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傳統(tǒng)文化(浙江的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浙江的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高分哦!浙江某地的民風民俗
潑水節(jié)是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也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是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節(jié)日一般持續(xù)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nóng)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wǎng)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jié)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jié)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jié)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jié)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jié)源于印度,曾經(jīng)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jīng)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qū),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qū)影響的增大,潑水節(jié)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jié)為傣歷新年的慶?;顒?,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jié)日氣氛。
潑水節(jié)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jié)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jié)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潑水節(jié)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jié)日里食用。
潑水節(jié)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jié)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钅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yè),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fā)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鞍笔窍笳鲪矍榈男盼?,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jié)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jié)為“厚南”。所以潑水節(jié)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jié)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jié)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jié)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jīng),然后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于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jié)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fā)“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jié)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shù)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云,鑼鼓聲、喝彩聲響徹云霄。比賽結束后,優(yōu)勝者來到主席臺前領獎并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煙火,用一根數(shù)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jié)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并獲得獎勵。
潑水節(jié)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jié),有稱“宋干節(jié)”。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jié)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jié)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jié)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谷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后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潑水節(jié)來臨,4月13日開始,一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jié)。
潑水的傳統(tǒng)習俗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fā)新的一年?,F(xiàn)在的潑水節(jié)則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時到泰國,若被潑的全身濕淋淋的,千萬可別生氣喔!其實潑水節(jié)的傳統(tǒng),并非只有泰國才有的。像是鄰近的國家如:緬甸與柬埔寨等,也都同時慶祝這個節(jié)日。
在這一天男女老幼都會穿著新衣,并帶著食物供品前往寺廟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還是家庭主婦,在新年前夕忙著打掃住家內外的環(huán)境,家中的舊衣物或舊東西則放火焚毀,因為根據(jù)傳統(tǒng),若不將舊東西或無用的物品丟掉的話則會帶來壞運氣。到了4月13日下午,人們會清洗佛像,同時年輕的一輩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長輩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對父母長輩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在芭達雅每年都會在此時舉辦一些慶?;顒?,像是食品展、花車游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而在清邁則會舉辦選美和游行等活動,在泰國慎終追遠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時人們也會攜帶祖先的骨灰壇前往寺廟里舉行祭拜儀式祈福。
