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營銷推廣 > 專題列表 > 正文
故事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故事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怎么寫)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故事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有小程序、在線網頁版、PC客戶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錄:
中國現(xiàn)代散文發(fā)展史
在“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最早發(fā)端和得到發(fā)展的是議論性散文。
由于當時正在展開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啟蒙運動,這種說理的文字就特別發(fā)達起來,當時除有很多政治性、社會性的論文之外,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文學色彩的議論文字,象《新青年》雜志刊登的李大釗的《青春》、《今》,和陳獨秀的《偶象破壞論》、《克林德碑》就是這樣的作品。
《新青年》雜志從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起,還增設了“隨感錄”這個欄目,陸續(xù)發(fā)表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等人撰寫的短小精悍的議論文字,猛烈地攻訐了封建主義的痼疾。其中,劉半農的文章,在抨擊論敵時嬉笑怒罵,寓莊于諧,極盡揶揄與夸張之能事。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重要的報刊雜志也都增設類似的欄目,在這一年12月創(chuàng)刊的《每周評論》和1919年 8月創(chuàng)刊的《新生活》,就都設有“隨感錄”的欄目。
在這類有關社會和文化思想的評論文字中,有不少都寫得生動曉暢,淋漓盡致,很有文學意味,它們的大量出現(xiàn),促進了議論性散文的發(fā)展和繁榮。
在《新青年》“隨感錄”中最精辟的文字,是由魯迅所撰寫的。
他尖銳地抨擊那些吹噓保存“國粹”的頑固派,“都是‘屠殺者’”(《隨感錄五十七·屠殺者》),“沒一件不與蠻人的文化恰合”(《隨感錄四十二》),如果還要保存“國粹”,將會發(fā)生的嚴重后果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隨感錄三十六》),識見精深,啟人深思。
魯迅還發(fā)表了不少篇幅略長的議論性散文,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它所造成的腐化與愚昧,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這些作品充滿了深沉而熾熱的感情,不僅思想深刻,在藝術上也很有魅力,將議論性散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終生都撰寫這種議論性散文,作為鞭撻反動派以及舊制度、舊思想的武器,以獨創(chuàng)的藝術形式,廣泛地總結了有關社會與文化思想斗爭的經驗和規(guī)律。
議論性散文是魯迅的文學遺產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魯迅參加奠基和開創(chuàng)的這種議論性散文,后來通常都被稱為“雜文”。這種文體在現(xiàn)代散文史和現(xiàn)代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抒情性散文在“五四”時期常被稱為“美文”,它的出現(xiàn)和成長,對于保衛(wèi)和繁榮新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意義。證明“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并非做不到”(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它的出現(xiàn)稍晚于雜文,然而在后來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
冰心是較早撰寫抒情性散文的作者,她的《笑》、《往事》與《寄小讀者》,奠定了她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她經常贊頌的主題是母愛、童心和美好的大自然風光,這本身就是對于冷酷和僵化的封建倫理觀念的沖擊。她的文筆也委宛雋秀,清新明媚,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比起冰心來,葉紹鈞的散文創(chuàng)作更能跟上時代的發(fā)展,他的散文集《劍鞘》(與俞平伯合著)和《腳步集》中那些吟味社會人生的文字,寫得謹嚴切實,樸素雋永。他在“五卅”以后的有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span style="display:none">zGk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計、營銷策劃公司
周作人是“五四”時期提倡抒情性散文最力的作者,他的《美文》一文對于此類散文的創(chuàng)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收錄于《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和《談虎集》中的抒情小品,寫得蒼勁古樸,舒徐自如,往往于淡泊之中顯出一股凌厲之氣,發(fā)生過不小的影響。但那些品賞草木蟲魚,沉溺于說理談玄的作品,卻流露出封建士大夫式的閑情逸致。
