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十大排名 > 專題列表 > 正文
上海洋房十大排名(上海洋房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上海洋房十大排名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一、上海哪些著名景點附近有老洋房的 具體在哪?
最著名的:
請及時采納,謝謝。
1、白公館:
“白公館”,坐落在上海西區(qū)頗具詩意的的汾陽路上。因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過而名噪上海?!净春B飞虡I(yè)街附近,近音樂學院】
2、汪公館:
愚園路1136弄31號,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近中山公園】
3、嘉道理住宅:
延安西路64號,上海市少年宮所在?!窘o安寺、靜安公園】
4、蔣宋住宅(現(xiàn)為音樂學院):
蔣 介 石把上海這所住宅稱做“愛廬”,可見他對這幢洋房的喜愛。【位置同第一條】
5、沙遜別墅:
“羅別根花園”位于虹橋路,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房地產(chǎn)大王沙遜興建的度假別墅。
【龍柏飯店,近上海動物園】
他的其他產(chǎn)業(yè):包括南京路外灘的13層沙遜大廈(和平飯店北樓)、蘇州河北岸的河濱大樓、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廈(新城飯店)和漢彌登大廈(福州大樓)、茂名路上的13層華愚公寓(錦江飯店南部)和18層格林文納公寓(茂名公寓)、陜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爾登花園等等。
6、興國賓館:
興國路上的興國賓館內(nèi)有別墅多幢,就是由該公司興建的;興國賓館由風格迥異的法、英、德、美、西班牙、加拿大式別墅樓組成【華山路附近】
7、東湖賓館:
在淮海中路與東湖路轉角,即今東湖路7號內(nèi)有一幢被大塊草坪相圍的洋房,這里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園”。【位置同第一條】
8、丁香花園
位于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是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現(xiàn)已劃歸興國賓館管理?!就?span style="display:none">G7A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計、營銷策劃公司
9、馬勒別墅:
位于現(xiàn)延安中路陜西南路拐角處,有一幢極具北歐風情的花園別墅【延安路高架下面】
10、張學良公館:
是一幢西班牙式三層的花園洋房,【毗鄰復興公園】
二、求上海所有老洋房的名字
烏魯木齊里(Wulumupili)即烏魯木齊中路179弄。在區(qū)境東北部,安福路、五原路之間。初名麥琪路,以麥琪路得名,民國32年(1943年)麥琪路改名迪化路后,曾名迪化里。1954年隨迪化路改名烏魯木齊,改今名。民國26年(1937年)建。占地1.3公頃。有樓房178幢。
人安里(Ren''anli)即牯嶺路145弄。在區(qū)境西北部,黃河路、白河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建。為金融業(yè)陳姓房產(chǎn),其房產(chǎn)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有石庫門房屋51幢。居民1000人。
恒茂里(Hengmaoli)即西藏南路68弄。在區(qū)境西南部,金陵中路、寧海西路之間。約建于19世紀末。初名首安里,一說厙安里,民國21年(1932年)取業(yè)主名字中"恒"、"茂"二字改今名。占地1.2公頃,有樓房94幢。居民3300人。有皮鞋四廠一個車間和建信中學分部。
醬園弄(Jiangyuanlong)即新昌路432弄。在區(qū)境西北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建。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故名。有石庫門房屋43幢。居民800余人。
復興坊(Fuxingfang)即復興中路553弄。在區(qū)境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間。民間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復興中路改今名。占地0.8公頃,有樓房95幢。居民1600人。
梅蘭坊(Meilanfang)即黃陂南路596弄。在區(qū)境中部,復興中路、合肥路之間。民國19年(1930年)建。以業(yè)主吳梅溪、吳似蘭名字中各一字命名。占地0.5公頃,有樓房70幢。居民1100人。