[編輯本段]德昂人的潑水節(jié)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jié),時間在清明節(jié)后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jié)目與傣族潑水節(jié)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jié)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 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這個習俗來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jié)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后就演變?yōu)橐环N習俗。
德昂族潑水節(jié)與傣族的潑水節(jié)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jié)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jié)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后,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jié)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并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鐘情于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jié)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只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致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伙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只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后,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編輯本段]傣族潑水節(jié)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nóng)業(yè)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jié)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nóng)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潑水節(jié)又名"浴佛節(jié)",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qū)的傣族又稱此節(jié)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于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jīng)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jié)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jié)。
潑水節(jié)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jīng)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qū)。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qū)影響的加深,潑水節(jié)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shù)百年。在潑水節(jié)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jié)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二、傳說
關于潑水節(jié)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奸污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姑娘們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仆,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fā)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fā),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里,哪里便發(fā)生災難,拋到河里,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jié)日--潑水節(jié)。
三、主要活動
傣族潑水節(jié)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nóng)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wèi)生,準備年飯和節(jié)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jù)稱此麥帕雅晚瑪?shù)挠㈧`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jié)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jié)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jié)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jié)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jīng)、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jīng)貿(mào)交流等。
1、潑水節(jié)"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jié)"愛情":丟包
潑水節(jié)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jié)。潑水節(jié)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后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fā)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伙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jié)"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jié)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jié)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shù)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fā)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jié)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jié)"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jié)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guī)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jié)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jié)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wěn)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yōu)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tài)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chuàng)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狂放不拘,連續(xù)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jié)"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jié)的又一項保留節(jié)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chǎn)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fā)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于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qū)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四、傳承價值
潑水節(jié)是全面展現(xiàn)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jié)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jié)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編輯本段]緬甸潑水節(jié)
潑水節(jié)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類似我國的春節(jié)。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通常歷時3、4天。
按照緬甸風俗,節(jié)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征著幸福。
緬甸潑水節(jié)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舊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鄉(xiāng)”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jié)。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們便沐浴更衣,穿著鮮艷的服裝,到佛寺浴佛聽經(jīng),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潑灑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傳,身上被潑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時,賽龍舟、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非常熱鬧。入夜,人們仍縱情歌舞,笑聲不絕。
二、浙江臨海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拜年現(xiàn)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jīng)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于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xiàn)代賀年卡一樣。貼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采納哦O(∩_∩)O謝謝
三、關于紹興的傳統(tǒng)文化
紹興傳統(tǒng)文化
越劇
【越劇】紹興地方劇種。發(fā)源于嵊縣(今嵊州市)農(nóng)村,因嵊縣歸屬紹興府,故早期稱紹興戲。起源于"落地唱書"的農(nóng)村民間小調,稱為"小歌班",只用尺板、篤鼓伴奏,繼而逐步增添絲弦和打擊樂器,由鼓板指揮,演出時"的篤"之聲不絕,俗稱"的篤班"。20世紀20年代,以紹興文戲進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稱越劇。在唱腔、表演、音樂和劇目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成為全國性一大劇種。它善于表現(xiàn)細膩的思想感情,劇目以愛情和家庭題材為多。不少著名越劇演員,按各自嗓音特點,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為青年演員繼承發(fā)揚。胡琴板式多樣,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調、呤嗄調、哭調等,唱腔清麗柔和,委婉動聽,富于抒情。�
紹劇
【紹劇】又稱紹興大班、紹興亂彈。興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間,早期多演出于水鄉(xiāng)山村的廟宇舞臺,20世紀30年代進滬,50年代定名為紹劇。樂器以板胡、笛、斗子為主,音樂與唱腔激昂高亢、粗獷豪放,善于表現(xiàn)慷慨悲壯的感情。主要唱腔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種板式。"三五七"同徽劇的吹腔、高撥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劇目大多取材于歷史題材或演義小說,約有300多個,1949年后經(jīng)整理和新編的劇目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謙》、《龍虎斗》、《壽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紹興農(nóng)村斗爭的現(xiàn)代劇《血淚蕩》等?!秾O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銀幕,獲中國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拷貝發(fā)行到7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
