)出積極進取、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風貌。而最下端的中、英文字體,標注了杭州的城市名稱,筆畫流暢飄逸,與圖形相結合,渾然一體。
四、蕭山的傳統(tǒng)文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
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間,始建縣,名余暨,屬會稽郡。 “余”為越語,越人稱鹽為 “余”,因當時蕭山產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 暨”。
孫權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改名永興,屬會稽郡。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以蕭然山為名,沿用至今。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zhàn)敗,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自唐改稱蕭山以來,除清咸豐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占領蕭山期間,為避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之諱,改為“莦珊”外,均稱蕭山縣。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山,為省直屬縣。
1949年6月底,劃歸紹興專區(qū)。
1952年起,復為省直屬縣。
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qū)?!?
1959年改屬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蕭山縣,設立蕭山市(縣級)。1988年1月1日,蕭山縣改稱蕭山市,仍屬杭州市。
1996年5月8日,原屬蕭山市的西興鎮(zhèn)劃入杭州市區(qū),由西湖區(qū)托管;是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以西興、長河、浦沿三鎮(zhèn)為基礎成立杭州市濱江區(qū)。
2001年3月25日,蕭山舉行撤市設區(qū)掛牌儀式,杭州市蕭山區(qū)正式成立。
蕭山地處錢塘江以南,東接紹興縣。全區(qū)總面積1420.22平方公里,2009年末總戶籍人口120.99萬,其中非農業(yè)人口440946人。轄有11個街道、17個鎮(zhèn):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陽街道、河莊街道、義蓬街道、新灣街道、臨江街道、前進街道;臨浦鎮(zhèn)、義橋鎮(zhèn)、戴村鎮(zhèn)、河上鎮(zhèn)、樓塔鎮(zhèn)、浦陽鎮(zhèn)、進化鎮(zhèn)、瓜瀝鎮(zhèn)、衙前鎮(zhèn)、坎山鎮(zhèn)、黨山鎮(zhèn)、黨灣鎮(zhèn)、益農鎮(zhèn)、新街鎮(zhèn)、寧圍鎮(zhèn)、所前鎮(zhèn)、聞堰鎮(zhèn)。 區(qū)委、區(qū)政府駐地北干街道金城路685號。
蕭山地形類型多樣,以平原為主。位于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qū)南緣,年平均所溫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無霜期248天。
說到蕭山,不得不提到蕭山蘿卜干!一道蘿卜干炒臘肉是多么的美味?。∈捝教}卜干產于浙江省蕭山市,以該市“一刀種”蘿卜為原料,以其長度與菜刀相近,加工時一刀可分兩半而得名。具有色澤黃亮、條形均勻、咸甜適宜、脆嫩松口的特色,為早餐佐食之佳品。據《中國土特產大全》記載:蕭山蘿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開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肴”。主要產地分布在蕭山市的坎山、赭山、新灣、義蓬、瓜瀝、城北等鄉(xiāng)鎮(zhèn)。
蘿卜干為圓柱形,直徑4~5厘米, 重約150克,外皮較厚色白,含水量少。加工方法亦采用風脫水法,刀切成條,每條帶有邊皮,然后攤曬,每日翻動多次,晚間苫蓋以防霧浸雨淋。曬2~3日,手感柔軟,即可腌制。將蘿卜條置容器中,放鹽拌勻,用力揉搓,至鹽烊為止。分批進缸,逐層踏實,兩日后出缸,勻薄攤曬,勤加翻動。三四日后再加適量鹽分拌勻,分層裝壇,逐層壓實,加蓋面鹽,封口。一般經一周左右制成。成品無須根、斑點、青頭、壞條,經年不壞,香味不散。該品已有800余年生產歷史。
當然還有蕭山的標志,天下第一奇觀——錢江潮!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于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世界上有這樣景觀的有兩處,另一處在亞馬孫流域森林之中,雖然規(guī)模比錢江潮大,但因為地處偏僻,很少有人問津,人文氣息不及錢江潮。所以說這是真正的奇觀啊!農歷8月18日觀潮節(jié),歡迎大家來觀潮!說到錢江潮水還有神話傳說呢,傳說有很多種,比較有名的有:
傳說春秋時,越國先被吳國打敗,勾踐夫婦前往吳國,作了人質,受盡凌辱和折磨。后來勾踐獲釋返回越國,立志臥薪嘗膽,報仇雪恥。吳國大夫伍子胥屢諫吳王要警惕越王勾踐的復興,但自大的吳王不聽,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賜劍要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留下遺言,要人把他的眼睛掛在國都南門上,以觀越國滅吳。吳王聽了這個惡毒的詛咒后大怒,于是將伍子胥的尸體用鴟夷草包裹起來投入錢塘江中。傳說伍子胥死后成了潮神,每當他發(fā)怒時,就乘著素車白馬,在錢塘江中奔騰吼叫。從此,錢塘江潮水大發(fā),波濤翻滾,怒浪洶涌,傳說這是伍子胥忠魂所致。
故事眾多,不在羅列!
