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武漢大學標志圖片(武漢大學標志圖片大全)

    發(fā)布時間:2023-03-02 23:11:18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533        問大家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武漢大學標志圖片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武漢大學標志圖片(武漢大學標志圖片大全)

    一、西南財經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筑?

    說到財大,作為財大學生不得不提到鐘樓、爾靜橋、格致樓和經世樓。

    經世樓是財大主要的教學樓,坐落于湖對面。經世樓具備多類教室和討論區(qū),無論是幾百人的大教室還是幾十人的小教室,經世樓應有盡有。經世樓可能是大多數財大學生除寢室外去得最多的地方。

    武漢大學標志圖片(武漢大學標志圖片大全)

    另外想提的是格致樓,格致樓應該是財大柳林校區(qū)最高的樓,它獨特的建筑風格成為很多財大學子喜愛的教學樓。

    武漢大學標志圖片(武漢大學標志圖片大全)

    首先要提的肯定是鐘樓和爾靜橋。鐘樓每天早上八點、十二點、下午六點準時敲一次,在鐘樓附近的區(qū)域,可以說任何建筑都無法與鐘樓媲美。

    武漢大學標志圖片(武漢大學標志圖片大全)

    爾靜橋在鐘樓旁邊,和鐘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它們二者算是財大的風景代表,財大的各類介紹和風景推送中總少不了它們的身影。

    然后就是光華門,體現了學校的發(fā)展歷程,使在新校區(qū)扎根的財大也蘊含著歷史氛圍。

    學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創(chuàng)立的光華大學。1925年6月3日,在“五卅”反帝愛國怒潮中,愛國師生從圣約翰大學脫離,擁戴張壽鏞先生創(chuàng)辦光華大學。1938年因抗戰(zhàn)西遷建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為成華大學。1952至1953年,以成華大學為基礎,先后并入西南地區(qū)16所院校的財經系科,組建四川財經學院。1960年分設四川財經學院和四川科學技術學院,1961年合并更名為成都大學。1978年恢復為四川財經學院。1979年由四川省劃歸中國人民銀行主管。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劃轉教育部管理。

    武漢大學標志圖片(武漢大學標志圖片大全)