紹興蓮花落
【紹興蓮花落】紹興說唱藝術。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說,旁有一二人幫和,活躍于小鎮(zhèn)茶店或農(nóng)村廟會。初演唱恭喜發(fā)財、吉祥如意之套辭,后漸形成有故事情節(jié)的節(jié)詩。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唱詞以紹興方言土語為主,故事鋪敘中隨口增減,即興性、隨意性大。傳統(tǒng)書目有《鬧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淚蕩》、《回娘家》等?!痘啬锛摇泛汀动偣媚铩吩趪鴥全@獎。藝人多由愛好者從他業(yè)轉入。著名藝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現(xiàn)了胡兆海、倪齊全等藝術家。�
社戲
【社戲】舊時紹興城鄉(xiāng)春秋兩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廟臺或"草臺"(廟外空地搭建的臺)或"河臺"(臺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戲的大多是紹劇戲班。一說社為劃分地域的名稱,社中演戲稱社戲。魯迅有《社戲》一文,描寫了清末紹興鄉(xiāng)間演社戲的情形。�
目蓮戲
【目蓮戲】社戲為酬神,目蓮戲則求鬼。舊時,紹興民間為祈安,以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半)為鬼節(jié),目蓮戲演出多在中元節(jié)前后舉行。戲班稱目蓮班,為半職業(yè)性,演員平時多為道士或漁夫、農(nóng)夫。唱腔屬越中調腔一系,但較粗疏不甚規(guī)范。目蓮戲取材于《目蓮救母》故事。開演前有"起殤"一場,謂請鬼觀劇。演出時,按例于臺上懸無常、牛頭馬面的頭套,音樂陰森悲涼,少有婦孺觀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蓮戲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習,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蓮班應邀赴滬參加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演出外,目蓮戲在民間逐漸消失。�
迎神賽會
【迎神賽會】舊時,廟、祠遍設,繁衍出各類廟會。為祈福消災,一般廟會僅祭祀及演社戲酬神。同時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的,稱迎神賽會。除旱災求雨外,均在菩薩生辰進行。迎神賽會,設會首,以廟產(chǎn)收入及向商號民眾募資充作經(jīng)費,并有各村坊明確分工的會貨(如儀仗的校會、放火銃的銃會),配備一套人員、道具和服飾,屆時召之即來。凡神巡行經(jīng)過的村坊,均在路邊搭供棚,專人恭候并供奉香燭福禮。除陸會外,還有水會,往往出動數(shù)十條大船。此俗延續(xù)至50年代初。�
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始于明而盛于清,有"無紹不成衙"之說。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學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紹興師爺已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yè)性極強的幕僚群體。紹興師爺有"刑名師爺"、"書啟師爺"和"掛號師爺"、"證比師爺"等分工。在督、撫級的大衙門中,還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師爺"。歷來對紹興師爺毀譽不一,貶者認為紹興師爺奸刁乖巧,心胸狹窄,口不饒人,筆如刀劍,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則認為他們精明能干,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有正義感。�
吃講茶
【吃講茶】舊時,紹興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聽說唱的娛樂場所,又是民間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諺"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街坊或鄉(xiāng)間里閭發(fā)生糾紛,當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進衙門,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條,寧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決,謂之"吃講茶"。這樣,茶店又成了評論民事、調解民間糾紛的處所。茶店在靠近門口處,放兩張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稱"馬頭桌"。地方上有聲望、為百姓信服、說話算數(shù)的人才有資格坐"馬頭桌"。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就約定時間去茶店,按茶客人數(shù),不論認識與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雙方依次向茶客陳述糾紛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觀點、態(tài)度,讓茶客分析評議,發(fā)表意見。不管意見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馬頭桌的人,根據(jù)各方的意見,憑自己的主見,作出結論,并相約成俗地由過錯方支付在場茶客的茶資。此俗今已不存。�
烏大網(wǎng)
【烏大網(wǎng)】舊時,紹興境內可放養(yǎng)魚類的"蕩面"達4000余公頃,約700多個漁區(qū),俗稱"漁蕩"。掌管漁蕩的人稱"漁大司"。他們長期從事漁業(yè),富有經(jīng)驗并掌握養(yǎng)殖不同魚種技術。漁蕩養(yǎng)魚大致在初春放入魚苗,到冬至以后,魚一般都長到二三斤,上年漏網(wǎng)的可長到六七斤。為供應"過年"市場,各漁蕩要進行一次大圍捕,俗稱牽"烏大網(wǎng)"。"烏大網(wǎng)"即沉底大網(wǎng)。圍捕時,駕船布網(wǎng),兩端各有10多個漁工牽網(wǎng),并有幾個"穩(wěn)篤公"潛入水底排除障礙物。當漁大司下令"起網(wǎng)"時,兩端漁工用力牽拉,提魚入網(wǎng)。這樣一次能捕魚萬斤左右。穩(wěn)篤公還是寒冬臘月下水捕魚能手。他們裹著破棉襖,劃只半扇烏篷小船,船頭生盆火,鍋中燒著熱水,邊劃船,邊注視河岸邊和橋洞下,發(fā)現(xiàn)目標甩掉棉襖,赤身躍入水中,捉到魚后,拋入艙內,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熱水擦身,穿上衣褲,喝幾口燒酒驅寒。從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越人善舟楫習水性的特點。�
糾會