在文學研究會的作家中,朱自清也是一個重要的散文作家。
他具有多種文字風格,像《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得綺麗纖秾,情景交融;《荷塘月色》和《綠》,運用對于音樂和色彩的感受,進行巧妙的比喻和聯(lián)想;《背影》卻以白描的文字,勾畫了父子離別的凄切場面;《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則是細致曲折地描繪“三·一八”慘案的實況。
朱自清在思想和藝術上作了嚴肅認真的探索,寫出過不少出色的小品散文,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發(fā)展和繁榮作出了貢獻。
創(chuàng)造社的主將郭沫若,用一種激蕩和奔騰的情調,寫出了自己在人世的坎坷,控訴社會的罪惡,傾訴內心的悲憤,《星空》、《橄欖》、《水平線下》等集子,所收入的就是這類作品。
郁達夫的散文具有更大的影響,《還鄉(xiāng)記》、《還鄉(xiāng)后記》、《日記九種》等篇章,詛咒丑惡的社會,渴望真摯的情愛,坦率地剖析著內心的苦悶與憤慨,寫得清新流暢和富有激情。
他寫于30年代的《屐痕處處》、《達夫游記》等作品,則又俊秀圓潤,富有神韻和氣勢,而且還表達出憎惡黑暗現(xiàn)實的沉痛和憤激的感情。
以“新月派”詩人聞名的徐志摩,他的散文在20年代也產生過不小的影響。這些作品直抒胸臆,較多表達了他作為自由主義者的思想情趣,藝術上刻意追求,注重錘煉字句,但有的內容傷于輕佻,文字也因追求辭藻的華麗而顯得過度的鋪張繁復。
“五四”以后,還興起了一種篇幅短小、更多地省略了敘事因素、同時又具有較多詩意的抒情性散文,即散文詩。
許地山的《空山靈雨》是這類創(chuàng)作首次較大的結集,它抒發(fā)情懷,探索哲理,既執(zhí)著人生、譴責黑暗,又懷疑現(xiàn)世、畏懼斗爭,反映了當時某些追求進步與正義的知識分子,也有著軟弱和遁世的一面。
在這之前,魯迅的《自言自語》、郭沫若的《我的散文詩》和劉半農的《老?!?、《曉》等篇什,都是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最初的嘗試。至于魯迅的《野草》,更是散文詩創(chuàng)作中的名著。王統(tǒng)照當時寫的一些散文詩,也以激昂的感情打動過讀者。30年代從事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還有麗尼和陸蠡。
“五四”前后的散文創(chuàng)作,大都洋溢著反封建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了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大都表現(xiàn)出了這種傾向,主張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造社作家在這方面自然表現(xiàn)得更鮮明和突出。
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不斷傳播和工農革命運動的逐漸高漲,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將個性解放的要求與對于社會主義的向往結合起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始分化以后,堅持反封建斗爭的雜文創(chuàng)作依舊在前進著,1924年創(chuàng)刊的《語絲》(見語絲社)周刊,登載的文字就“大抵以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1925年創(chuàng)刊的《莽原》周刊,也是為了進行“‘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繼續(xù)撕去舊社會的假面”。
除了魯迅之外,周作人和林語堂也是《語絲》的重要作者,圍繞著“三·一八”慘案等事件,他們也曾寫過一些很有思想鋒芒的雜文。但是與此同時,兩人也開始表現(xiàn)出妥協(xié)和自由主義的消極情緒?!?span style="display:none">zGk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計、營銷策劃公司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許多革命作家向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左翼或進步的文學刊物都重視刊登雜文,在當時還出版過一些以登載雜文為主的刊物。
魯迅這個時期的雜文,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為了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當局嚴密的文網,他不得不經常變換筆名,寫得較為隱晦曲折,雖是“帶著枷鎖的跳舞”(《且介亭雜文二集·后記》),卻說明他運用這一武器,達到了熟練的地步。
瞿秋白最早認識到魯迅雜文的重要意義,認為在“這里反映著‘五四’以來中國的思想斗爭的歷史”(《〈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對于魯迅雜文的成因、特征和社會作用,進行了精辟的分析。
這一時期,他自己也寫了一些雜文,像《民族的靈魂》和《王道詩話》,就都是精粹的作品。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也寫了不少抨擊時弊的雜文。由于雜文創(chuàng)作在30年代的廣泛發(fā)展,從青年作者筆下涌現(xiàn)出不少成功的作品。
像唐弢的《推背集》、《海天集》,寫得犀利勁遒;柯靈的《市樓獨唱》,寫得簡練深切;徐懋庸的《打雜集》,寫得質樸雋永,都為戰(zhàn)斗的雜文創(chuàng)作增添了光彩。
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之間,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抒情小品作者。