    二、中國郵政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封片目錄的目錄

    1999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1999-1 《荷花》 1

    PP 1999-2 《大盂鼎》 1

    PP 1999-3 《木棉花》 2

    PP 1999-4 《上海慈善基金會》 3

    2000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0-1 《黃山松》 4

    PP 2000-2 《梅花》 4

    PP 2000-3 《桂花》 5

    PP 2000-4 《北京2008年奧申委會徽》 6

    PP 2000-5 《大雁塔》 7

    PP 2000-6 《哈爾濱人民防洪紀念塔》 7

    PP 2000-7 《百合花》 8

    PP 2000-8 《玉蘭花》 9

    PP 2000-9 《中國世界遺產標志》  10

    2001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吉祥物》 11

    PP 2001-2 《康乃馨》 11

    PP 2001-3 《人文初祖——黃帝》 12

    PP 2001-4 《牽?;ā贰?3

    PP 2001-5 《中華世紀壇》 14

    PP 2001-6 《迎客松》 15

    PP 2001-7 《鋼鐵長城》 15

    PP 2001-8 《山海關》 16

    PP 2001-9 《杜鵑花》 17

    PP 2001-10 《并蒂蓮》 18

    PP 2001-11 《朱家角放生橋》 19

    PP 2001-12 《慈善工程》 20

    PP 2001-13 《開平立園》 21

    PP 2001-14 《九華山鳳凰松》 22

    PP 2001-15 《松江方塔》 22

    PP 2001-16 《紹興柯巖》 23

    PP 2001-17 《泰山日出》 24

    PP 2001-18 《教書育人》 25

    PP 2001-19 《鎮(zhèn)江金山》 26

    PP 2001-20 《北回歸線標志塔》 27

    PP 2001-21 《滕王閣》 27

    PP 2001-22 《安平橋》 28

    PP 2001-23 《蝴蝶蘭》 29

    PP 2001-24 《武侯祠》 30

    2001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1-1 《成吉思汗陵》 31

    PF 2001-2 《郴州風光》 32

    PF 2001-3 《古隆中》 33

    PF 2001-4 《鄂州觀音閣》 34

    PF 2001-5 《黃鶴樓》 35

    PF 2001-6 《六和塔》 36

    PF 2001-7 《菊花——菊淵雅韻》 37

    PF 2001-8 《瑞金革命遺址》 38

    PF 2001-9 《承德避暑山莊》 38

    PF 2001-10 《滄州鐵獅子》 39

    PF 2001-11 《牡丹——夜光白》 40

    PF 2001-12 《牡丹——煙籠紫》 41

    PF 2001-13 《商代方鼎》 42

    PF 2001-14 《鄭州“二七”紀念塔》 42

    PF 2001-15 《嘉興南湖船》 43

    2002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2-1 《普陀山磐陀石》 45

    PP 2002-2 《周莊》 46

    PP 2002-3 《蓬萊閣》 46

    PP 2002-4 《故宮角樓》 47

    PP 2002-5 《甲秀樓》 49

    PP 2002-6 《雪蓮》 49

    PP 2002-7 《隋·鎏金銅佛像》 50

    PP 2002-8 《延安寶塔山》 51

    PP 2002-9 《馬藺》 52

    PP 2002-10 《劍門關》 53

    PP 2002-11 《中山橋》 54

    PP 2002-12 《孫中山故居》 55

    2002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2-1 《水仙花》 56

    PF 2002-2 《永祚寺雙塔》 57

    PF 2002-3 《君子蘭》 57

    PF 2002-4 《小天鵝》 58

    PF 2002-5 《天寧寺三圣塔》 59

    PF 2002-6 《云臺山大瀑布》 60

    PF 2002-7 《巨型鴨嘴恐龍化石》 61

    PF 2002-8 《龍頭蜈蚣風箏》 61

    PF 2002-9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會徽》 62

    PF 2002-10 《商丘古城樓》 63

    PF 2002-11 《夢想成真》 64

    PF 2002-12 《星空遐想》 65

    PF 2002-13 《古城邯鄲》 65

    PF 2002-14 《紅旗渠》 66

    PF 2002-15 《殷墟博物苑》 67

    PF 2002-16 《西柏坡》 68

    PF 2002-17 《光岳樓》 69

    PF 2002-18 《泉州東西塔》 70

    PF 2002-19 《鄭成功塑像》 71

    PF 2002-20 《秦皇島老龍頭》 71

    PF 2002-21 《雕塑——東方醒獅》 72

    PF 2002-22 《春秋樓》 73

    PF 2002-23 《呼倫貝爾草原》 74

    PF 2002-24 《三蘇祠》 74

    PF 2002-25 《鄂黃長江公路大橋》 75

    PF 2002-26 《安平古橋》 76

    PF 2002-27 《淇河》 77

    PF 2002-28 《采石磯》 77

    PF 2002-29 《茶花》 78

    PF 2002-30 《遵義會議會址》 79

    PF 2002-31 《衡水武強年畫》 80

    PF 2002-32 《雷鋒同志塑像》 81

    PF 2002-33 《松花湖》 82

    PF 2002-34 《長白山天池》 82

    PF 2002-35 《北海銀灘》 83

    PF 2002-36 《成都杜甫草堂》 84

    PF 2002-37 《孟廟》 85

    PF 2002-38 《保定古蓮花池》 85

    PF 2002-39 《雕塑——黃河母親》 86

    PF 2002-40 《嵖岈山》 87

    PF 2002-41 《風采樓》 88

    2003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3-1 《九寨溝諾日朗瀑布》 89

    PP 2003-2 《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90

    PP 2003-3 《山西綿山大羅宮》 90

    PP 2003-4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 91

    PP 2003-5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 92

    PP 2003-6 《靈壁石——慶云峰》 93

    PP 2003-7 《移動通信》 94

    PP 2003-8 《韶山滴水洞》 95

    PP 2003-9 《喬家大院·百壽圖》 95

    PP 2003-10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吉祥物》 96

    PP 2003-11 《四川樂山風光》 97

    PP 2003-12 《毗盧洞石刻造像》 98

    2003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3-1 《犧尊》 100

    PF 2003-2 《石刻——辟邪》 100

    PF 2003-3 《眾志成城雕塑》 101

    PF 2003-4 《大慶石油之光雕塑》 102

    PF 2003-5 《牡丹花·曹州紅》 103

    PF 2003-6 《烏魯木齊·亞心標塔》 104

    PF 2003-7 《“科技之光”雕塑》 104

    PF 2003-8 《哈爾濱建筑藝術館》 105

    PF 2003-9 《閩江勝景》 106

    PF 2003-10 《重慶夜景》 107

    PF 2003-11 《宿遷項王故里》 108

    PF 2003-12 《安慶振風塔》 109

    PF 2003-13 《唐山抗震紀念碑》 110

    PF 2003-14 《瑞巖彌勒造像》 110

    PF 2003-15 《鼓浪嶼日光巖》 111

    PF 2003-16 《武漢大學校園》 112

    PF 2003-17 《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 113

    PF 2003-18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 114

    PF 2003-19 《龍海水仙花》 115

    PF 2003-20 《高句麗古墓壁畫——伏羲女媧圖》 116

    PF 2003-21 《南靖土樓》 116

    PF 2003-22 《孫悟空》 117

    PF 2003-23 《扎龍自然保護區(qū)》 118

    PF 2003-24 《鏡泊湖吊水樓瀑布》 119

    PF 2003-25 《百泉園林》 120

    PF 2003-26 《西周青銅器——利簋》 121

    PF 2003-27 《涼山雕塑——彝海結盟紀念碑》 122

    PF 2003-28 《建設中的沈陽渾南新區(qū)》 122

    PF 2003-29 《劉開渠塑像》 123

    PF 2003-30 《銅陵市雕塑——起舞》 124

    PF 2003-31 《長江大學主樓》 125

    PF 2003-32 《上海公路建設》 126

    PF 2003-33 《蘇東坡塑像》 127

    PF 2003-34 《三明風貌》 128

    PF 2003-35 《天津鼓樓》 128

    PF 2003-36 《九江煙水亭》 129

    2004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4-1 《生肖猴》 131

    PP 2004-2 《雁蕩山大龍湫》 132

    PP 2004-3 《孔廟——大成殿》 132

    PP 2004-4 《孔廟——杏壇》 133

    PP 2004-5 《蘇州市西園戒幢律寺》 134

    PP 2004-6 《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 135

    PP 2004-7 《黃龍爭艷池》 136

    PP 2004-8 《情系我的兄弟姐妹》 137

    PP 2004-9 《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 138

    PP 2004-10 《廣州2010年亞運會申辦徽志》 139

    PP 2004-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吉祥物》 139

    PP 2004-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主體育場》 140

    PP 2004-13 《千島湖珍珠列島》 141

    PP 2004-14 《蒙山鷹窩峰》 142

    PP 2004-15 《上海國際賽車場標志》 143

    PP 2004-16 《大理古城南門城樓》 144

    PP 2004-17 《宜春明月山》 144

    PP 2004-18 《樂山大佛》 145

    PP 2004-19 《井岡山黃洋界》 146

    PP 2004-20 《恒山懸空寺》 147

    PP 2004-21 《金色年華》 148

    2004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4-1 《沙坡頭自然保護區(qū)》 149

    PF 2004-2 《西周青銅器·鼎》 150

    PF 2004-3 《臺州府城墻》 150

    PF 2004-4 《武當山太和宮》 151

    PF 2004-5 《宣城廣教寺雙塔》 152

    PF 2004-6 《蘇州市徽志》 153

    PF 2004-7 《瓊花》 154

    PF 2004-8 《營口望兒山》 155

    PF 2004-9 《大連建筑藝術館》 155

    PF 2004-10 《2008揚帆青島》 156

    PF 2004-11 《愛心永恒》 157

    PF 2004-12 《安康瀛湖》 158

    PF 2004-13 《遼陽白塔》 159

    PF 2004-14 《昭君和親銅像》 160

    PF 2004-15 《寧波老外灘》 160

    PF 2004-16 《千年瓷都景德鎮(zhèn)》 161

    PF 2004-17 《云南曲靖城市雕塑——麒麟仙女》 162

    PF 2004-18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qū)》 163

    PF 2004-19 《騰飛的伊犁》 164

    PF 2004-20 《中國法律援助徽志》 165

    PF 2004-21 《古代科學家郭守敬塑像》 165

    PF 2004-22 《古代醫(yī)學家張仲景塑像》 166

    PF 2004-23 《新會小鳥天堂》 167

    PF 2004-24 《秋收起義紀念碑》 168

    PF 2004-25 《鞍山新貌》 169

    PF 2004-26 《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徽》 170

    PF 2004-27 《仙桃街景》 170

    PF 2004-28 《新余仙女湖》 171

    PF 2004-29 《九鯉湖瀑布》 172

    PF 2004-30 《三星堆大立人》 173

    PF 2004-31 《海上女神媽祖》 173

    PF 2004-32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174

    PF 2004-33 《煙臺·海濱風光》 175

    PF 2004-34 《雕塑——徐福東渡》 176

