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是什么)

    發(fā)布時間:2023-03-06 17:19:29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28        問大家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是什么)

    一、談如何做好水景觀設計

    花園打造水景觀是一種非常常規(guī)的操作,其實打造水景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水景能夠一直維持下去,比如水的清澈度,比如養(yǎng)的魚和植物是否能夠長時間的存活等,當然這些只是肉眼能看到的一些比較片面的問題,還有很多比較技術方面的問題也是要深入考慮的,下面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1、水的清澈度

    我們知道打造好的水景如何不做任何處理那么經過一段時間其就會變渾變綠變臭,因為其畢竟是一潭死水,在微生物以及細菌的作用下,水環(huán)境肯定是會不斷的惡化的,因此在做水景的時候一定要做凈化過濾處理,這樣才能保證水景的清澈度!

    2、水的健康

    水清澈并不代表水健康,如果水中要養(yǎng)魚,那么對于水質的要求就更高了,一般來說做了凈化過濾系統(tǒng)水質都是非常清澈的,但是隨著時間線的延長,水底池壁都會沉淀或者是附著一些來及以及魚類的排泄物,對此一定要及時進行清理!

    3、水景的配置

    在打造水景的時候倒是也可以直接打造水景,但是單調的水景形式雖有靈性但是對于整個空間而言也是有些許乏味,因此在進行造景的時候應該適當的選擇一些景觀元素讓周圍看起來更加美觀和諧,比如植物、燈光、魚蝦等等!

    二、(三)濕地公園用水方案論證

    1.供水總體思路

    對于黃河水濕地公園供水,總體思路如下:

    1)一次性景觀補水,只有地表水庫可以實現短時間內充庫(3d以內),地下水源和中水水源短期內供水規(guī)模有限只宜用做日常補水。

    2)日常景觀補水主要補充公園水體蒸發(fā)、滲漏損失量,為減少沿途輸水損失,以地下水和中水為主。

    3)濕地公園生活、綠化、不可預見等其他用水量,從自備井中解決。

    4)景觀水體置換包括一次性置換、小流量置換及隨即應急置換,其中一次性置換是指每汛后沖庫用水和當水體水位降至1.80m時進行的充庫、小流量置換是指為保持水體良好的水質環(huán)境而進行的小流量充庫、應急置換是指發(fā)生水質突發(fā)事件或者海水回灌造成的水體水質污染需要考慮一次性充庫水量113.92萬m3,屬于隨機情況,本次供水方案不予考慮,只考慮一次性置換用水和小流量置換用水。

    5)采用中水作為補水水源時,必須采用經深度處理后的中水以保證入庫水質。

    6)在單一水源難以滿足供水要求時,實施多水源的聯合供水。

    2.50%降水頻率年份供水方案

    50%降水頻率年份,王屋水庫來水量較大,可以滿足濕地公園需水量以及置換水量,因而濕地公園供水采取“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的方案,王屋水庫、黃河水地下水庫以及公園自備井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3、89.86萬m3和18.93萬m3,詳見表9-1。

    表9-1 50%降水頻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覽表

    3.75%降水頻率年份供水方案

    75%降水頻率年份,王屋水庫對于濕地可供水量為0,但地下水庫可供水量仍可滿足濕地用水需求,此時,需實施多水源的聯合供水。具體做法是,擴大地下水庫向城市供水的規(guī)模,從而替換出必要的濕地公園充庫水量,而濕地公園的日常補水則采用地下水源,該狀況下王屋水庫、黃河水地下水庫以及公園自備井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3、102.48萬m3、和18.93萬m3、詳見表9-2。在此過程中,黃河水地下水庫與王屋水庫進行了188.01萬m3的水量交換,即黃河水地下水庫擴大向城市生活及生產供水188.01萬m3,而置換出的王屋水庫地表水用于濕地公園充庫。

    表9-2 75%降水頻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覽表

    4.90%降水頻率年份供水方案

    90%降水頻率年份與75%降水頻率年份類似,需要有地下水庫擴大向城市用水的供水規(guī)模,預留濕地充庫水量,日常補水量則由地下水源提供。該狀況下,王屋水庫、黃水河地下水庫以及公園自備井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2、107.31萬m2和18.93萬m2。詳見表9-3。在此過程中,黃水河地下水庫與王屋水庫進行了188.01萬m2的水量置換,即黃水河地下水庫擴大向城市生活及工業(yè)生產供水188.01萬m2。而置換出的王屋水庫地表水用于濕地公園充庫。

