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課程也叫分科課程。即從各門科學中選取最基本的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分學科安排教學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的課程。同時也相應地編寫不同學科的教科書作為學科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它的特點是,各學科課程各自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有屬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各自自成一體;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為中心來編排課程;重視學習的理論知識.其缺點是,由于學科各自獨立,割裂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科課程只重視系統(tǒng)學科和學科知識,不注意發(fā)揮教育的社會職能與人的發(fā)展職能;學科課程注重于學科知識,而置能力培養(yǎng)于不顧,將獲取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脫離;
活動課程也稱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即以兒童活動為中心來組織教學過程。這種理論認為,課程應是一系列兒童自己組織的活動,兒童通過活動獲得經驗,從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鍛煉能力。它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注意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強調經驗,但違背了教學認識規(guī)律,排除了人類積累的間接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暴露了它致命的弱點。
一是 “補充說”,認為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的補充,在我國的課程結構中,應以學科課程為主,活動課程為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
二是“對立說”,認為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有本質的不同,是根本對立的兩種課程形態(tài),如果簡單地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成相互“補充”,就容易導致“活動課程學科化”;
三是“發(fā)展說”,認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并不對立,而是具有歷史邏輯的統(tǒng)一性;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對學科課程的超越;活動課程實質上包含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可以說是學科課程的一種整合形態(tài),活動課程就是以活動作為特殊形式把學科課程有機地整合起來。
研究課程和活動課程(研究課程和活動課程的關系)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研究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留學、移民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如何理解課程的含義
第六章課程
第一節(jié)課程概述
1,什么是課程?簡述課程的內涵?
含義:廣義課程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課程指學校開展的教學科目的總和以及它們之間的開設順序和時間比例關系。
內涵:(1)課程指學校中所要進行的德智體美等全部教育內容的總和(2)課程不僅包括各門學科,課內教學,也包括課外活動,家庭作業(yè)和社會實踐等活動。 (3)課程規(guī)定了各門學科的順序和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2,課程的類型有哪些?
(1)按設計形式:學科課程,活動課程;(2)按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3)按課程任務: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4 )按課程的制定者: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3,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與提供的可能;(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其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3)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能力基礎。
4,簡述課程理論的發(fā)展情況?
(一)萌芽:(1)最早使用“課程”一詞的是朱熹“。朱子全書論學”,“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2)西方是斯賓塞“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中含有:引導學生繼續(xù)前進并達到預期培養(yǎng)目標的意思;
(二)產生與發(fā)展:(1)美國學者博比特“活動分析法”;(2)拉尓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編制課程四步驟: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現代課程理論:學科中心,學生中心,社會改造課程理論。
第二節(jié)課程設計
1,課程計劃的含義,意義?課程計劃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含義: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guī)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guī)定學習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意義:課程計劃是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體現了國家對學校的統(tǒng)一要求,是組織學?;顒拥幕揪V領和重要依據。
構成要素: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學科設置,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2,編制課程計劃的主要原則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與任務為前提,體現課程結構的完整性;(2)以科學的課程理論為依據,體現基礎性與多樣性。(3)以學生的發(fā)展水平為基礎,體現知識的銜接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4)以課堂教學為主,全面安排各項活動。
3,課程計劃對中學教師的指導意義與要求有哪些?
(1)認真學習和熟悉課程計劃,了解中學教學和其他活動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學科開設的年級,順序,教學時數,了解自己任教學科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銜接;(4)綜觀學校教學,教育全局,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
4,什么是課程標準?
國家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5,課程標準結構包括哪些內容?
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
6,怎樣理解和執(zhí)行課程標準?
(1)認真研究和把握課程標準;(2)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課程標準;(3)嚴格執(zhí)行課程標準;(4)以課程標準作為自己檢查教學質量的依據。
7,什么是教材?試述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
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1)教材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2)新課程標準為教科書編寫的多樣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3)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chuàng)造,再組織;(4)教材編寫和實驗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合理性。
8,什么是教科書?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tǒng)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作用:(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知識,進行教學的主要材料;(2)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3)教科書是統(tǒng)籌教學與各種活動的根據。
9,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正確使用教科書?
(1)整體把握教科書;(2)重點設計教科書;(3)充分利用教科書;(4)及時引進新知識;(5)適當補充鄉(xiāng)土材料;(6)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好教科書。
10,什么是課程資源?廣義的課程資源和狹義的課程資源的區(qū)別是什么?
課程資源含義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它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狹義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要素;
廣義的課程資源:包括形成課程的直接要素來源(素材性課程資源)和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條件性課程資源)。
區(qū)別:前者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來源;后者是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和環(huán)境等,因而這類要素也叫條件性課程資源。
11,怎樣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開發(fā)途徑和方法?