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車箱社會》,洗練流暢,頗具神韻;梁遇春的《春醪集》、《淚與笑》,娓娓而談,吟味人生;
李廣田的《畫廊集》,散發(fā)出泥土的芳香,顯得絢麗而又渾厚;何其芳的《畫夢錄》,以令人眩目的色彩,勾畫著朦朧和縹緲的圖景;
陸蠡的《竹刀》,時時在美麗動人的景色中,編織著令人悲憤的故事;
吳伯簫的《羽書》,善于從生動的形象中,展開海闊天空的遐想。還有鐘敬文、靳以、麗尼、繆崇群等,也都各具自己的風格。
廣闊地反映生活的散文,是由一批著名的小說家寫出的。茅盾的《上海的大年夜》、《故鄉(xiāng)雜記》,以深切透辟的文筆,描寫出中國城鄉(xiāng)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走向蕭條和敗落的情景;
蹇先艾的《城下集》,憤懣地揭露著麻醉和墮落的社會;
魯彥的《驢子和騾子》、《旅人的心》,以憂郁的調子訴說著苦難的人生;
巴金的《旅途隨筆》、《短簡》,憤怒地詛咒黑暗和熱情地追求光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在舒徐的牧歌情調中,呈現(xiàn)了紛繁的社會小景;
葉紫的《夜的進行曲》、《長江輪上》,象是用皮鞭抽打著腐敗和殘暴的舊世界;
蕭紅的《商市街》和《橋》,描寫自己在饑餓與死亡線上掙扎時,閃爍出青春與理想的光芒;
吳組緗的《黃昏》、《泰山風光》,淋漓盡致地描繪著各種世態(tài),對于性格的勾勒尤其逼真。
在散文創(chuàng)作獲得豐收的時候,林語堂于1932年創(chuàng)辦《論語》(見論語派),1934年出版《人間世》,1935年刊印《宇宙風》,提倡離開現(xiàn)實斗爭的“幽默”、“性靈”和“閑適”的小品文,形成一時的風尚。
魯迅和茅盾等左翼作家,及時地批評了他有違于新文學戰(zhàn)斗傳統(tǒng)的不良傾向,并支持前進的小品文刊物《太白》的工作。
由于時代的需要,敘事性散文也在20年代應運而生,并迅速地產生了比較成熟的作品。
象瞿秋白的《餓鄉(xiāng)紀程》和《赤都心史》,記載了十月革命后俄國的真相,以悲壯的史實、昂揚的詩意、激蕩的感情和坦率的內心獨白,交織成清新奔放和雄渾沉著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社會主義理想的赤誠追求,是中國出現(xiàn)得較早的報告文學作品。
又如反映“五卅”慘案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葉紹鈞)、《暴風雨》(茅盾)、《街血洗去后》(鄭振鐸),也都滿懷激情地描寫了這一重要和難忘的歷史場面。
敘事性散文進一步繁榮的標志,是30年代出現(xiàn)了大量報告文學作品。其中,柔石的《一個偉大的印象》,就是較為成功的作品,它以明麗和剛健的筆墨,寫出了在革命斗爭中錘煉出來的具有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新人。
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是他游歷歐洲的記錄,以樸素平易和真摯雋永的文字,寫出了資本主義世界種種無法克服的矛盾,卻又肯定它在發(fā)展生產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寫出了資產階級民主虛偽和殘缺的一面,卻又認為它比尚未擺脫封建專制的國民黨政權,具有無法比擬的民主,表現(xiàn)出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文風。他的這些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游記格調。
這說明由于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有些游記體裁的作品發(fā)生了從側重于抒情的小品文類型,向側重于敘事的報告文學類型的轉化。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劉思慕的《歐游漫記》,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以樸實蒼勁和議論橫生的文字,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渲染出日本侵略者強兵壓境的危急氣氛,激勵了許多讀者的愛國情緒。他對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報道,更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36年是報告文學的豐收年,在當時涌現(xiàn)出來的大量作品中,《包身工》(夏衍)和《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是尤為出色的篇章?!兑痪湃甏涸谔芬赞揶淼墓P墨和別致的結構,寫出了山西省的反動統(tǒng)治者推行“防共”措施的恐怖統(tǒng)治;
《包身工》則通過幾個令人戰(zhàn)栗的人物,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對包身工進行壓榨和蹂躪的罪行。這兩篇作品,將新聞的真實性和報告的文學性結合在一起,長期以來成為報告文學的示范性作品。
擴展資料:
中國現(xiàn)在散文的創(chuàng)作演變:
從抗戰(zhàn)爆發(fā)直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時代脈搏的變化,散文創(chuàng)作的面貌也發(fā)生了變化。
雖然整個說來,這個時期散文創(chuàng)作的成績較之20、30年代要遜色一些,但仍然有自己的特點。首先雜文創(chuàng)作繼續(xù)取得了新的收獲。巴人和他周圍的一群作者曾在號稱“孤島”的上海,用雜文作武器同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走狗戰(zhàn)斗,著有《邊鼓集》、《橫眉集》等。