    表9-3 90%降水頻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覽表

    5.連續(xù)枯水年份供水方案

    在連續(xù)枯水年份,各種水源來水均十分緊缺,考慮采用部分黃城污水處理廠外排后經深度處理的污水作為先期的日常補水水源。一次性充庫用水仍采用水源置換的辦法由王屋水庫提供,水質凈化期間所需的日常補水由地下水庫提供。該狀況下,王屋水庫、黃水河地下水庫、深度處理后的中水以及公園自備井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2、81.73萬m2、23.58萬m2、和18.93萬m2,詳見表9-4所示。在此過程中,黃水河地下水庫與王屋水庫進行了188.01m2的水量置換,即黃水河地下水庫擴大向城市生活及工業(yè)生產供水188.01m2,而置換出的王屋水庫地表水用于濕地公園充庫,供水方案詳見表9-4所示。

    通過上述論證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黃河水濕地公園位于黃河水入??谔?,總占地面積1.73km2,水面面積0.89km2,包括黃河營攔河閘下游海水面面積0.12km2,攔河閘上游攔蓄淡水面面積0.46km2和黃河水兩側坑塘水面面積0.31km2。該公園以河流水體和潮間帶所構成的濕地自然景觀為主要特色,融地域文化為一體,具有生態(tài)保護,科普教育和生態(tài)休閑等功能。為保障公園功能的實現,需滿足其淡水水體在水量及水質兩方面的要求,進行用水方案論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公園在50%、75%、90%降水頻率下年景觀需水量為181.81萬m3、211.52萬m3和216.12萬m3:綠地灌溉、生活和不可預見用水等每年為18.03萬m3。水質要求達到景觀用水C類標準。

    表9-4 連續(xù)枯水年份(特枯年份)供水方案一覽表

    3)一次性充庫后,隨著水體滯留時間的延長,水體會逐漸惡化。本次論證,對濕地公園一次性充庫后,并保持公園水體2.5m設計水位時(需要補水),水質惡化歷時進行了估算。結果表明,在50%、75%和90%來水頻率年份,分別采用地表水、地下水及中水作為補水水源,水質惡化歷時最短的只有132d,最長的為356d,均不超過一年。因此,為保障水體水質符合要求,需進行水體充水凈化處理。

    4)由于水質凈化時間與補水方式、補水水源有密切關系,當采用不同的補水方案時將消耗總量不等的水體置換及凈化水量。本次論證,從節(jié)約水資源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以地表水充庫,以地下水為主要日常補水水源的方案。經計算,在50%、75%和90%來水頻率年份為凈化水質需水量分別為152.49萬m3、154.6萬m3(其中與日常蒸發(fā)滲透補水重復分別為67.89萬m3、97.6萬m3和102.2萬m3,新增用水量分別為70.8萬m3、57萬m3和52.4萬m3)。

    5)由于濕地公園地處黃河水入??谔?,受渤海高潮位及風景潮影響,如發(fā)生咸水上潮現象將導致公園水體咸化,需進行一次性置換,每次需水量為113.92萬m3。

    6)經過王屋水庫、黃水河地下水庫及黃城污水處理廠等三種水源進行論證分析,在50%、75%、90%降水頻率下可向濕地公園供水量分別達到1491.44萬m3、1031.70萬m3和1071.47萬m3(各頻率年份均包括中水511萬m3),總量上可以滿足黃河水需求。但是,由于受充庫時間的要求,濕地公園所需的一次充庫只能由王屋水庫提供,而地下水源和中水日可供水量有限,只能作為日常補充水源。

    經分析,供水方案如下:

    1)在50%降水頻率年份,濕地公園供水由地表水、地下水、自備井聯合供水完成,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2、89.86萬m2和18.93萬m2