說到蕭山還有一個特產就是蕭山花邊及中國的十字繡!蕭山花邊又名萬縷絲、萬里斯,于二十世紀初由意大利威尼斯傳入蕭山坎山鎮(zhèn)。經過七十多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由原來的花樣單調發(fā)展為如今的品類繁多,有床罩、臺毯、窗簾、沙發(fā)套、座墊、胸花、繡衫等2000多種,構圖新穎,色調素雅,工針多樣,技藝精湛,其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巨幅萬縷絲花邊窗簾、寧夏廳的花邊窗簾和杭州機場貴賓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蕭山花邊的代表杰作?,F(xiàn)在純手工制作的花邊是極其珍貴的藝術品哦!
還有一個是蕭山霉干菜是益農鎮(zhèn)的傳統(tǒng)特產。益農鎮(zhèn)(原夾灶鄉(xiāng))原屬紹興縣,故歷來以“紹興霉干菜”為名。此產品由大葉芥加工而成,香氣濃郁,味美質嫩,久貯不變,是一種常年食用的大眾化食品?!案刹藸F肉”為民間傳統(tǒng)風味的名菜。歷來主銷紹興、寧波、杭州,近年已遠銷江西、湖南等地,外銷量1000噸左右。
楊梅是浙江特產。蕭山、慈溪、余姚、蘭溪等地都是楊梅產地,其中以蕭山杜家一帶所產楊梅最負盛名。這種楊梅顆粒大,每500克28個到30個。核小,肉柱圓,味鮮甜。一般在夏至后5天左右成熟。蕭山楊梅栽培歷史悠久,已有早色、遲色、白楊梅、草梅等四十余種品種。楊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點。所以可以說,世界上哪里楊梅最好?回答當然是蕭山!
還有三黃雞!蕭山雞的起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宮中飼養(yǎng)的斗雞傳入民間而來,故又稱“越雞”;而因其喙黃、羽黃、腳黃,故又名“三黃雞”。此雞個體肥大,肉質白嫩,味鮮美,前期生長快,抗病力、覓食力和適應性強,是全國八大優(yōu)良雞種之一。主要產地在瓜瀝、義蓬、城北等地。味道那是不用說啊,那個鮮美啊,與一般的雞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啊!
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公元1276年,南宋的覆滅導致南宋官窯窯場一起被摧毀,官窯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陪葬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陶瓷專家葉國珍教授為了不使以南宋官窯代表的中國青瓷成為“絕唱”,1968年開始他對南宋官窯遺址(杭州烏龜山南宋瓷窯遺址)進行了全方面考察,在漫長的試驗過程中,前后經過兩千多次的配方調整,一百多次夜以繼日地試驗,終于在1978年成功恢復了南宋官窯瓷,揭開了南宋官窯制作工藝神秘的面紗。
錢江啤酒廠生產的錢江啤酒,選用地產優(yōu)良原料,配以石英礦泉水,采用國內道創(chuàng)的露天臥式大罐釀制和西德進口整套流水設備灌裝。酒色淡黃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錢江啤酒"和"錢江清泉啤酒",先后榮獲部優(yōu)和省優(yōu)產品稱號,"中華啤酒"已遠銷美國。
莼菜原產我國長江以南地區(qū),以湘湖、西湖、太湖所產最為著名。但無論莼菜質量、栽培時間和歷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莼菜。南宋《會稽志》載:"蕭山湘湖之莼特珍"。杭州烹調"西湖莼菜湯"成名之后,其所用莼菜亦多產自湘湖。把莼菜制成罐頭銷運國外也始自蕭山。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tǒng)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后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井茶的發(fā)源地和主產區(qū)。 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后,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壓軸介紹的是蕭山母親湖——湘湖!