在大后方的作者中,聶紺弩的《歷史的奧秘》、《蛇與塔》,觀察犀利,分析透辟,揭露出許多封建主義的痼弊。馮雪峰的《鄉(xiāng)風與市風》、《跨的日子》,抨擊了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頗具哲理。
夏衍的《此時此地集》、《長途》,孟超的《未偃草》,宋云彬的《破戒草》,秦似的《感覺的音響》,朱自清的《標準與尺度》,林默涵的《獅與龍》等雜文集,都盡了抨擊黑暗和歌頌革命的任務。
這個時期里雜文寫得最多的是郭沫若,有《羽書集》、《蒲劍集》、《今昔集》、《沸羹集》、《天地玄黃》等集子,以昂揚的激情,智慧的預見,激勵廣大讀者為民主和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
相形之下,這一時期的抒情詩與記敘散文數量較少,但很多有成就的作者依舊寫出了一些佳作。茅盾是這方面收獲最豐富的作者。他的《白楊禮贊》、《風景談》,就是激蕩著時代風云,蘊含著哲理意味的作品。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qū)成長起來的大批作家中,也開始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像孫犁的《識字班》、《織席記》等,寫得清新樸素,優(yōu)美動人,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
這一時期,由于時局的動蕩和客觀形勢的急遽變化,為讀者所關心的報告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成為散文創(chuàng)作中最為重要的樣式。
繼抗日戰(zhàn)爭前夕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之后,抗戰(zhàn)初期,又出現(xiàn)了梅益等主編的《上海一日》,解放區(qū)也曾出現(xiàn)過《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等報告文學的集體著作。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作家都運用這種最具戰(zhàn)斗性和群眾性的文學樣式,敏捷地反映千變萬化的現(xiàn)實生活,像丘東平的《第七連》、《我們在那里打了敗仗》,對抗戰(zhàn)初期硝煙彌漫的氣氛、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下級官兵的抗日要求以及敵軍的暴行等等,都寫得栩栩如生;
曹白的《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敵后穿行》,寫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抗日要求,以及國民黨救亡機構的腐?。皇捛摹睹芙豁憳贰?、《血紅的九月》,以灑脫、秀麗的文字,反映了戰(zhàn)時英國的景象。
由于國民黨當局加強野蠻的書報檢查制度,揭示真實情況的報告文學曾經一度沉寂下來??箲?zhàn)勝利后,郭沫若的《南京印象》和茅盾《蘇聯(lián)見聞錄》,都是值得注意的報告文學著作。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qū),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在蓬勃地發(fā)展著,丁玲的《陜北風光》,以樸素、親切的文字反映了邊區(qū)人民的新生活、新風尚;
周立波的《晉察冀邊區(qū)印象記》和《戰(zhàn)地日記》,以一種簡潔和嚴峻的風格,寫出了很多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斗故事;
劉白羽的《環(huán)行東北》和《歷史的暴風雨》,以昂揚的激情抒寫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激烈戰(zhàn)斗,躍動著振奮人心的時代脈搏。
此外,《日本人的悲劇》(何其芳)、《新人的故事》(葉以群)、《鐵騎兵》(楊朔)、《陳賡將軍印象記》(荒煤)等,也是引人注意的收獲。
沙汀的《隨軍散記》,以深切感人的抒情氣息,繪聲繪色地寫出了賀龍將軍堅韌、豪爽、誠摯、開朗和富于同情心的鮮明性格,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一時代環(huán)境中,還有不少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成長起來,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
象黃鋼的《開麥拉前的汪精衛(wèi)》、《我看見了八路軍》,有著生動的描繪、辛辣的諷喻和充滿鼓動力量的政論性,顯出了壯闊的氣勢;華山的《窯洞陣地戰(zhàn)》、《碉堡線上》,在描寫艱苦的戰(zhàn)斗歲月時,洋溢著質樸的泥土氣息和詼諧的樂觀主義精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現(xiàn)代散文
敘事散文怎么寫
敘事散文寫作要求:
1、材料真實。允許進行修飾,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加工、刪改。
2、主旨要取向正確,有真情實感。所謂取向正確,是要求作者愛該愛的,恨該恨的,批判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贊揚社會所認可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來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因為文章一經寫成,就成了社會產物,那么寫作者就要對社會負責任,我們對真情實感的理解不能太狹隘,太個性化。
3、構思:(又可以叫做結構或模型)
(1)、一事+議(①一事+一議;②議+事+議)