【糾會】也稱"兜會",是紹興民間自發(fā)的帶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為。民間碰到婚喪大事或一時經(jīng)濟窘迫,便邀集親朋好友、鄰里街坊集資興會。它有三種形式:一叫"搖會",除發(fā)起者外,按月?lián)u一次,搖著的人就"進會",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會腳子錢"。二稱"坐會",由首位邀請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進會人,并按月收齊"會腳子錢"。三叫"單倒會",即單為幫助解決困難者糾集的會,也是窮人幫窮人的互助會。�
堂眾田
【堂眾田】是紹興一種有益于族人的習俗。紹興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產(chǎn),有祭田(祠堂田)、義田、學田等,俗稱"堂眾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義田收益用于救濟族中鰥寡孤獨貧困者,學田收益用于族人讀書求學。有的大族把部分學田劃給讀書人家種,免繳租谷,待入仕后歸還;有的規(guī)定族中子弟從"進學"起,一切費用由學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買若干畝學田給族里;有的實行"獎學金"制度,童生院試會試給考費二十千文,還有規(guī)定給考中者的獎勵,中舉人給旗匾費錢四十千文。中進士給六十千文等等。�
修橋鋪路造涼亭
【修橋鋪路造涼亭】歷來是紹興民間的公益活動,一旦發(fā)起便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湖長達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盤江、豬頭江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間出資建造的。此舉為行船遇到大風大浪時提供躲避之處。鄉(xiāng)間道路上,建有不少為行人歇腳的涼亭,乃至數(shù)以千計的石橋,也往往是民間集資或募捐興建的。村與村之間的道路,經(jīng)常有人維修。這些都是傳統(tǒng)公德的體現(xiàn)。�
育嬰堂
【育嬰堂】由慈善會社設立的育嬰機構,專門收養(yǎng)被棄或家族無力撫養(yǎng)的嬰兒。自清末起,專門組建了董事會,所需經(jīng)費除慈善社團、各業(yè)公會、善心人士捐助外,靠歷來捐助給育嬰堂的田畝收租所得,最盛時有"堂田"1000多畝,撫養(yǎng)著300多個嬰兒。從育嬰堂成長的孩子累計上萬。同時,無兒無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嬰堂領養(yǎng)嬰兒。�
凌霄社
【凌霄社】一種自發(fā)組織的施醫(yī)、施藥的民間慈善機構。1928年紹興熱心慈善事業(yè)的士紳和箔業(yè)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紹興城內府山北麓的道觀改建為凌霄社,得到紹興名中醫(yī)的贊助,并由錢業(yè)、箔業(yè)的樂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資采購藥材,辦起了施醫(yī)局。當時中醫(yī)藥會規(guī)定,紹興名醫(yī)都要在凌霄社輪值義務門診,車馬費自理。如不輪值,會遭到醫(yī)務界的鄙視和唾棄。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醫(yī),每旬總有半天在凌霄社輪值義診。并設中藥房,藥材齊全,貧民百姓生病,常??傻玫搅柘錾缡┽t(yī)、施藥的幫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進行慈善活動,改建、擴建為紹興飯店的一部分。�
書法節(jié)
【書法節(jié)】紹興向稱文化之邦,東晉王羲之邀名士雅集蘭亭,飲酒賦詩,揮毫作書,賦"修禊"之迷信習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紛紛仿效,相沿成習。蘭亭遂以書法圣地名揚海內外。1984年1月22日,紹興市人大一屆八次常委會作出決定,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為紹興市書法節(jié)。嗣后,每年此日,紹興蘭亭書會會員及海內外書家名流,必集于蘭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懷古續(xù)勝,紀念書圣,切磋書藝,舉辦書展。�
王星記紙扇
【王星記紙扇】紹興制扇歷史久遠,至明代,紹興制扇工藝已甚精致,以密節(jié)細竹為柄,糊以白紙,堪作書畫。清光緒元年(1875),紹興柯橋的王星齋及妻陳英設立工場,在傳統(tǒng)制扇工藝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使紙扇一躍成為朝廷貢品,并在杭州、上海、香港設門市部。王星記的扇,以"毛全本"及"全棕"最佳。"毛全本"用竹筋細勻的毛竹做扇骨。"全棕"則采用產(chǎn)自云、貴的實心棕竹,加工成扇骨。黑紙扇面,要經(jīng)過70多道工序,用純桑皮紙做材料,兩面涂刷幾層高山柿漆,使紙扇雨淋不透,日曬不翹,既能生風,又可蔽日、遮雨,有"一把紙扇半把傘"之稱。扇面繪上人物山水,再加金銀鑲貼,更是錦上添花,產(chǎn)品遠銷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qū)。�
金不換毛筆
【金不換毛筆】早年紹興卜鶴汀筆莊生產(chǎn)的小楷毛筆中的精品。筆莊開設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老板姓名為店名。前店后坊,制筆工兼任店員,卜鶴汀本人也是善制筆者。從原暢銷的"本京水"毛筆,經(jīng)改良提高后,改名為"金不換"。柔剛適度,開筆后墨酣飽,書寫流暢,外形美觀。魯迅幾乎一生都用此筆。為滿足消費者對"金不換"的需求,魯迅紀念館特監(jiān)制"金不換",在館內購物部銷售。�
紹興花邊
【紹興花邊】用細紗編織而成。原名"萬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傳入紹興,逐漸成為農(nóng)村婦女的一種家庭副業(yè),是融國外工藝與中國民族文化于一體的手工藝品。1949年,成立花邊社(后易名花邊廠),主產(chǎn)品有萬縷絲花邊、辮子萬縷絲、鑲邊大套、錠織花邊、機織網(wǎng)扣花邊等。"萬縷絲"和"鑲邊大套"先后在國內獲獎。出口歐美、日本、港澳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也有少量內銷。�
紹興烏氈帽
【紹興烏氈帽】紹興民間常用帽。以羊毛制成,前后經(jīng)30多道工序,內外烏黑,故名。圓頂,卷邊,前側可折成畚斗形,冬可保暖,夏能遮陽,除酷暑炎日外,四季可用,田頭勞作,雨水不透,堅固耐用,經(jīng)濟實惠,為農(nóng)民和工匠樂于購用。1966年后,紹興民間戴烏氈帽之俗漸少,氈帽廠店停業(yè)。為滿足旅游者和老農(nóng)之需,目前仍有少量生產(chǎn)作坊。�
紹興絲綢
【紹興絲綢】紹興是中國較早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地方之一。約6000多年前,寧紹平原已有原始的養(yǎng)蠶紡織。春秋末越國推行"勸農(nóng)桑"政策,絲織業(yè)首次繁榮。兩晉、南朝時,絲織技術進一步提高,產(chǎn)品列為貢品。至隋唐,一度成為南方絲織中心。隨著北方優(yōu)良蠶種和絲織技術的傳入,質量提高,品種增加,列入貢品的有綾、羅、綢、紗等10多種,羅最著名。宋代,紹興絲綢品種之多居全國之冠,產(chǎn)量為同類州府之首。明清時期,浙西北絲綢業(yè)崛起,才有所衰落。20世紀20年代,采用鐵機拉機,又有所回升。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紹興絲織業(yè)獲空前發(fā)展。合成纖維、絲綢服裝、絲針織品等相繼出現(xiàn),形成門類齊全、規(guī)模宏大的絲織工業(yè)體系。�
紹興錫箔