湘湖的由來:
湘湖被譽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幾百年來蕭山人欲圓未圓的一個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湘湖保護與開發(fā)被區(qū)委、區(qū)政府列為民生工程、實事工程,蕭山人正著手圓這個夢。未來的湘湖將與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記”,也將為蕭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強勁動力。
今天,我們回顧湘湖的歷史,她如一個默默呵護的母親,見證著蕭山的發(fā)展。
滄海巨變:
湘湖,位于錢塘江南岸、蕭山城區(qū)西南,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證實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期間,在自然作用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湘湖或為滄海,或為湖沼,或為田地,歷經滄海巨變。
遠古時期,湘湖地域曾是東海海灣的一部分。氣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頻繁,湘湖成為一個海陸交替的地帶。
約8000年前,海退成為陸地,曾有華夏先民在這個自然的“湖泊”邊繁衍生息。約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襲來,這里又一次淪為一片淺海。之后,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區(qū)南北兩條山脈間,成為錢塘江的通道。
越國軍港: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湘湖一帶是吳越爭霸的軍事重地。湘湖、白馬湖正是越國的軍港——固陵港。越國水師在此駐守,越王勾踐的多次水上軍事行動,都從這里出發(fā)。湘湖成為吳越交鋒的重要戰(zhàn)場,留下了“饋魚退敵”、“臥薪嘗膽”等歷史故事。國內最早的方志——《越絕書》曾記載:“會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踐與吳戰(zhàn),大敗,棲其中。因以下為目(木)魚池,其利不租。”勾踐對孔子學生子貢講述了自己“上棲會稽山,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的情景?!对浇^書》將會稽山下四周環(huán)水、中間無水(鏤空)的地域,形象地稱作“木魚池”,勾踐把會稽山下廣大無垠的水域,叫做“溟?!保@是對湘湖水域的最早記載。
筑堤成湖
蕭山地處水鄉(xiāng)澤國,地勢低平,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洪澇、干旱災情頻發(fā)。北宋熙寧(1068——1077)年間,不少人奏請要廢田復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時年六十歲的楊時補蕭山縣令,召集村中閱歷豐厚的老人開會,并親自勘察,“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筑土為塘”,筑南、北兩堤,廢田37002畝,蓄水成湖。湖周圍80余里,長約19里,寬1——6里,東北窄、西南寬,形似葫蘆,“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故名湘湖。
此后,湘湖作為一個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邊九鄉(xiāng)146868畝農田。每畝田納原糧七合五勺,稱“均包湖米”?!叭f頃湘湖民稼穡”,湘湖成為蕭山人民的“母親湖”。
湘湖成河: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湘湖在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和人為蠶食下,水面逐漸減少??陀^上,自明代開通磧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閘后,依賴湘湖灌溉的農田,已不足原來的一半,為開墾淤積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據1927年的湘湖規(guī)劃,上湘湖定山、壓烏山一帶收歸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農學院(后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場、湘湖農場)、湘湖師范學校等都在此建房,開墾種植。截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先后墾地約7000畝。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僅存10000畝,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歷經滄桑為百姓,是蕭山人民的母親湖。湘湖秀麗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蕭山人民的驕傲。湘湖的保護與開發(fā),是為了改善蕭山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蕭山創(chuàng)造更多的發(fā)展機遇。
以上就是關于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杭州上城區(qū)很舊嗎(杭州上城區(qū)有哪些老小區(qū))
國外鄉(xiāng)村庭院景觀設計現(xiàn)狀(國外鄉(xiāng)村庭院景觀設計現(xiàn)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