    PF 2004-35 《亳州花戲樓》 177

    PF 2004-36 《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 178

    2005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5-1 《普陀山洛迦山》 179

    PP 2005-2 《宋慶齡同志雕像》 179

    PP 2005-3 《江油竇山》 180

    PP 2005-4 《西安大唐芙蓉園》 181

    PP 2005-5 《上海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 182

    PP 2005-6 《萬佛湖風光》 183

    PP 2005-7 《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 184

    PP 2005-8 《黃果樹瀑布》 185

    PP 2005-9 《八達嶺長城北城》 186

    PP 2005-10 《婺源彩虹橋》 186

    PP 2005-11 《天津日報大廈》 187

    PP 2005-12 《龍虎山仙水巖》 188

    PP 2005-13 《商·饕餮乳釘紋青銅方鼎》 189

    PP 2005-14 《鐵道游擊隊紀念碑》 190

    PP 2005-15 《中國電影基金會會標》 190

    PP 2005-16 《上海郵政總局舊址》 191

    PP 2005-17 《九寨天堂》 192

    PP 2005-18 《霧凇》 193

    PP 2005-19 《嶗山太清》 194

    PP 2005-20 《張家界黃石寨》 195

    PP 2005-21 《青城秀色》 195

    2005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5-1 《孝感市貌》 197

    PF 2005-2 《乾陵壁畫·端杯侍女》 197

    PF 2005-3 《潤揚長江公路大橋》 198

    PF 2005-4 《汕頭風光》 199

    PF 2005-5 《武夷山玉女峰》 200

    PF 2005-6 《飛騰》 201

    PF 2005-7 《白城鶴鄉(xiāng)》 202

    PF 2005-8 《寧波港》 202

    PF 2005-9 《安慶長江公路大橋》 203

    PF 2005-10 《密云水庫秋色》 204

    PF 2005-11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大樓》 205

    PF 2005-12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五十周年徽志》 205

    PF 2005-13 《渤海濱城——葫蘆島》 206

    PF 2005-14 《淮南子》 207

    PF 2005-15 《包頭城市雕塑——奔鹿騰飛》 208

    PF 2005-16 《城市雕塑——珠海漁女》 209

    PF 2005-17 《塑雕——洪崖樂祖》 209

    PF 2005-18 《華山西峰》 210

    PF 2005-19 《西施浣紗石》 211

    PF 2005-20 《白鶴梁·張八歹刻木魚》 212

    2006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6-1 《南京明孝陵·神道》 213

    PP 2006-2 《無錫靈山》 214

    PP 2006-3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214

    PP 2006-4 《敦煌莫高窟》 215

    PP 2006-5 《岷江春色》 216

    PP 2006-6 《紅螺寺》 217

    PP 2006-7 《上海龍華古寺·龍華塔》 218

    PP 2006-8 《天子山》 219

    PP 2006-9 《云臺山紅石峽》 220

    PP 2006-10 《殷墟》 221

    PP 2006-11 《西安曲江海洋世界》 222

    PP 2006-12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223

    PP 2006-13 《中山陵》 223

    PP 2006-14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城市運動會會徽》 224

    2006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6-1 《黃果樹大瀑布》 226

    PF 2006-2 《雕塑——中國乳都》 227

    PF 2006-3 《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景觀·鳳之翼》 227

    PF 2006-4 《2006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會標和吉祥物》 228

    PF 2006-5 《阿壩·臥龍自然保護區(qū)》 229

    PF 2006-6 《東莞風貌》 230

    PF 2006-7 《合肥包公祠·包拯塑像》 231

    PF 2006-8 《白玉蘭》 232

    PF 2006-9 《內蒙古自治區(qū)第十一屆運動會吉祥物》 233

    PF 2006-10 《塞上湖城·銀川》 234

    PF 2006-11 《宜春明月山》 235

    PF 2006-12 《偉人故里——中山》 236

    PF 2006-13 《漢中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237

    PF 2006-14 《鐵嶺銀崗書院》 238

    PF 2006-15 《本溪水洞》 238

    PF 2006-16 《錦州·筆架山》 239

    PF 2006-17 《瓷都風采·潮州》 240

    PF 2006-18 《湖南工業(yè)大學科技樓》 241

    PF 2006-19 《暨南大學》 242

    PF 2006-20 《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 243

    2007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7-1 《全國最佳郵票評選徽志》 244

    PP 2007-2 《龍宮》 244

    PP 2007-3 《上海碧海金沙》 245

    PP 2007-4 《杭州灣跨海大橋》 246

    PP 2007-5 《天柱山天柱峰》 247

    PP 2007-6 《長白山天池》 247

    PP 2007-7 《哈爾濱第24屆大學生冬季運動會會徽》 248

    PP 2007-8 《長影世紀城》 249

    PP 2007-9 《織金洞》 250

    PP 2007-10 《沈陽故宮·鳳凰樓》 251

    PP 2007-11 《沈陽世博園·百合塔》 252

    PP 2007-12 《中華恐龍園》 252

    PP 2007-13 《內蒙古自治區(qū)60周年大慶徽標》 253

    PP 2007-14 《魅力神農架》 254

    PP 2007-15 《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會徽》 254

    PP 2007-16 《沙漠植物——四合木》 255

    PP 2007-17 《廈門園博園·杏林閣》 256

    PP 2007-18 《瓷房子》 257

    PP 2007-19 《廣州陳家祠》 258

    PP 2007-20 《大連星海灣廣場》 259

    PP 2007-21 《宜興紫砂陶——提梁壺》 259

    PP 2007-22 《韶山滴水洞》 260

    PP 2007-23 《和諧動車組》 261

    PP 2007-24 《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像》 261

    PP 2007-25 《五糧液古窖池·明》 262

    2007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7-1 《誠信納稅》 264

    PF 2007-2 《常州中華恐龍園》 265

    PF 2007-3 《查干湖》 266

    PF 2007-4 《沈陽地鐵》 267

    PF 2007-5 《大運河揚州攬勝》 267

    PF 2007-6 《成都錦里古街》 268

    PF 2007-7 《上饒·信江風光》 269

    PF 2007-8 《內蒙古自治區(qū)60周年大慶徽標》 270

    PF 2007-9 《鄭州國際會展中心》 270

    PF 2007-10 《鄭州炎黃二帝塑像》 271

    PF 2007-11 《第八屆中國藝術節(jié)標志》 272

    PF 2007-12 《蘭花·荷之冠》 273

    PF 2007-13 《東坡赤壁》 273

    PF 2007-14 《水上運動之都——中國·日照》 274

    PF 2007-15 《廈門園博園·杏林閣》 275

    PF 2007-16 《古田會議會址》 276

    PF 2007-17 《民間舞蹈——穎上花鼓燈》 277

    PF 2007-18 《寧國山核桃》 278

    PF 2007-19 《丹東·鴨綠江風光》 278

    PF 2007-20 《牽手》 279

    PF 2007-21 《惠安崇武古城》 280

    PF 2007-22 《呼倫貝爾白鹿島》 281

    PF 2007-23 《成吉思汗廟》 282

    PF 2007-24 《和諧號動車組》 283

    PF 2007-25 《瑞安玉海樓》 283

    2008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8-1 《攜手慈善 共創(chuàng)和諧》 285

    PP 2008-2 《開封府》 285

    PP 2008-3 《網絡門牌》 286

    PP 2008-4 《惠州西湖》 287

    PP 2008-5 《金達萊》 288

    PP 2008-6 《昆明世博園花園大道》 289

    PP 2008-7 《與愛同行》 290

    PP 2008-8 《青海湖》 290

    PP 2008-9 《青海湖》 291

    PP 2008-10 《伏羲廟》 292

    PP 2008-11 《嘉峪關》 293

    PP 2008-12 《舟山桃花島》 294

    PP 2008-13 《東莞西城樓》 294

    PP 2008-14 《羅浮山》 295

    PP 2008-15 《中國硯都·廣東肇慶》 296

    PP 2008-16 《南山大佛》 297

    PP 2008-17 《繪畫作品——貴妃醉酒》 298

    PP 2008-18 《寶相寺太子靈蹤塔》 299

    2008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8-1 《盤錦濕地》 300

    PF 2008-2 《絢麗惠州》 300

    PF 2008-3 《贛州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 301

    PF 2008-4 《安溪鐵觀音》 302

    PF 2008-5 《人人重慶》 303

    PF 2008-6 《海峽西岸建設》 304

    PF 2008-7 《和諧深圳》 305

    PF 2008-8 《和諧深圳》 305

    PF 2008-9 《黃河從這里入?!|營》 306

    PF 2008-10 《秀麗杭州》 307

    PF 2008-11 《遼寧朝陽》 308

    PF 2008-12 《火炬計劃徽志》 308

    2009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9-1 《居庸關》 310

    PP 2009-2 《明十三陵·長陵》 310

    PP 2009-3 《四羊方尊》 311

    PP 2009-4 《上海長江隧橋》 312

    全國通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T 1 《月季》 314

    PPT 2 《牡丹》 314

    PPT 3 《2000年》 315

    PPT 4 《馬踏飛燕》 316

    PPT 5 《放風箏》 317

    PPT 6 《映日荷花》 318

    PPT 7 《信達天下》 318

    PPT 8 《大地之春》 319

    PPT 9 《幸運郵天下》 320

    PPT 10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 321

    PPT 11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和吉祥物》 322

    PPT 12 《北京2008年殘奧會閉幕式紀念》 324

    PPT 13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 325

    PPT 14 《天安門》 326

    PPT 15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 326

    全國通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T 1 《芙蓉花》 328

    PFT 2 《菊花》 328

    PFT 3 《中國結》 329

    PFT 4 《喜鵲登枝》 330

    PFT 5 《麒麟送子》 331

    PFT 6 《仙客來》 332

    PFT 7 《紅掌》 332

    PFT 8 《中秋祝?!贰?33

    PFT 9 《生日祝愿》 334

    PFT 10 《書信》 335

    PFT 11 《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會徽》 336

    PFT 12 《天安門》 337

    PFT 13 《中國京劇》 337

    附錄

    附錄1:關于開發(fā)普通郵資信封業(yè)務的通知 339

    附錄2:關于開發(fā)普通郵資明信片業(yè)務的通知 343

    武漢大學標志圖片(武漢大學標志圖片大全)