(2)、多事+議(①事+事+議;②議+事+事+議——③事+議+事+議④(總)議+事+議+事+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簡述先秦敘述散文的發(fā)展歷程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后世史傳文學的創(chuàng)作有直接啟發(fā)。 《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漢紀》、《 資治通鑒》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戰(zhàn)國策》高超的寫作 藝術,對后世史傳文學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偉大的史傳文學著作《史記》 就吸收了《左傳》、《戰(zhàn)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的一些史實略加改動便加以運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司馬遷、班固、陳壽、 范曄等繼承了《左傳》開創(chuàng)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tǒng), 他們不僅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作品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作品?!蹲髠鳌返臄⑹滤囆g,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發(fā)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事件故 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于變化等等特點,在后代史傳文學中都有充分體現(xiàn)?!蹲髠鳌泛喚毺N藉的語言風格,為后代史家所繼承,而《史記》的奇譎文風,顯然與《戰(zhàn)國策》的辯麗恣肆有直接的關系??傊?,先秦敘事散文 是我國史傳文學最初成就,其沾溉于后世,不言而喻。先秦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 等,成為后世散文寫作的楷模。秦漢以后,《左傳》的文章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尤其是唐宋以來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傳》,并把它作為學習對象。韓愈《進學解》說他“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傳》。宋人把 《左傳》與《史記》、韓文、杜詩相提并論,同作為文學范本。情韻豐富的《左 傳》散文,也深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對《國語》語言藝術的贊譽,歷來甚多。柳宗元盡管曾作《非國語》批評《國語》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還 是認為“其文深閎杰異”,其為文即以《國語》為法。漢初散文,尚有戰(zhàn)國遺風, 賈誼,鄒陽等西漢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顯看出《戰(zhàn)國策》文風的余緒。這種影響持續(xù)不斷,在蘇洵、蘇軾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還可以體味到先秦 敘事散文的神韻?!稇?zhàn)國策》的文章,對漢賦的產生也起過促進作用。漢賦主客 問答的形式,鋪張揚厲的風格,都可以看出對《戰(zhàn)國策》的借鑒。
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發(fā)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 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表現(xiàn)出的褒 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并且,《左傳》、《國語》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對事件進行的評述,在文言小說如唐宋傳奇、 《聊齋志異》等書中被直接借鑒,就是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也有明顯的痕跡。其 次,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我國古代小說常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lián)情節(jié),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并以 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的起因,以預敘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些 都是《左傳》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敘事傳統(tǒng)。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敘事散文中已初具規(guī)模。我國古代小說主要通過描寫人物個性化的言行, 通過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xiàn)人物性格,而較少長篇的外貌描寫、心理 描寫,而這正是《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寫人的共同特點。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這不僅 是指諸如《東周列國志》之類以先秦敘事散文為題材的作品,同時,古代小說大 量采用歷史題材,也和我國敘事文學最初成果是產生在歷史著述中不無關系。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歷程