    2)在75%降水頻率年份,濕地公園供水仍以地表水、地下水、自備井聯合供水完成,但須通過地下水與地表水實施水源置換來完成,即城市用水多開采地下水而預留王屋水庫用于濕地公園充庫,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2、102.48萬m2和18.93萬m2

    3)在90%降水頻率年份,類似于75%降雨頻率年份方案,通過對水源的聯合及地下水與地表水置換來完成供水。王屋水庫、地下水庫、自備井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2、107.31萬m2和18.93萬m2;

    4)在遭遇枯水年份,為節(jié)約水資源,濕地公園供水中前期的日常補水采用深度處理的中水,同時,繼續(xù)實施對水源的聯合供水和地下水與地表水的置換,地表水、地下水中水及自備井供水量分別為188.01萬m2、81.73萬m2、23.58萬m2和18.93萬m2。

    5)要多水源聯合調度,特別是75%、90%枯水年份,城市開采地下水滿足生活用水要求,替代地表水作為補充公園用水水源。

    為了進一步做好供水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提高黃水河流域多水源聯合供水和優(yōu)化配置水平,根據個人用戶在用水強度及水質等方面的要求,進行水資源的時空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供水保證率。

    2)為提高黃水河流域水資源供水量及供水保證率,建議對黃域污水處理廠外排的中水進行回收利用,替換出的地表水資源可作為濕地公園在遭遇連枯年份時的充庫用水。

    3)為進一步改善和維護濱海度假區(qū)建成后的濱海岸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議對龍口市玉龍紙業(yè)有限公司進行搬遷,該廠部分地下水開采量可作為枯水年份公園用水的補充水源。

    4)為進一步保障濕地用水的水量要求,減少水體滲漏損失,建議對濕地底部進行防滲處理。

    5)加強對濕地公園內水體的水質保護,對黃水河沿線進行污水排放統(tǒng)一管理、做到雨污分流。建議在黃水河下游適宜地點建設一座污水處理廠,將沿岸及周邊污水收集起來統(tǒng)一處理后回用,一方面可避免發(fā)生水質污染現象,另一方面經深度處理后,可實現向濕地公園供水,進一步提高濕地公園用水的保障程度。

    6)對濕地公園詳細規(guī)劃方案進一步加以完善,使之更有利于濕地公園水質的凈化和補水需求量的壓縮。

    a.進一步為庫區(qū)內水體的流動和循環(huán)創(chuàng)造條件,以利用水質自身凈化。如坑塘與河道連接的位置與布局應遵循“上游進入、下游流出、自身循環(huán)”的原則,建議將河道兩側坑塘開口位置適當向上游移動。

    b.進一步加強水生植物的引進與布置的工作,提高濕地水質凈化能力。

    c.建議在公園水體內設置部分增氧和曝氣裝置,以利于水體自凈。

    7)對于咸水上溯及水質污染等突發(fā)性事件引起的置換需水量需采用相關措施來增加供水量,這些措施包括:

    a.抬高防潮堤及黃河營翻板閘防潮水位,減少咸水上溯次數。

    b.在枯水年份,適當擴大黃水河地下水庫向工業(yè)用水的供水規(guī)模,預留王屋水庫地表水用于濕地公園一次性充庫。

    c.在全流域范圍內加強節(jié)水力度,為濕地公園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

    三、人工濕地的用途

    人工濕地是一個綜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應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huán)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xié)調原則,在促進廢水中污染物質良性循環(huán)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huán)境的再污染,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濕地的植物還能夠為水體輸送氧氣,增加水體的活性。濕地植物在控制水質污染,降解有害物質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濕地系統(tǒng)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體中污染物的主力軍。好氧微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將廢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厭氧細菌將有機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細菌將銨鹽硝化,反硝化細菌將硝態(tài)氮還原成氮氣,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機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為微生物細胞的一部分,其余的變成對環(huán)境無害的無機物質回歸到自然界中。

    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還存在某些原生動物及后生動物,甚至一些濕地昆蟲和鳥類也能參與吞食濕地系統(tǒng)中沉積的有機顆粒,然后進行同化作用,將有機顆粒作為營養(yǎng)物質吸收,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顆粒物。 人工濕地artifical wetland ,constructed wetland