淮海坊(Huaihaifang)即淮海中路927弄。在區(qū)境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間。民國13年(1924年)建。初名霞飛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占地1.7公頃,有樓房199幢。居民2000人。
漁陽里*(Yuyangli)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銘德里。在區(qū)境北部,雁蕩路、思南路之間。民國元年至民國25年(1912~1936年)建。占地0.3公頃,有樓房33幢。居民400人。漁陽里6號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理址,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樓(Wangjialou) 在區(qū)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側。明末吳、董二姓居此,名吳董二宅。后因張姓遷此,又稱張家門。清初,王姓于此置田地,建鼓樓,用作敲鐘扯旗,作為雇工耕作、收工信號,人稱王家樓,因以為名。有中式二層樓房60多間。居民800人。
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區(qū)境東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側,凱旋路、番禺路之間。因明清間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園,人稱"富左家宅"。占地6.7公頃??谷諔?zhàn)爭初期,難民紛紛在此搭棚聚居或經(jīng)營作坊。上海淪陷后,商人相繼在此設廠開店。有紙漿、液壓泵、蓄電池、橡膠等廠。
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園路1376弄。在區(qū)境東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間。民國14年(1925年)建。有樓房25幢。居民500人。民國16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創(chuàng)辦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編輯部曾設在弄內(nèi)48號(今34號)。 <BR> <BR> 范園(Fanyuan)即華山路1220弄。在區(qū)境東南部,江蘇路、平武路之間。占地5公頃。民國5年(1916年)建。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三層花園住宅12幢。業(yè)主自詡是當時模范的花園式洋房,故名范園。居民600余人。為區(qū)境高級住宅區(qū)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華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區(qū)境東南部,法華鎮(zhèn)路、平武路之間。原地為郁氏山莊(墳場),民國7年(1918年)筑有通煤渣路,取春輝堂、光裕堂首字,命名為春光路。占地8公頃。居民1800人。有鏈條、軸承、特種燈泡等廠10多家。
姚村(Yaocun)在區(qū)境南部,伊犁路東側(近虹橋路)。明末姚永濟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紀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后稱今名。民居多為中式二層樓房,瓦平房。有旗桿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遺物。居民500人。
薛家厙(Xuejiashe)在區(qū)境西北部,北新涇鎮(zhèn)境,長寧路南側。相傳明弘治年間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占地3.2公頃。居民400人。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村南有蘑菇場、和賭場。
涌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園路395弄。在區(qū)境西部,鎮(zhèn)寧路、烏魯木齊北路之間。民國25年(1936年)建。因原涌泉浜得名。占地0.5公頃,有樓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優(yōu)秀建筑之一。
善鐘里(Shanzhongli)即常熟路111弄、113弄。在區(qū)境西南部,巨鹿路、長樂路之間。民國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因處原善鐘路(今常熟路),故名。占地1.5公頃,有樓房25幢。居民600人。
火油弄(Huoyoulong)自然村。在區(qū)境中部,新華一村南,建工醫(yī)院。占地1.3公頃。因20世紀20年代曾有煤(火)油倉庫,故名。村落呈矩形。居民400人。