一、先秦散文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已經出現(xiàn)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有的長達三、五百字,記錄貴族事功、訴訟原委或賞賜情由等等,記敘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雛形。
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發(fā)軔。主要保存在《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和《戰(zhàn)國策》中。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和《論語》、《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先秦時期,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還不分明。當時的散文,只能說是與韻文相對的一種文體,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論說文和記敘文,但由于它們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在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中產生過很大影響,因而被視為先秦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漢代
散文到了漢代,又在國家政權啟封建大一統(tǒng)的廣闊社會背景之下,繼續(xù)發(fā)展起來,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漢代散文在前世的基礎上品類更加繁多,凡劉勰在《文心雕龍》文體論中所涉及的頌、贊、祝……等三十種散文文體都已獨立出現(xiàn),而每種文體往往又會細分為若干不同式樣用途的小類。
三、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權頻繁更疊的同時,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學、佛學的盛行,以及儒、釋、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現(xiàn)。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思想相對活躍、開放的時期,散文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許多新特點。
四、唐宋
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xiàn)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xiàn)。
五、明代
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六、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xiàn)。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擴展資料
新時代的散文:
新時期散文的創(chuàng)作在內陸主要繼承了四十年代解放區(qū)以記實為主的記實性散文和古典散文,導致建國初期“通訊”、“報告”極盛一時,后者則促成六十年代“詩”化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熱潮。
在前二十七年的時間里,散文創(chuàng)作緩慢而有限地發(fā)展,無論創(chuàng)作方法,藝術個性,還是品種樣式,風格流派,都比較單調,甚至趨于雷同化、模式化、公式化。
為了擺脫這樣的框架和模式,一輩散文作者回歸“五四”散文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他們在作品中高揚個性意識、文體品位和文體意識,使現(xiàn)代散文得以薪火相傳。
只有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思想個性的解放,封閉體制的打破,藝術視野的擴大,才使大陸散文經歷了長時間的徘徊與停滯之后,迎來了真正的轉機,散文創(chuàng)作形成熱潮。正是在振興散文創(chuàng)作的訴求下,一直被認為是超穩(wěn)定結構的散文文體從八十年代開始在臺海兩岸掀起變革熱潮。
在大陸,首先是一批老作家突破了散文“簡約”、“抒情”的審美規(guī)范,接著是一批學者、小說家、詩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大散文”的理論主張,重新恢復散文的大度和灑脫。
真正給傳統(tǒng)散文美學觀念帶來天翻地覆的變革,并在散文文體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是唐敏、趙玫、黃一鸞、斯妤等女作家和曹明華、胡曉夢、元元、葦岸、鐘鳴、張銳鋒等新生代散文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散文
以上就是關于故事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