    三、學習地理信息系統(tǒng)有什么用

    地理信息系統(tǒng)處理、管理的對象是多種地理空間實體數據及其關系,包括空間定位數據、圖形數據、遙感圖像數據、屬性數據等,用于分析和處理在一定地理區(qū)域內分布的各種現象和過程,解決復雜的規(guī)劃、決策和管理問題。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定義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殼是計算機化的技術系統(tǒng),它又由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tǒng)構成,如數據采集子系統(tǒng)、數據管理子系統(tǒng)、數據處理和分析子系統(tǒng)、圖像處理子系統(tǒng)、數據產品輸出子系統(tǒng)等,這些子系統(tǒng)的優(yōu)劣、結構直接影響著GIS的硬件平臺、功能、效率、數據處理的方式和產品輸出的類型。

    2、GIS的操作對象是空間數據,即點、線、面、體這類有三維要素的地理實體。空間數據的最根本特點是每一個數據都按統(tǒng)一的地理坐標進行編碼,實現對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這是GIS區(qū)別于其它類型信息系統(tǒng)的根本標志,也是其技術難點之所在。

    3、GIS的技術優(yōu)勢在于它的數據綜合、模擬與分析評價能力,可以得到常規(guī)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統(tǒng)難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實現地理空間過程演化的模擬和預測。

    4、 GIS與測繪學和地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為GIS中的空間實體提供各種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數;電子速測儀、GPS全球定位技術、解析或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遙感圖像處理系統(tǒng)等現代測繪技術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動地獲取空間目標的數字信息產品,為GIS提供豐富和更為實時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地理學是GIS的理論依托。

    有的學者斷言,“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信息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說GIS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把鑰匙,那么,信息地理學的興起和發(fā)展將是打開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門,必將為地理科學的發(fā)展和提高開辟一個嶄新的天地”。GIS被譽為地學的第三代語言——用數字形式來描述空間實體。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的分類GIS按研究的范圍大小可分為全球性的、區(qū)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綜合性的與專題性的。同級的各種專業(yè)應用系統(tǒng)集中起來,可以構成相應地域同級的區(qū)域綜合系統(tǒng)。在規(guī)劃、建立應用系統(tǒng)時應統(tǒng)一規(guī)劃這兩種系統(tǒng)的發(fā)展,以減小重復浪費,提高數據共享程度和實用性。延伸:配電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在配電自動化系統(tǒng)中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是一個重要內容:由于配電網節(jié)點多,設備分散,其運行管理工作常于地理位置有關,引入配電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可以更加直觀的進行運行管理;其內容主要包括:設備管理(FM),是將變電站、饋線、變壓器、開關、電桿等設備的技術數據反映在地理背景圖上;用戶信息系統(tǒng)(CIS),指借助GIS對大量用戶信息,如用戶名稱、地址、帳號、電話、用電量和負荷、供電優(yōu)先級、停電記錄等進行處理,便于迅速判斷故障的影響范圍,而用電量和負荷的統(tǒng)計信息還可作為網絡分析的依據;停電管理系統(tǒng)(OMS),是指接到停電投訴后,GIS通過調用CIS和SCADA功能,迅速查明故障地點和影響范圍,選擇合理的操作順序和路徑,顯示處理過程中的進展,并自動將有關信息轉給用戶投訴電話應答系統(tǒng);另外GIS還可具有輔助配電網發(fā)展規(guī)劃設計功能等。我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發(fā)展情況我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起步稍晚,但發(fā)展勢頭相當迅猛,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是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推廣電子計算機在測量、制圖和遙感領域中的應用。隨著國際遙感技術的發(fā)展,我國在1974年開始引進美國地球資源衛(wèi)星圖像,開展了遙感圖像處理和解譯工作。1976年召開了第一次遙感技術規(guī)劃會議,形成了遙感技術試驗和應用蓬勃發(fā)展的新局面,先后開展了京津唐地區(qū)紅外遙感試驗。新疆哈密地區(qū)航空遙感試驗、天津渤海灣地區(qū)的環(huán)境遙感研究、天津地區(qū)的農業(yè)土地資源遙感清查工作。長期以來,國家測繪局系統(tǒng)開展了一系列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形測圖,為建立地理信息系統(tǒng)數據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解析和數字測圖、機助制圖、數字高程模型的研究和使用也同步進行。1977年誕生了第一張由計算機輸出的全要素地圖。1978年,國家計委在黃山召開了全國第一屆數據庫學術討論會。所有這些為GIS的研制和應用作了技術上的準備。

    第二是試驗階段。進入80年代之后,我國執(zhí)行“六五”、“七五”計劃,國民經濟全面發(fā)展,很快對“信息革命”作出熱烈響應。在大力開展遙感應用的同時,GIS也全面進入試驗階段。在典型試驗中主要研究數據規(guī)范和標準、空間數據庫建設、數據處理和分析算法及應用軟件的開發(fā)等。以農業(yè)為對象,研究有關質量評價和動態(tài)分析預報的模式與軟件,并用于水庫淹沒損失、水資源估算、土地資源清查、環(huán)境質量評價與人口趨勢分析等多項專題的試驗研究。在專題試驗和應用方面,在全國大地測量和數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礎上,建成了全國1:100萬地留數據庫系統(tǒng)和全國土地信息系統(tǒng)、1:4見萬全國資源和環(huán)境信息系統(tǒng)及1:250萬水土保持信息系統(tǒng),并開展了黃土高原信息系統(tǒng)以及洪水災情預報與分析系統(tǒng)等專題研究試驗。用于輔助城市規(guī)劃的各種小型信息系統(tǒng)在城市建設和規(guī)劃部門也獲得了認可。

    在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得到很大發(fā)展。在國內召開了多次關于GIS的國際學術討論會。1985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資源與環(huán)境信息系統(tǒng)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1988年和1990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先后建立了“信息工程專業(yè)”和“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我國許多大學中開設了rs方面的課程和不同層次的講習班,已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從事GIS研究與應用的博士和碩土。

    第三是GIS全面發(fā)展階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來,我國的GIS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走上了全面發(fā)展階段。國家測繪局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數字化測繪信息產業(yè)。1:100萬地圖數據庫已公開發(fā)售,衛(wèi):25萬地圖數據庫也已完成建庫,并開始了全國1:10萬地圖數據庫生產與建庫工作,各省測繪局正在抓緊建立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應用從典型試驗逐步走向運行系統(tǒng),這樣就可保證向GIS源源不斷地提供地形和專題信息。進入90年代以來,沿海、沿江經濟開發(fā)區(qū)的發(fā)展,土地的有償使用和外資的引進,急需GIS為之服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發(fā)展。用于城市規(guī)劃、土地管理、交通、電力及各種基礎設施管理的城市信息系統(tǒng)在我國許多城市相繼建立。

    在基礎研究和軟件開發(fā)方面,科技部在“九五”科技攻關計劃中,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綜合應用”列入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在該項目中投入相當大的研究經費支持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開發(fā)我國自主版權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基礎軟件。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GIS基礎軟件與國外的差距迅速縮小,涌現出若干能參與市場競爭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如GeoStar, MapGIS, OityStar, ViewGIS等。在遙感方面,在該項目的支持下,已建立全國基于IK4遙感影像土地分類結果的土地動態(tài)監(jiān)測信息系統(tǒng)。國家這一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發(fā)展.國內外專家對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不同定義(國外一些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定義摘自David J.Maguire,1991)。

    1、DoE(1987:132)

    a system for capturing storing checking, manipulating analysing and displaying data which are spatially referenced the Earth.