    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溝槽,底面鋪設防滲漏隔水層,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填料層,種植蘆葦一類的維管束植物或根系發(fā)達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濕地的一端通過布水管渠進入,以推流方式與布滿生物膜的介質表面和溶解氧進行充分的植物根區(qū)接觸而獲得凈化。人工濕地分為表面徑流人工濕地和人工潛流濕地。

    人工濕地與傳統(tǒng)污水處理廠相比具有投資少、運行成本低等明顯優(yōu)勢,在農村地區(qū),由于人口密度相對較小,人工濕地同傳統(tǒng)污水處理廠相比,一般投資可節(jié)省1/3—1/2。在處理過程中,人工濕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處理過程中基本無能耗,運行費用低,污水處理廠處理每噸廢水的價格在1元左右,而人工濕地平均不到2毛。

    因此,在人口密度較低的農村地區(qū),建設人工濕地比傳統(tǒng)污水處理廠更加經濟。

    人工濕地在農村地區(qū)的使用效果也優(yōu)于傳統(tǒng)污水處理廠,首先人工濕地使用純生物技術進行水質凈化,而污水處理廠則使用化學方法,因此污水處理廠在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富含有害化學成分的淤泥、廢渣影響環(huán)境,而人工濕地則不存在二次污染。其次人工濕地以水生植物水生花卉為主要處理植物,在處理污水的同時還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有利于改造農村環(huán)境。另外,人工濕地還擁有可持續(xù)的經濟效益,在人工濕地上可選種一些具備凈化效果和一定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植物,在污水處理的同時產生經濟效益。

    人工濕地的運行管理也比污水處理廠簡單、便捷,因為人工濕地完全采取生物方法自行運轉因此基本不需專人負責,只需定期清理格柵池、隔油池、每年收割一次水生植物即可。人工濕地中起主要處理作用的還是微生物,不是土壤的過濾作用,所以濕地設計中應包括防止?jié)竦靥盍隙氯麊栴}、植物死亡問題和過冬問題。人工濕地服務年限一般按照10-15年計算,也就是說設計比較完善的濕地系統(tǒng)15年以后才需要清理填料床,達到服務年限的人工濕地系統(tǒng)在清理填料床后,即可重新投入使用。另外,人工濕地的建設周期短,建設一座傳統(tǒng)污水處理廠和完成相關管道的鋪設往往需要一年以上,而人工濕地的平均建設周期在3個月以內,因此建設人工濕地見效更快。

    結論:在人口密度較低、污染排放較少的農村地區(qū),“人工濕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有很多優(yōu)點,該處理設施充分利用農戶住房周邊的地形特點,因地制宜、實施簡單,可造在住宅旁的空地上,也可利用水塘以及公園的景觀池改造;規(guī)模可大可小,可以二三十戶家庭共用一塊,也可以一戶人家造一塊;投資少,維護方便,且占地面積小,配合種植水生植物,還可達到美化景觀的效果。 SS的去除主要靠物理沉淀、過濾作用,BOD的去除主要靠微生物吸附和代謝作用,代謝產物均為無害的穩(wěn)定物質,因此可以使處理后水中殘余的BOD濃度很低。污水中COD去除的原理與BOD基本相同。

    N、P去除人工濕地主要利用生物脫氮及植物吸收方法。

    作用機理:對污染物的去除與影響物理沉淀可沉淀固體在濕地中重力沉降去除、過濾,通過顆粒間相互引力作用及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使可沉降及可絮凝固體被阻截而去除;化學微生物代謝:利用懸浮的底泥和寄生于植物上的細菌的代謝作用將懸浮物、膠體、可溶性固體分解成無機物;通過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氮;部分微量元素被微生物、植物利用氧化并經阻截或結合而被去除。自然死亡:細菌和病毒處于不適宜環(huán)境中會引起自然衰敗及死亡,植物植物代謝利用植物對有機物的吸收而去除,植物根系分泌物對大腸桿菌和病原體有滅活作用植物吸收相當數量的氮和磷能被植物吸收而去除,多年生沼澤生植物,每年收割一次,可將氮、磷吸收、合成后分移出人工濕地系統(tǒng)。