【紹興錫箔】俗稱?箔。據(jù)傳始于明初洪武年間,先由"罪人"制造。故舊時箔鋪門前均系木柵,上釘竹片,并串有鐵鏈,形同牢門。后逐漸成為紹興民間的一大產(chǎn)業(yè)。箔業(yè)發(fā)展甚快,至民國時期,紹興城內幾乎半數(shù)人從事此業(yè),故有"錫半城"之稱。1949年后,城內箔莊、箔坊相繼停業(yè)。1979年,為適應外貿(mào)需要,復建紹興箔莊。產(chǎn)品除少量內銷外,多由香港轉銷日本、新加坡和美國等。�
越瓷
【越瓷】紹興是中國青瓷的發(fā)源地,成熟于東漢,興盛于唐。唐宋時期,越瓷品類豐富,制作精湛,有"類玉"、"類冰"之譽。唐朝將大批越瓷從明州(今寧波)港運銷亞、非、歐2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開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漸趨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異彩。1954年投產(chǎn)的紹興瓷廠,繼承傳統(tǒng)瓷藝,研究試制成功了500多個花式品種,年產(chǎn)量5000萬件左右,暢銷國內,遠銷3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1980年試制成功的變色釉瓷器,能變幻14種顏色,1981年獲全國輕工業(yè)重大科技成果獎。�
紹興老酒
【紹興老酒】中國名酒中最古老的黃酒品種,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以其貯存愈久而愈佳,故名"老酒"。舊時有人在男孩出生時將酒藏于地下,待男孩中狀元時取出飲用,稱"狀元紅"。也有在女孩出生時將酒藏于地下,待女孩成人出嫁時取出飲用,稱"女兒紅"。取料精良,工藝精湛,水質獨特,明、清時已遠銷海外,馳譽東南亞。20世紀內多次在國際、國內獲獎。1988年起,紹興加飯、花雕被定為國宴用酒。代表品種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4種。目前,紹興釀酒企業(yè)已組成集團公司,除內銷外,已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約占全國黃酒出口量的70%。1990~1996年間,紹興曾舉辦4屆"黃酒節(jié)"。�
干菜毗豬肉
【干菜毗豬肉】紹興人家庭常備的菜肴,外地人叫"霉干菜燒肉"。"毗"和"燒"做法不同,口味也大不相同。紹興家庭的制作方法是一毗干菜一毗肉略加糖的蒸煮法,肉色紅潤,油而不膩,菜含肉油,肉沾菜香。如把干菜和肉一齊下鍋燒,就不及毗蒸的有味。周恩來總理生前喜食此菜,并曾以此菜招待外賓。�
茴香豆
【茴香豆】紹興民間閑食,也是城鄉(xiāng)小酒店常備的下酒菜。因價廉物美,受酒客歡迎。民謠云:"好吃茴香豆,嚼嚼韌糾糾,要用謙豫、同興好醬油。"(謙豫、同興,為紹興老牌醬園)自魯迅把它寫進小說《孔乙己》,它便成為紹興的一種風味特產(chǎn)。�
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因外形一葉如丸,舊時集散地在紹興平水鎮(zhèn)而得名。其前身是紹興日鑄茶,宋人吳處厚《青箱記》云:"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明末清初,日鑄茶從條形演化成珠形,由于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香味濃厚,經(jīng)久耐泡,被國外譽為"綠色珍珠",供不應求,茶區(qū)逐漸擴大到鄰近各縣。1949年后,珠茶除采摘外,制作已實現(xiàn)機械化。主產(chǎn)珠茶的平水茶區(qū),是浙江四大茶區(qū)之一,產(chǎn)量約占全省一半。天壇牌3050特級珠茶在1984年西班牙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世界優(yōu)質食品評選會上榮獲金質獎。如今,珠茶茶園擴大,產(chǎn)量猛增,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蘭花
【蘭花】也稱"春蘭"、"山蘭"、"草蘭"、"朵朵香",為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的盆栽觀賞植物之一。常見種類有建蘭、墨蘭、蕙蘭等。紹興是我國植蘭最早的地方之一。據(jù)說蘭渚山就是句踐種蘭之地。如今紹興蘭花,主產(chǎn)于漓渚、棠棣一帶,品種繁多。傳統(tǒng)名種"宋梅"、"樓梅"、"環(huán)球荷鼎"、"蝶"均出自紹興。紹興奇種"綠云",屬國家保護珍稀資源。1984年,紹興市人大常委會作出決議,定蘭花為紹興市花,并成立了紹興市蘭花協(xié)會。每年春季,在府山舉行蘭花展覽。1988年,廣州首屆中國蘭花博覽會上,紹興新育名蘭"菊瓣蝴蝶"、"金邊玉衣"、"春蘭銀邊"獲金質獎。紹興蘭花在國內享有盛譽,還遠銷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
烏篷船
【烏篷船】紹興水鄉(xiāng)特有的一種交通工具,因其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船有大有小,大的有"三明瓦"至"六明瓦"不等。明瓦指"定篷"之間的一扇活動篷,上嵌有徑約一寸半的透明蠣殼片,可采光,又可遮陽避雨。這類船,船身高大,艙內可置桌椅,供飲宴游樂。小的稱腳劃船,俗稱"躅槳船"或"小劃船",船長不過4米,艙內能容納3~4人。因船輕巧,小河淺溪也劃行無阻。農(nóng)民出畈或上城,莫不以此代步。行駛時,船家坐船艄,腳蹬槳,手劃楫,手腳并用,操縱自如,每小時可行十數(shù)里。為求快速,也有前艙增人用板槳劃水。�
臺門
【臺門】紹興民居特色。除貧民住宅外,多建成臺門式。即前有臺門斗,而后依次是天井、堂屋、側廂、座樓、園地,組成一個獨立的宅院。它的面寬和進深則依住戶身分、經(jīng)濟和人口狀況而定,寬有3開間至7開間不等,深有2進至7進之別。門斗大抵屋檐出沿,石箍門框、石級臺階、兩扇(或四扇)烏黑實榀門。臺門稱呼,有以姓氏為名的,有以官職為號的,也有以建筑構造命名的。有"紹興城里十萬人,臺門足有三千零"之說。
四、浙江畬族的特色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shù)與漢族雜居。人口63.03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國只有一個畬族自治縣,她位于浙南山區(qū),景寧畬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畬鄉(xiāng)。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居住較集中的地區(qū)共建有57個民族鄉(xiāng)。
畬族主要以農(nóng)業(yè)為主,農(nóng)產(chǎn)品主要有稻谷、紅薯、小麥、油菜、煙葉為主。畬族居住的山區(qū)盛產(chǎn)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語言、文字: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畬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
傳統(tǒng)文化:畬族的傳統(tǒng)文化極為豐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詩,主要敘述本民族起源和遷徙經(jīng)過。畬族群眾特別喜歡唱山歌,“畬歌”是畬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節(jié)日或平時的生活、勞動中,人們都以歌代言,對答如流?!靶≌f歌”,是畬族敘事民歌的一種形式,多由漢族章回小說或評話唱本改編而成,也有的根據(jù)本民族民間故事編成,例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藍佃玉》等?!盎槎Y舞”別開生面,男女雙方采用“盤歌”(山歌對唱)方式表白愛情、訂下婚約。