    2、Aronoff(1989:39)

    any manual or computer based set of procedures used to store and manipulate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data.

    3、Carter(1989:3)

    an institutional entiry, reflecting a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at integrates technology with a database, expertise and continuing, financial support over time.

    4、Parker(1988:1547)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stores, analyses, and displays both spatioal and non-spatial data.

    5、Dueker(1979:106)

    a special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where the database consists of observations on spatioally distributed features, activities, or events, which are definable in space as points, lines, or areas. A GIS manipulates data about these points, lines, and areas to retrieve data for ad hoc queries and analysis.

    6、Smith et al.(1987:13)

    a database system in which most of the data are spatially indexed, and upon which a set of procedures operated in order to answer queries about spatiol entities in the database.

    7、Ozemoy, Smith and Sicherman(1981:92)

    an automated set of functions that provides professionals with advanced capabilities for the storge, retrieval, manipulation, and display of geographically located data.

    8、Burrough(1986:6)

    a powerful set of tools for collecting, storing, retrieving at will, transforming and displaying spatial data from the real world.

    9、Cowen(1988:1544)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volv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ly referenced datain a problem-soling environment.

    10、Koshkariov, Tikunov and Trofimov(1989:256)

    a system with advanced geo-modelling capabilites.

    11、Devine and Field(1986:18)

    a form of MIS[Management Informaion System]that allows map display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12、陳述彭等(1999,《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導論》):

    由計算機系統(tǒng)、地理數據和用戶組成的,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集成、存儲、檢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輸出各種地理信息,從而為土地利用、資源管理、環(huán)境監(jiān)測、交通運輸、經濟建設、城市規(guī)劃以及政府部門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識,為工程設計和規(guī)劃、管理決策服務高考報名GIS專業(yè)的一點注意事項目前開設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的院校很多,但是高考報名時注意,分為理科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屬于地理學,側重于地理學應用理論研究;工科為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屬于測繪學,側重于測量。兩者并無本質區(qū)別,報考的時根據自身喜好,工科一般開設于理工科院校,理科則一般為綜合性大學或師范大學內。理科的話武漢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比較厲害,特別是制圖方向。GIS的發(fā)展背景35,000年前,在Lascaux附近的洞穴墻壁上,法國的Cro Magnon獵人畫下了他們所捕獵動物的圖案。與這些動物圖畫相關的是一些描述遷移路線和軌跡線條和符木。這些早期記錄符合了現代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二元素結構:一個圖形文件對應一個屬性數據庫。 18世紀地形圖繪制的現代勘測技術得以實現, 同時還出現了專題繪圖的早期版本, 例如:科學方面或戶口普查資料。 20世紀初期世紀將圖片分成層的“照片石印術”得以發(fā)展。直至60年代早期,在核武器研究的推動下,計算機硬件的發(fā)展導致通用計算機“繪圖”的應用。

    1967年世界第一個投入實際操作的GIS系統(tǒng)由聯邦能量、礦產和資源部門在安大略省的渥太華開發(fā)出來。 這個系統(tǒng)是由Roger Tomlinson開發(fā)的,被稱為“Canadian GIS”(CGIS)。它被用來存儲,分析以及處理所收集來的有關加拿大土地存貨清單(CLI)數據。CLI通過在1:250,000的比例尺下繪制關于土壤, 農業(yè), 休閑、野生生物、水鳥、林業(yè), 和土地利用等各種信息為加拿大農村測定土地能力,并增設了了等級分類因素來進行分析。

    CGIS是世界的第一個“系統(tǒng)”, 并且在“繪圖”應用上進行了改進,它具有覆蓋,測量,資料數字化/掃描的功能,支持一個跨越大陸的國家坐標系統(tǒng),將線編碼為具有真實的嵌入拓撲結構的“弧”,并且將屬性和位置的信息分別存儲在單獨的文件中。它的開發(fā)者,地理學家Roger Tomlinson,被稱為“GIS之父”。

    CGIS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才完成,但這花費了太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在它最初發(fā)展期,不能與如Intergraph這樣的銷售各種商業(yè)地圖應用軟件的供應商競爭。微型計算機硬件的發(fā)展使得象ESRI和CARIS那樣的供應商成功地兼并了大多數的CGIS特征,并結合了對空間和屬性信息的分離的第1 種世代方法與對組織的屬性數據的第2種世代方法入數據庫結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產業(yè)成長刺激了應用了GIS的UNIX工作站和個人計算機飛速增長。至20世紀末,在各種系統(tǒng)中迅速增長使得其在在相關的少量平臺已經得到了鞏固和規(guī)范。并且用戶開始提出了在互聯網上查看GIS數據的概念,這要求數據的格式和傳輸標準化。GIS中使用的技術從不同來源得到相關信息

    如果能將你所在州的降雨和你所在縣上空的照片聯系起來,可以判斷出哪塊濕地在一年的某些時候會干涸。一個GIS系統(tǒng)就能夠進行這樣的分析,它能夠將不同來源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應用。對于源數據的基本要求是確定變量的位置。位置可能由經度,緯度和海拔的 x,y,z坐標來標注,或是由其他地理編碼系統(tǒng)比如ZIP碼,又或是高速公路英里標志來表示。任何可以定位存放的變量都能被反饋到GIS。一些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生產正在制作能夠直接訪問GIS的計算機數據庫。可以將地圖中不同類型的數據格式輸入GIS。GIS 系統(tǒng)同時能將不是地圖形式的數字信息轉換可識別利用的形式。 例如,通過分析由遙感生成的數字衛(wèi)星圖像,可以生成一個與地圖類似的有關植被覆蓋的數字信息層。 同樣, 人口調查或水文表格數據也可在GIS系統(tǒng)中被轉換成作為主題信息層的地圖形式。