(1)進行社會調查;(2)審查學生活動;(3)開發(fā)實施條件;(4)研究學生情況;(5)鑒別校外資源;(6)建立資源數據庫。
12,怎樣理解教師,學生和教學過程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
教師不僅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而且他本身還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
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信息,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奇異多彩的想法,這些應該是課程資源的重要來源;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動態(tài)的,新的思想,新的問題,新的態(tài)度都是可以成為教育學生的素材,同時也是影響師生互動的條件。因此,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的課程資源。
二、試述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區(qū)別和聯系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區(qū)別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聯系
三、初中高中的課程類型怎么填
1、安課程設計形式可分為許可課程和活動課程。2、按學生選擇課程的自主性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3、根據課程任務可分為基礎課、拓展課和研究課。4、根據課程的制定者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5、按課程的呈現狀態(tài)分為可現行課程、隱性課程
四、教育學中課程的分類
教育學中,課程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怎樣分?(比如按照課程的
課程劃分標準也就是課程類型 大致有以下幾類
1. 學科課程VS經驗課程(等同于活動課程、兒童中心課程)(分類依據: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
2. 分科課程VS綜合課程(有時用 單一課程VS綜合課程)(分類依據:課程任務)
3. 必修課程VS選修課程
4. 國家課程VS地方課程VS校本課程(學校課程) (分類依據:課程制定者)
5. 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 (分類依據: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
內容不全 再查查 補充些吧
教育學中 課程的含義?課程理論及課程理論流派是什么?課程的類型是
課程含義: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我們所研究的課程是廣義上的,是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yǎng)目標而規(guī)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城的總和。
課程理論:課程理論是研究學校課程設置體系和內容結構的理論。課程設置者的教育理念不同,就會在不同的教育哲學理論基礎上簡歷不同的課程理論。除此之外,不同地區(qū)的課程設置的歷史傳統(tǒng)也會對課程產生重要的影響。
課程理論流派:(一)經驗主義課程論(以杜威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課程論流派認為,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程是不足取的,應代之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的課程。此外,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二)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三)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四)存在主義課程論(五)后現代主義課程論
課程的類型:1、從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2、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3、從課程計劃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4、從課程設計、開發(fā)和管理的主體來看,可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校本)課程。
5、根據課程任務,可將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
6、根據課程的顯示方式,可將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形課程。
課程的組織:課程組織涉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類型、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它是一項關鍵而又復雜的工作,直接關系到課程改革與實施的成敗。
大學課程分類包括哪些方面
1. 大學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選修課又分為限制性選修課和非限制性選修課兩種。
如果按專業(yè)劃分,即是公共課和專業(yè)課,兩者可交叉。 2. 公共課又分為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公共必修課包括 *** 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體育、大學英語等,公共選修課課程涉及各類專業(yè),屬非限制性,選夠學分即可。
3. 專業(yè)課又分為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主干課。專業(yè)基礎課側重與專業(yè)相關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專業(yè)主干課則注重與專業(yè)直接聯系的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技能。
專業(yè)選修課則必須在培養(yǎng)計劃所規(guī)定的科目內選,屬限制性。 4. 一般大一的課程大部分為公共基礎課,大二大三的課程為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主干課,大四則開始做畢業(yè)設計和進行實習,課程很少。
擴展資料:大學本科主要的必修課: 思想道德修養(yǎng),馬克思原理, *** 理論和概念,英語,中國近代史等,軍事理論,專業(yè)課,體育。 大學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選修課又分為限制性選修課和非限制性選修課兩種。
如果按專業(yè)劃分,即是公共課和專業(yè)課,兩者可交叉。 必修課程,是相對于“選修課程”而言的。
從本意上來解釋就是在學習中必須學習掌握的課程,非常重要。如大學學業(yè)中的,哲學為必修課程;還有國家一些考試中的課程,如英語4級中“口語”為必修課程。
其含義非常的廣泛。
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簡答題:課程的類型有哪些
課程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四種:
(1)學科課程。是分別地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部分的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并從課程體系出發(fā),整體安排它們的順序、授課時數及期限。
(2)活動課程。是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以各種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動組成的課程。
(3)綜合課程與核心課程。是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一類課程,它打破傳統(tǒng)的從一門科學中選取特定內容構成課程的做法,根據一定的目的,從相鄰相近的幾門科學中選取內容并將這些內容相互融合,構成課程。
(4)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學校課程表內列入的有組織的教學活動)而言的。
以上就是關于研究課程和活動課程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生獎助政策(南方科技大學研究生獎助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