習俗: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边€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笨腿酥灰舆^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閩東北沿海一帶山區(qū)的畬族婦女,有頭佩“三把刀”的習俗?!叭训丁睂嶋H上是三支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的金屬管。相傳這種風俗始于明末,當時外敵入侵中國東南沿海,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畬族婦女把三把短劍插在發(fā)髻之中,危急時可用以抵抗外敵,保護自己。三把刀的習俗顯示了畬族婦女豪放、純潔的品格。
婚俗: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畬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在畬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后,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隊伍,由媒人帶領于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并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晚的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爾后,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難舍難分,叫做“哭嫁妝”。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郎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后白頭到老。到新郎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象征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規(guī)矩在畬鄉(xiāng)仍在沿襲。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節(jié)慶:畬家很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jié)的餜。在節(jié)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jié)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tǒng)習慣。但不論過什么節(jié)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畬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jié)”。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畬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畬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饑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jié)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jié)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畬族云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畬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畬族也過春節(jié)。過春節(jié)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過后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xiāng)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服飾:畬族服飾反映在婦女的穿著打扮上。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qū),婦女們不分季節(jié)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發(fā)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飲茶是畬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chǎn)的烘青茶為主。
節(jié)日、禮祭食俗 畬家很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節(jié)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jié)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tǒng)習慣。如:三月三吃烏飯,清明節(jié)吃清明餜,端午節(jié)包粽子等,但不論過什么節(jié)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畬家有句俗語:“大人生日一臼餜,小孩生日一雙蛋?!?/p>
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jié)的餜。
畬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边€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笨腿酥灰舆^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干菜等零食。
畬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制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qū)還有一種綠曲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食品 畬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鹵姜;咸菜,畬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卜等腌制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jié)令食品,是烏飯樹(畬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烏黑發(fā)亮的烏飯。據(jù)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以上就是關于浙江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南通地產(chǎn)景觀設計資質(南通地產(chǎn)景觀設計資質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