    資料展現

    GIS 數據以數字數據的形式表現了現實世界客觀對象(公路, 土地利用, 海拔)。 現實世界客觀對象可被劃分為二個抽象概念: 離散對象(如房屋) 和連續(xù)的對象領域(如降雨量或海拔) 。這二種抽象體在GIS系統(tǒng)中存儲數據主要的二種方法為: 柵格(網格)和矢量。 柵格(網格)數據由存放唯一值存儲單元的行和列組成。它與柵格(網格)圖像是類似的,除了使用合適的顏色之外,各個單元記錄的數值也可能是一個分類組,例如土地使用狀況,一個連續(xù)的值,或是降雨量,或是當數據不是可用時記錄的一個空值。柵格數據集的分辨率取決于地面單位的網格寬度。通常存儲單元代表地面的方形區(qū)域, 但也可以用來代表其它形狀。柵格數據既可以用來代表一塊區(qū)域,也可以用來表示一個實物,實物被存儲為... 矢量數據利用了幾何圖形例如點,線(一系列點坐標),或是面(形狀決定于線)來表現客觀對象。例如,在住房細分中以多邊形來代表物產邊界,以點來精確表示位置。矢量同樣可以用來表示具有連續(xù)變化性的領域。利用等高線和不規(guī)則三角網(TIN)來表示海拔或其他連續(xù)變化的值。TIN的記錄對于這些連接成一個由三角形構成的不規(guī)則網格的點進行評估。三角形所在的面代表地形表面。 利用柵格或矢量數據模型來表達現實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柵格數據設置在面內所有的點上都記錄同一個值,而矢量格式只在需要的地方存儲數據,這就使得前者所需的存儲的空間大于后者。對于柵格數據可以很輕易地實現覆蓋的操作,而對于矢量數據來說要困難得多。矢量數據可以象在傳統(tǒng)地圖上的矢量圖形一樣被顯示出來,而柵格數據在以圖象顯示時顯示對象的邊界將呈現模糊狀。 除了以幾何向量坐標或是柵格單元位置來表達的空間數據外,另外的非空間數據也可以被存儲。在矢量數據中,這些附加數據為客觀對象的屬性。例如,一個森林資源的多邊形可能包含一個標識符值及有關樹木種類的信息。在柵格數據中單元值可存儲屬性信息,但同樣可以作為與其他表格中記錄相關的標識符。

    資料擷取

    數據擷取——向系統(tǒng)內輸入數據——它占據了GIS從業(yè)者的大部分時間。有多種方法向GIS中輸入數據,在其中它以數字格式存儲。 印在紙或聚酯薄膜地圖上的現有數據可以被數字化或掃描來產生數字數據。數字化儀從地圖中產生向量數據作為操作符軌跡點、線和多邊形的邊界。掃描地圖可以產生能被進一步處理生成向量數據的光柵數據。 測量數據可以從測量器械上的數字數據收集系統(tǒng)中被直接輸入到GIS中。從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另一種測量工具中得到的位置,也可以被直接輸入到GIS中。 遙感數據同樣在數據收集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由附在平臺上的多個傳感器組成。傳感器包括攝像機、數字掃描儀和激光雷達,而平臺則通常由航空器和衛(wèi)星構成。 現在大部分數字數據來源于圖片判讀和航空照片。軟拷貝工作站用來數字化直接從數字圖像的立體象對中得到的特征。這些系統(tǒng)允許數據以二維或三維捕捉,它們的海拔直接從用照相測量法原理的立體象對中測量得到。現今,模擬航空照片先被掃描然后再輸入到軟拷貝系統(tǒng),但隨著高質量的數字攝像機越來越便宜,這一步也就可被省略了。 衛(wèi)星遙感提供了空間數據的另一個重要來源。這里衛(wèi)星使用不同的傳感器包來被動地測量從主動傳感器如雷達發(fā)射出去的電磁波頻譜或無線電波的部分的反射系數。遙感收集可以進一步處理來標識感興趣的對象和類例如土地覆蓋的光柵數據。 除了收集和輸入空間數據之外,屬性數據也要輸入到GIS中。對于向量數據,這包括關于表現在系統(tǒng)中的對象的附加信息。 輸入數據到GIS中后,通常還要編輯,來消除錯誤,或進一步處理。對于向量數據必須要“拓撲正確”才能進行一些高級分析。比如說,在公路網中,線必須與交叉點處的結點相連。像反沖或過沖的錯誤也必須消除。對于掃描的地圖,源地圖上的污點可能需要從生成的光柵中消除。例如,污物的斑點可能會把兩條本不該相連的線連在一起。

    資料操作

    GIS可以執(zhí)行數據重構來把數據轉換成不同的格式。例如,GIS可以通過在具有相同分類的所有單元周圍生成線,同時決定單元的空間關系,如鄰接和包含,來將衛(wèi)星圖像轉換成向量結構。

    由于數字數據以不同的方法收集和存儲,兩種數據源可能會不完全兼容。因此GIS必須能夠將地理數據從一種結構轉換到另一種結構。

    投影系統(tǒng),坐標系統(tǒng)與轉換

    財產所有權地圖與土壤分布圖可能以不同的比例尺顯示數據。GIS中的地圖數據必須能被操作以使其與從其它地圖獲得的數據對齊或相配合。在數字數據被分析前,它們可能得經過其它一些將它們整合進GIS的處理,比如,投影與坐標變換。 地球可以用多種模型來表示,對于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給定點,各個模型都可能給出一套不同的坐標(如緯度,經度,海拔)。最簡單的模型是假定地球是一個理想的球體。隨著地球的更多測量逐漸累積,地球的模型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確。事實上,有些模型應用于地球的不同區(qū)域以提供更高的精確度(如北美坐標系統(tǒng),1983-NAD83-只適合在美國使用,而在歐洲卻不適用)。

    投影是制作地圖的基礎部分,它是從地球的一種模型中轉換信息的數學方法,它將三維的彎曲表面轉換成二維的媒介(比如紙或電腦屏幕)。不同類型的地圖要采用不同的投影投影系統(tǒng),因為每種投影系統(tǒng)有其自身的合適的用途。比如一種可以精確反映大陸形狀的投影會歪曲大陸的相對尺寸(翻譯的是英文的維基百科)

    GIS空間分析

    空間分析能力是GIS的主要功能,也是GIS與計算機制圖軟件相區(qū)別的主要特征??臻g分析是從空間物體的空間位置、聯系等方面去研究空間事物,以及對空間事物做出定量的描述。一般地講,它只回答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How(怎么樣?)等問題,但并不(能)回答Why(為什么?)??臻g分析需要復雜的數學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是空間統(tǒng)計學、圖論、拓撲學、計算幾何等[1],其主要任務是對空間構成進行描述和分析,以達到獲取、描述和認知空間數據;理解和解釋地理圖案的背景過程;空間過程的模擬和預測;調控地理空間上發(fā)生的事件等目的[2]。

    空間分析技術與許多學科有聯系,地理學、經濟學、區(qū)域科學、大氣、 地球物理、水文等專門學科為其提供知識和機理。

    除了GIS軟件捆綁空間分析模塊外,目前也有一些專用的空間分析軟件,如GISLIB、SIM、PPA、Fragstats等。

    數據建模

    將濕地地圖與在機場、電視臺和學校等不同地方記錄的降雨量關聯起來是很困難的。然而,GIS能夠描述 地表、地下和大氣的二維三維特征。

    例如,GIS能夠將反應降雨量的雨量線迅速制圖。

    這樣的圖稱為雨量線圖。通過有限數量的點的量測可以估計出整個地表的特征,這樣的方法已經很成熟。 一張二維雨量線圖可以和GIS中相同區(qū)域的其它圖層進行疊加分析。

    拓撲建模

    在過去的35年,在濕地邊上有沒有任何加油站或工廠經營過?有沒有任何滿足在2英里內且高出濕地的條件的這類設施?GIS可以識別并分析這種在數字化空間數據中的這種空間關系。這些拓撲關系允許進行復雜的空間建模和分析。地理實體音的拓撲關系包括連接(什么和什么相連)、包含(什么在什么之中)、還有鄰近(兩者之間的遠近)。

    網絡建模

    如果所有在濕地附近的工廠同時向河中排放化學物質,那么排入濕地的污染物的數量要多久就能達到破壞環(huán)境的數量?GIS能模擬出污染物沿線性網絡(河流)的擴散的路徑。諸如坡度、速度限值、管道直徑之類的數值可以納入這個模型使得模擬得更精確。網絡建模通常用于交通規(guī)劃、水文建模和地下管網建模。

    四、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寫論文用

    1911年武昌起義后南京臨時政府公布臨時憲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2年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