獨家村(Dujiacun)位于區(qū)境北寶興路185弄。20世紀初,僅有談姓一家居住,故名??谷諔?zhàn)爭期間,村湮沒。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居民遷來建屋居住。少數(shù)為二、三層住宅,余為簡屋。居民300人。
塔水橋(Tashuiqiao)在區(qū)境北部,場中路以南。占地6.7公頃。居民700人。約末形成村落。曾分稱南塔、北塔、東塔。傳黃姓曾建一石橋塌在水面上,叫塌石橋,"塌"、"塔"諧音,因名。有樓房、平房380多間。
蕃瓜弄(Fangualong)位于區(qū)境南部,天目中路、共和新路交口處西北。1949年前為棚戶區(qū),相傳居中曾收獲一特大蕃瓜(南瓜),人稱蕃瓜龍,諧音蕃瓜弄。1965年改建成五層樓房的新村,沿用蕃瓜弄為新村名。占地6公頃,有樓房57幢。居民6000人。北部保留棚屋殘跡,為市級保護地點。
靖遠街(Jingyuanjie)位于區(qū)境南部,即今百祿坊。上海開埠初期外輪海員往來頻繁之地,當時有粵人開設的樟木箱店,奉化人制作西服的裁縫鋪等,外國海員稱此處為"中國老街"(Old China Street).。該街于20世紀20年人由瑞康順染行改建為里弄房屋。
木樨宅(Muxizhai)在區(qū)境東北部,交通路北側(交暨路西)。相傳宋高宗時,河東人氏侯細南渡彈劾秦檜忤旨,退隱于此,親植桂樹,人稱木樨侯家宅,因以為名。占地2公頃。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居民300人。
正紅里(Zhenghongli)即昌化路994弄。在區(qū)境東南部,昌化路東,澳門路、長壽路之間。約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名東京里??谷諔?zhàn)爭勝利后,為紀念顧正紅烈士改今名。占地0.9公頃,有樓房6幢。居民1900人。
甘家樓下(Ganjialouxia)在區(qū)境西北部桃浦鎮(zhèn)。相傳明代甘姓居此,后建樓下詞堂,故名。村落呈長方形,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人口400。有古銀杏樹1株,滬寧鐵路、中槎浦經(jīng)過。
三、上海有哪些不錯的老洋房是對外開放的
小紅樓咯~該飯店了~徐家匯中心綠地的三層法式小洋樓~是上海最具特色的高檔西餐廳和酒吧
東湖路“杜美花園”
還有是江蘇路那裏的吧,不知道開不開放,原來是共青團辦公的地方,是"馬克居”一個外國暴發(fā)戶建的
四、上海最大的老洋房坐落在什么地方?建筑有什么歷史?
上海徐匯區(qū)的寶慶路3號,原是上海灘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它建于1920年代,曾有“上海第一私人花園”、“上海灘最大花園洋房”之稱,曾估值1.35億人民幣。雖然門外看并不起眼,大門里卻是別有洞天,近5000平方米占地面積中,一邊是5棟老洋房,與洋房緊密相連的是半個足球場大的花園和草坪,幾顆百年香樟郁郁蔥蔥。
它的最顯赫之處,就是坐落于上海黃金地段中的黃金位置——淮海中路與寶慶路交叉口,舊時這里便是有地王之稱的霞飛路的黃金分割點,占據(jù)了4774平米的面積,其建筑面積1048平米。私人宅邸達到如此奢華地步,只因其主人的財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幾乎無人能與其相比。在上海老外圈中流傳著一句話:“沒到過寶慶路3號,就不算真正了解上海文化”。
寶慶路3號現(xiàn)在是國內(nèi)第一家以交響音樂為主題的音樂博物館。2012年6月被登錄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為了把歷史建筑的原有風貌展現(xiàn)出來,經(jīng)過一番修舊如舊,保留了木質地板、拼花瓷磚、五彩玻璃、百葉窗、壁爐……最終,2017年這棟優(yōu)雅的博物館才向公眾開放。
修繕后,建筑和花園都保留了歷史的肌理,只是在房屋之間增加連廊,讓參觀更加便捷。鉛條彩色玻璃窗,漂亮的老壁爐給老洋房添加了豐富的細節(jié),似乎每一扇窗、每一面墻都似乎在訴說過去的故事。在室內(nèi),所有家具都按照20世紀30年代的樣式進行擺設。吊扇、三五牌臺鐘、各種熟悉的老物件撲面而來。
這是一座“小而美”的博物館,一條流淌不息的音樂之河。關于交響樂的基本陳列由三大板塊構成:“樂之河”梳理了上海交響音樂發(fā)展的歷史文脈;“樂之華”著重介紹中國指揮家、作曲家以及交響音樂代表作;“樂之傳”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普及交響音樂知識,傳播交響文化。博物館雖然不大,只有兩個層面對公眾開放,但是卻折射了西方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
以上就是關于上海洋房十大排名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order by rand() desc limi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