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作品設計理念(陶藝作品設計理念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陶藝作品設計理念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陶藝的相關知識
陶藝,廣泛講是中國傳統(tǒng)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那么,你知道陶藝的相關知識嗎?以下是有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的發(fā)展
國外陶藝發(fā)展非???,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陶藝課,而且許多家庭建成了陶藝作坊,還出現了一些個人經營的陶藝工作室,許多休閑場所也擺放陳設著陶藝家的作品,這樣既能很好地發(fā)展陶藝事業(yè),又增近了與陶藝家的學習和交流方式。
中國陶藝正處于發(fā)展中,從幾年前各地陶吧的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陶藝正在走進家庭。在近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有關的教育部門從素質教育出發(fā),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這樣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非常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陶藝的發(fā)展趨勢
隨著陶藝熱的逐步升溫,陶藝制品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親手做陶藝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之余放松精神釋放自我的又一休閑方式,這樣即能很好地發(fā)展陶藝事業(yè),又增近了與陶藝家的學習和交流。
柴燒陶藝簡介和特點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
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不同;不重復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它散發(fā)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柴燒來就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質,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這也是柴燒迷人的部分。出窯前任何人都沒把握,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獲。
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后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創(chuàng)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這也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
柴燒的簡介
柴燒是利用一般木柴作為燃料的燒陶方式。燒窯過程中,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同時,木柴燃燒后的灰燼隨熱氣流竄入窯內,附著在陶坯上。當溫度高達1200攝氏度以上時,木灰熔融,與陶壤中的氧化鐵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自然的落灰釉,呈現出斑斕的色彩。
柴燒陶器作品擁有渾厚內斂的質感,其“火痕”與“灰釉”所構成的人工無法達到的自然美妙紋路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鸷酆吐浠視驘G的薪柴材質不同、坯表的落灰多寡、燒窯時間的長短、坯體在窯內的位置及所受的溫度差異而呈現各異,這也決定了每件柴燒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現代柴燒對陶瓷雕塑的把握是在一個更寬廣的基礎之上的,它反對工業(yè)化生產的“冷冰冰”,也跳出了“中正方圓,力求完滿”的傳統(tǒng)制瓷標準,反映藝術在更高層次的回歸,倡導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原始之美。
燒制柴燒作品時,薪柴的消耗量極大,一立方米約需三到五噸薪柴。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材,需極大的體力和耐力。而木灰對于窯體本身會產生侵蝕效果,因此窯具壽命受到影響。這些都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
這些柴燒作品不單單美麗,原料取自天然,完全沒有毒素。更神奇的是,這些柴燒杯壺能夠改變水的味道,杯拿來泡茶,甘醇無澀;用來喝酒,高濃度的酒立刻變成陳年老釀,潤而不嗆,酒精濃度降低。
柴燒收藏
行業(yè)里流行一句話叫“非大師,不柴燒”,從側面反映出陶瓷藝人對于柴燒技藝的敬畏。目前中國大陸乃至臺灣地區(qū)能燒出柴燒精品的人屈指可數。種種客觀因素決定了柴燒陶藝與生俱來的難度。
一、柴燒對于薪柴的消耗量巨大,一次燒窯平均2-3天得消耗50多噸木柴,間接推高了柴燒作品的成本。柴燒壺市場均價都在千元以上。
二、柴窯的結構直接影響作品的好壞,不同的窯燒出的作品效果不同,窯需要根據每次作者想要表達的效果來建造。
三、柴燒作品成敗取決于陶藝家對火的把控,可以說,沒有兩年以上經驗的作家是燒不出優(yōu)秀作品的。
四、柴燒無法量產,為能燒出精品,每次只能用小窯燒造,且成品率很低,市場極其稀缺。
五、由于火痕及落灰的不確定性造成了柴燒效果的偶然性,每件柴燒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六、近年來,柴燒作品越來越受到追捧,特別在臺灣地區(qū),柴燒已成為陶瓷中的奢侈品。
七、柴燒茶具可以凈化茶湯,同時柴燒茶具經過長時間茶湯滋養(yǎng),色澤更加溫潤。
柴燒的獨特效果
窯變效果是柴燒的重點。就像侘寂美學一樣,窯變亦是一個難以全然解釋清楚的詞匯。它是一種由火形成的美。只要你觀察就會發(fā)現,柴窯燒成作品的顏色、形狀和肌理千差萬別、耐人回味。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自然美感。
窯變的效果微妙復雜。任何一咱顏色或都肌理都是由燒成過程中的眾多因素所決定的:黏土類型、作品形狀、滿窯方式、木柴類型、溫度、火焰的走向、灰燼的落點、余燼的堆砌、燒成時間、還原強度、降溫的方式和速度。
據日本柴燒專家們統(tǒng)計,柴燒的窯變效果非常豐富,日本的陶藝界將它歸納為:
火刺效果:坯體上未被灰燼沾染的地方會留下火焰的顏色和痕跡,這種顏色或者痕跡叫做火刺?;鸫痰念伾泻芏喾N:紅、橙、黃以及只有在胎體輕薄,富有光澤義器皿上偶然出現的緋紅色。出現火刺的地方通常都距離火焰的源頭比較遠。
緋紅色:難得一見的緋紅包通常出現在高溫燒成的環(huán)境下。由于緋紅色色澤艷麗,所以通常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火刺效果。
飛白肌理:其成因為作品在窯爐中緊挨在一起或者緊靠窯具,該部位絲毫未受到火焰和灰燼的沾染,故而形成空白斑塊,屬于一種特殊的火刺效果。
紅豆糕團:當壞體之間或者坯體與窯具之間的距離較近時,灰燼無法飄落在兩者之間的縫隙里,該處就會產生圓形紅色或棕色的亮斑。
火窗肌理:與上述“紅豆糕團”肌理相近?;鸫俺示嫘?,通常出現在豎直類的器型上。
天然灰釉:天然灰釉泛指一切在燒成過程中由灰燼形成的釉面效果。
芝麻點肌理:一種點狀的肌理,通常出現在坯體的水平面上,是由隨著火焙上升在灰燼落在坯體上之后形成換。氧化氣氛會生成黃色的芝麻點肌理,還原氣氛會生成藍色或者綠色的芝麻點肌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呈亞光效果的芝麻點肌理。
樹皮肌理:一種亞光的、樹皮狀肌理,這種紋樣通常出現在灰燼剛開始熔融和燒成溫度較低的時候。