    1.根據孫中山民權主義學說,規(guī)定中華民國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2.為了防止帝國主義的侵略,規(guī)定了中華民國領土的范圍;

    3.根據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的原則,規(guī)定中華民國的政治制度;

    4.依據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原則規(guī)定了人民的權利義務。

    5.規(guī)定保護私有財產,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原則。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特點:

    1.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規(guī)定實現內閣制;

    2.為了加強對袁世凱的監(jiān)督,進一步擴大參議院的權力;

    3.為了防止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規(guī)定了嚴格的修改程序;

    4.增加“人民”一章。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意義:

    臨時約法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是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它宣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誕生。從此,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臨時約法不僅具有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意義,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民族分裂的作用。臨時約法主要缺點是沒有規(guī)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它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局限性:

    1、沒有具體規(guī)定人民的權利,以及實現權利的保障;

    2、沒有采取地方分權制,不利于民國的鞏固;

    3、沒有貫徹五權憲法的理論。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深遠影響

    中華民國廢除帝制

    南京臨時政府于1912年3月8日通過、11月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我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解讀這部憲法對研究民國史甚至中國近代史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從國家結構、民主與法治、政治權利與自由和政治體制這四個角度來解讀臨時約法。

    國家結構

    在政治學上,國家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單一制國家和聯邦制國家。分析一個國家的國家結構就要看其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關系,而這正是臨時約法所不具備的。臨時約法僅在總綱部分規(guī)定了中華民國的領土構成,在第三章參議院部分也僅提到地方參議員的分配名額。因此,臨時約法沒有對中華民國的國家結構作出明確規(guī)定。對于地方制度問題沒有涉及,這就為以后的軍閥割據買下了隱患。

    民主與法治

    臨時約法開篇即打出“主權在民”的口號,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在第二章中規(guī)定人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第三章則規(guī)定了參議員的來源及職權,這些都是代議制民主的標志。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但是這個民主是含有水分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參議員與選民沒有利益關系或委托責任關系。第一八條“其(參議員)選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這就不能保證參議員真正代表選民的利益。

    臨時約法中處處體現了法律之上的原則,從這個角度講,中華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但是由于中華民國剛剛建立,遠沒有制定詳細的成體系的法律,連法制都談不上,遑論法治!

    政治權利與自由

    臨時約法第二章專門規(guī)定了人民的政治權利與自由,體現了“民權”的原則。約法規(guī)定人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卻沒有規(guī)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更有甚者,第一五條規(guī)定“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以法律限制之”,這就為獨裁者提供了法律上的借口。

    政治體制

    臨時約法的規(guī)定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即參議院行使立法權,總統(tǒng)及國務院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在第四章中,規(guī)定了總統(tǒng)既有外事權、榮典權、公布法律權等象征性的權力,也具有統(tǒng)率全國陸海軍隊、任免文武官職等實權,具有典型的總統(tǒng)制特征;與此同時,第五章又規(guī)定了國務院與總統(tǒng)相互牽制且具有實際的行政權并受參議員監(jiān)督,這又是典型的議會制特征,因此中華民國的政治體制是總統(tǒng)制與議會制的雜糅,歷史學家稱為總統(tǒng)內閣制。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歷史意義

    這些規(guī)定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也是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有關保障人權等法令的總結和發(fā)展。臨時約法還規(guī)定“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yè)之自由”,從而打破了清王朝束縛民族資本主義自由發(fā)展的“官辦”、“官商合辦”等桎梏。

    辛亥革命

    臨時約法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表現資產階級的革命性、民主性,但由于它的階級性質,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帶有嚴重的缺點。

    它沒有規(guī)定反帝反封建的綱領,甚至沒有反映同盟會綱領中提出的“平均地權”;它規(guī)定參議員不經人民選舉,而由地方都督府指派;它沒有明確規(guī)定男女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沒有規(guī)定人民真正行使民主自由權利的任何保障,卻規(guī)定“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以法律限制之”。

    臨時約法公布后不到一個月,資產階級革命派被迫交出政權。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曾指望藉助臨時約法限制袁世凱的專制獨裁,但上述規(guī)定卻為袁世凱肆意剝奪人民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下簡稱《約法》)條文內容所規(guī)定的國家體制,已初具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觀念中的國家架構,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三權合一,總攬于皇帝及其領導下的官僚體系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具有憲法效力的《約法》,是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的。然而,也許正因為其劃時代性,加之制定時的倉促,這使它一開始就先天不足,兼有新舊兩個時代的特色。細細品讀條文,其中規(guī)定模糊不清、語焉不詳者俯拾皆是,幾可謂漏洞百出。下面我將從權力的來源,對這部《約法》中的規(guī)定加以分析。

    主權在民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關于權力來源的基本觀念。這部《約法》的制定者,顯然也受到了這種觀念的影響。《約法》第二條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就“屬于”一詞的字面意思而言,它表達的是一種所有權,即最終處分權。譬如“某物屬于某人”,那么此人對此物是有所有權的,他可以對此物進行最終處分。這似乎說明了權力來源于人民,但細細品味,則不然。

    主權在民是說國家的主權來源于人民,而人民的權力則來源于天,即人民生來就具有這種權力。這樣,就從根本上說明了權力的來源,賦予人民以擁有國家主權的合法性。而反觀“屬于”一詞,則僅僅說明了一種所有權的狀態(tài),對于這種所有權的最終來源則沒有交代清楚。這樣,這種所有權的合法性是不具有堅實基礎的。

    主權在民這是從政治學的基本原則來說,但是整個國家機器要正常運行,不可能由人民直接行使權力。必須由人民將立法、行政、司法等主要權力以某種方式授予一定的國家機構。這種授予,一般是通過選舉的形式,由人民授予代表,然后再由代表組成的議會通過選舉等形式選出總統(tǒng),再由總統(tǒng)依法組織政府和法院。一方面,人民將權力授予代表以及由此產生的總統(tǒng)、政府和法院;另一方面,代表和總統(tǒng)、政府以及法院,要向人民負責。《約法》中的規(guī)定也是基本符合這一精神的。但是在具體的規(guī)定上,又存在不少漏洞?!都s法》第一六條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边@句話直接說明了參議院的權力是立法權,但卻沒有說明這種權力的來源。后面第一七、一八條,規(guī)定參議院由各地方選派的參議員組成,而參議員的選派辦法由各地方自定之。這種選派參議員的辦法可以看作是間接說明了參議院權力的來源,即各地方。但是,“各地方”顯然不能等同于擁有“中華民國之主權”的“國民全體”,這在條文的規(guī)定上簡直是自相矛盾:擁有“中華民國之主權”的“國民全體”沒有賦予參議院以立法權,而《約法》中對其權力沒有任何規(guī)定的“各地方”卻可以選派參議員組織參議院,并行使立法權。而且又規(guī)定“其選派辦法,由各地方自定之?!眳⒆h員的選派辦法甚至都不統(tǒng)一,而所謂的“自定之”中的“自”究指何物,則語焉不詳,很令人費解。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法院具有獨立的司法權,是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這種獨立的司法權來源于人民的授予,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其獨立性。而反觀《約法》,雖然第五一條規(guī)定:“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彼坪跻彩钦f法院具有獨立司法權。但是第四八條又規(guī)定:“法院以臨時大總統(tǒng)及司法總長分別任命之法官組織之。”根據這一規(guī)定,法官的權力應該是來源于臨時大總統(tǒng)和司法總長的,完全不同于人民的授予。這就使司法權的獨立幾乎成了一句空話,法院幾乎變成代表臨時政府的臨時大總統(tǒng)和司法總長的下屬機構了。這和中國古代行政權、司法權不分,司法權附屬于行政權的權力體系,在本質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雖然第五二條[1]試圖通過對法官的保護措施來保證其獨立的地位,但是如果法官一開始就是直接由臨時大總統(tǒng)和司法總長任命的,那么這種保護不僅無法保證其獨立性的地位,反而僅僅是加強了臨時大總統(tǒng)和司法總長的權力。總統(tǒng)不僅可以任命法官,而且任命的法官幾乎不受任何監(jiān)督或制裁。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進步意義和局限性