    污水進入濕地系統(tǒng),污水中的固體顆粒與基質顆粒之間會發(fā)生作用,水流中的固體顆粒直接碰到基質顆粒表面被攔截。水中顆粒遷移到基質顆粒表面時,在范德華力和靜電力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學鍵和某些特殊的化學吸附力作用下,被粘附與基質顆粒上,也可能因為存在絮凝顆粒的架橋作用而被吸附。

    此外,由于濕地床體長時間處于浸水狀態(tài),床體很多區(qū)域內基質形成土壤膠體,土壤膠體本身具有極大的吸附性能,也能夠截留和吸附進水中的懸浮顆粒。

    物理過濾和吸附作用是濕地系統(tǒng)對污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攔截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

    植物是人工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濕地根據主要植物優(yōu)勢種的不同,被分為浮水植物人工濕地,浮葉植物人工濕地,挺水植物人工濕地,沉水植物人工濕地等不同類型。濕地中的植物對于濕地凈化污水的作用能起到極重要的影響。

    首先,濕地植物和所有進行光合自養(yǎng)的有機體一樣,具有分解和轉化有機物和其他物質的能力。植物通過吸收同化作用,能直接從污水中吸收可利用的營養(yǎng)物質,如水體中的氮和磷等。水中的銨鹽、硝酸鹽以及磷酸鹽都能通過這種作用被植物體吸收,最后通過被收割而離開水體。

    其次,植物的根系能吸附和富集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植物的根莖葉都有吸收富集重金屬的作用,其中根部的吸收能力最強。在不同的植物種類中,沉水植物的吸附能力較強。根系密集發(fā)達交織在一起的植物亦能對固體顆粒起到攔截吸附作用。

    再次,植物為微生物的吸附生長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積。植物的根系是微生物重要的棲息、附著和繁殖的場所。相關文獻表明,植物根際的微生物數量比非根際微生物數量多得多,而微生物能起到重要的降解水中污染物的作用。

    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是什么)

    四、濕地公園的特征有哪些?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于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tài)性擬規(guī)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于崇明東灘保護區(qū)境內的緩沖區(qū)和核心區(qū)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后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游觀光等功能,在建設中實現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濕地處理

    表面流人工濕地

    種植各種水生植物,增加停留時間,以蛇字型流向設置,以保證布水均勻和一定的推流效果。設計時應充分利用地形、地勢,避免出現水流死區(qū)。通過植物來吸收大量的氨氮。遠景設計院認為此類型濕地對氨氮有良好的去處效果,去除率≥90%。

    在該系統(tǒng)中,廢水在濕地的土壤表層流動,水深較淺(一般在0.1~0.6米)。與SFS(潛流式生態(tài)床系統(tǒng))相比,其優(yōu)點是投資省,缺點是負荷低。北方地區(qū)冬季表面會結冰,夏季會滋生蚊蠅、散發(fā)臭味,目前已較少采用。

    填充爐渣等水力傳導性能及吸附性能良好的填料,生態(tài)床上部種植常綠水生植物,通過介質吸附和微生物的作用來強化系統(tǒng)的除磷脫氮效果。

    床體規(guī)格 :長寬比影響B(tài)OD ,TSS和氨的去除 ,較大的長寬比較好 ,一般為 4∶1。

    在SFS系統(tǒng)中,污水在濕地床的表面下流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層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處理效果和處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動,保溫性好,處理效果受氣候影響較小,且衛(wèi)生條件較好,是目前國際上較多研究和應用的一種濕地處理系統(tǒng),但此系統(tǒng)的投資比FWS系統(tǒng)略高。該系統(tǒng)去處氮、磷和SS效果較好。

    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tǒng)

    填充煤渣等吸附性強的填料,去除無機磷與總磷的效果較好。

    綜合生物塘

    綜合水生生物處理,對水體進行深度處理外,具有生態(tài)和景觀效果。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景觀設計濕地的結論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中文網站·景觀中國)

    景觀設計跨專業(yè)考研(景觀設計跨專業(yè)考研方向)

    獲獎景觀設計(獲獎景觀設計作品)

    文藝室內設計名字(文藝室內設計名字怎么取)_1

    成都知名活動策劃公司(成都知名活動策劃公司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