    學者從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性兩個方面剖析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地位,對于《臨時約法》的性質也進行了分析。邱遠猷、張希坡著《中華民國開國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一書中指出《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xù)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

    (3)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識分子利用《臨時約法》規(guī)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紛紛組織黨團和創(chuàng)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新文化運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

    (5)在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fā)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

    (6)在國際上,在二十世紀初年的亞洲各國當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權憲章。

    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新編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一書中分析了《臨時約法》的性質及特點,作者認為《臨時約法》具有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的性質,在憲法實施以前,它具有與憲法相等的效力?!杜R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唯一一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的文獻,主流上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代表了資產階級利益,帶有革命性和民主性。但是沒有規(guī)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綱領,也沒有具體涉及關系到“民生”的土地問題,帶有很大的階級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孫中山先生舊三民主義的倒退。作者認為《臨時約法》雖然繼承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基本精神,但是本身也有突出特色:

    (1)改《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總統(tǒng)制為責任內閣制;

    (2)進一步擴大參議院的權力;

    (3)規(guī)定嚴格的修改程序。上述變化的目的都在于對袁世凱的限制和防范。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史》(群眾出版社1997年版)一書總結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提供的教訓,書中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

    (1)如何運用法律形式,鞏固革命的成果。《臨時約法》的頒布本身說明資產階級革命派重視法律的作用,力求運用法律鞏固革命成果。

    (2)如何理解政權和法律的關系。法律在鞏固革命政權的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工具,但并非萬能,特別是在一個具有兩千年封建君主專制歷史的國家,法律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從屬于政權的。

    (3)資產階級的憲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難以實施的。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經濟上的先天不足和政治上的軟弱妥協,本身沒有力量同帝國主義和地主買辦進行堅決斗爭,又不敢發(fā)動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農民,這是《臨時約法》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文化分析及相關具體問題

    近年來,一些學者從法律文化的角度重新反思《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命運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并且對于《臨時約法》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也作了進一步的探討。陳曉楓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文化透視》(載于《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因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而倍受推崇,是我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然而《臨時約法》的制定者并未充分考慮到中國當時的實際,使之成為一紙空文,但從憲法文化上看,《臨時約法》的命運反映的是更廣闊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于“大典”和“朝綱”的處理法則。作者分析了憲法文化的“突變”與繼承問題以及法律工具主義與大典為置律的文化傳統(tǒng)之后,進一步分析了《臨時約法》的憲法文化,指出:

    (1)《臨時約法》是根據當時條件下交出政權的急迫需要,違反關于政體設計的理性分析,將政治制度設計為責任內閣制,在法律價值的追求上,表現出工具主義的趨向,使憲法成為從事某種政權追求的工具。這就違反了人民主權、代議民主的憲法本意,表現了中國法律文化中將法作為某種制勝利器的傳統(tǒng)特征。而且《臨時約法》表現出在爭取權力焦點問題上的過分關注,而將其余做輕率處理的態(tài)度,對北洋政府視憲法為兒戲起到不良先例作用;

    (2)《臨時約法》反映了較為濃重的人治色彩。因人立法,法隨人變,雖然用意在于保護革命成果,但在資產階級共和政權建立之初首開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之風,深刻顯現了在近代憲政的詞語下,向法文化傳統(tǒng)認同的傾向;

    (3)《臨時約法》也同樣具有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權力歸諸一元的價值追求。作者認為孫中山先生本人在權力結構問題上是始終如一的一元權力追求者。

    (4)法律工具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當它一旦于執(zhí)法者不相切合時,容易被擱置,成為具文?!杜R時約法》的制定者對于《臨時約法》的工具主義的利用,最終使其作為工具,終成空文。

    鄒小站在《關于南京臨時政府與<臨時約法>的幾個問題》(載于《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一文中就南京臨時政府以及《臨時約法》的一些理論上存在爭論或者誤解的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作者得出了如下的結論:(1)南京臨時政府并沒有給婦女以參政權。不能根據1912年2月4日孫中山在給“女界共濟會”的復函中,曾說過“女子將來之有參政權,蓋所必致”的話,便斷定臨時參議院通過了女子有參政權的議案,破天荒地宣布賦予幾千年來備受歧視的婦女以參加各級政權的權利。(2)關于南京臨時參議院的議員人數問題,文中指出臨時參議院正式成立時,在院議員與代表共42人,其中范光啟、曾彥、朱文劭并未到南京,故實際在院為39人。其后人數屢有變動,到4月5日,在院議員已達49人。(3)關于起草與制定,文中指出景耀月等五人組成的起草委員會提出的草案是6章49條,而《臨時約法》為7章56條,結構與條文的調整應當是2月16日任命的以鄧家彥為首的九人特別審查委員會完成的。實際上,《臨時約法》的制定應是兩次起草,而不是兩次會議。

    3.關于政體問題

    學者指出對于《臨時約法》不僅應當重視國體性質的研究,對于《臨時約法》所確立的政體也不能忽視。楊天宏撰文《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guī)劃》(載于《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指出迄今有關研究多限于約法內容所確定的中華民國的性質即“國體”的層面,對于約法規(guī)定的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即“政體”層面的缺陷卻較少留意。文中是在承認《臨時約法》的革命性與進步性,承認民初政爭的基本性質乃是屬于國體之爭的大前提下立論的,作者認為《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實施責任內閣制,這一政體選擇,摻和有明顯的因人立法或因人設制的因素。南京臨時政府采擇美國式的總統(tǒng)制政體并非一時的權宜之策,這一抉擇不僅反映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同盟會多數成員的意志,而且符合社會其他階級及政治派別中多數人的愿望。由于臨時大總統(tǒng)人選較多,在《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確定總統(tǒng)制政體時,各省代表在具體總統(tǒng)人選上意見尚有分歧,臨時政府在爾后一段時間里亦一度經歷難產的陣痛,因而可以斷言,南京臨時政府選擇總統(tǒng)制政體沒有也不可能有因人立法、視人建制的因素摻和其間?!杜R時約法》的制定者“因人立法”,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而將總統(tǒng)制改內閣制。但已經建立的制度,改動起來殊非易事。南京臨時參議院的參議員不得不尋求平衡,在賦予內閣行政權力的同時,保留了總統(tǒng)制體制下國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權力,致使總統(tǒng)府與國務院權限不明,混淆了總統(tǒng)制與責任內閣制的界限,將臨時政府規(guī)劃成了一種二元甚至多元的畸形政治體制?!杜R時約法》的另一缺陷在于未能在規(guī)劃政體結構時妥善處理立法與行政的關系,《臨時約法》最顯著的特征在于賦予立法機構——參議院以廣泛的權力,在利用立法權來束縛行政權的時候,卻沒有想到立法部門的權力也應當有所制約,這集中表現在“同意權”的設置上。

    以上就是關于武漢大學標志圖片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武漢裝飾公司口碑排行

    我國武漢位于(武漢位于湖北什么位置)

    武漢各個大學的?;眨ㄎ錆h各個大學的?;蘸x)

    網絡營銷推廣策略有哪些(網絡營銷推廣策略有哪些方法)

    線下市場推廣方案技巧(線下市場推廣方案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