針眼肌理:這種釉面效果出現在燒成溫度約為1150c,由還原氣氛向氧化氣氛轉化的過程中。其成因為黏土中所包含的碳元素在長時間還原過程中的釋放。碳化氣體會在氧化的過程中與周圍的落灰產生化學反應,并在釉面上形成獨特的顏色和肌理。
網紋肌理:一種由灰燼構成的大小,形狀不等的網狀肌理。其成形于灰燼堆積較厚,燒成溫度較高之時。此肌理多受黏土成分的影響,雜質含量較高的黏土更易產生網紋肌理。
流釉:釉料順著器型流淌,尾部有垂淚狀釉珠,為釉層過厚所致。溫度越高,流淌的線形越窄,末端的釉珠也越小。
垂釉:這是一種特殊的流釉效果。垂懸的釉珠通常呈光亮的綠色。垂釉形成于時間較長,氣氛多變的燒成過程中,也形成于高溫還原,降溫速度較快之際。
積釉:積釉通?,F理在較為淺平的器型上。生成積釉效果的最佳窯位為首排窯具的中下部,次排窯具以及窯室后部。常在作品表面上生成通透的綠色積釉。
侵蝕肌理:長時間處于高溫、落灰的環(huán)境之中,陶瓷作品的過緣極易受到侵蝕。質地松散,雜質含量較多的黏土更容易被侵蝕。受侵蝕力影響的器皿邊緣像刀刃一樣鋒利。
狹霧肌理:這種效果是在坯體接觸余燼,局部還原所致,通?,F在燒成的最后階段。狹霧肌理色澤多變,包括黑色、灰色、藍色、橙色等。
除了這些肌理外,還有開裂、蜻蜓眼肌理、蟹眼肌理等等。
要做成什么樣的效果,關鍵在于陶藝師的設計思維。窯爐的設計,黏土的調制,窯位的擺放,這些對一件作品的效果都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二、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內容摘要】 陶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以及手工藝認識的不斷提高,陶藝課程在我國各大高職高專院校也都有相應的設置,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非陶藝專業(yè)的陶藝課程進行研究,通過筆者多年的教學以及實踐研究,以河北建材職業(yè)技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為切入點,總結當前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研究,進行陶藝教學改革與探索。
【關鍵詞】 裝飾藝術設計;陶藝課程;項目化教學
中國陶藝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現代陶藝教育經歷了30余年的發(fā)展與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結合高職高專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fā)展之路,培養(yǎng)高技能專門人才,高職院校非專業(yè)陶藝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陶藝課程是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程,在裝飾藝術設計的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F代陶藝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道器并存”以實用形式存在的精神產物,同時也更多融入到環(huán)境藝術之中,成為環(huán)境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成為了專業(yè)必修課。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相對保守,教學理念相對陳舊。筆者經過多年的陶藝教學,不斷實踐與研究,進行陶藝課程的改革,以裝飾藝術設計為載體,以陶藝創(chuàng)作為手段,在提高學生藝術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鍛煉了學生對整體裝飾空間的氛圍營造以及風格把控能力。
一、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的設置背景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審美也在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對空間環(huán)境的要求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僅要滿足其功能性,同時還要具備精神意味的滿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間,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間之外的其他空間環(huán)境,如購物空間環(huán)境、休閑空間環(huán)境、娛樂休閑環(huán)境等,人們對這些空間環(huán)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就擔負著去創(chuàng)造美好空間環(huán)境的重任。
(一)教學對象。
陶藝課程是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教學對象主要是針對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這些學生均具備一定的美術功底,對于繪畫,電腦設計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原因,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立體造型能力以及空間想象力較弱,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二)教學師資與設備。
相對于專業(yè)藝術院校陶藝專業(yè),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陶藝教師隊伍相對薄弱,很多陶藝教師甚至都是由雕塑專業(yè)的教師擔任,或者是其他藝術專業(yè)的教師來兼職,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由于陶藝教學設備具有相對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一般非專業(yè)藝術院校在教學設備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應教學成果的一些簡單設備,例如一些拉坯機,手動轉盤,電窯等。像球磨機、練泥機、泥片機、吹釉機等都還達不到專業(yè)院校的水平。基于這種情況,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開設陶藝課程無論從教學受眾群體還是教學主體上,與專業(yè)藝術院校陶藝專業(yè)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高職院校裝飾藝術專業(yè)陶藝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同于專業(yè)藝術院校陶藝專業(yè)的以培養(yǎng)陶藝設計人才為目的,而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藝術素養(yǎng)與審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感,并且能夠設計與制作出符合環(huán)境空間風格的陶藝作品,以陶瓷為材料最終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環(huán)境空間裝飾效果為最根本目的。
二、當前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育“單向化”顯著,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缺失。
高職院校的教育,不僅是要教授學生學習一定的技能,同時也應該注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多數學生仍然保留著初高中時期的教師單一的傳授式的學習方法,學習被動,對學習缺乏主動性以及缺乏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設計本身就是人類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學習的主動性、研究性、創(chuàng)造性是決定設計成敗的關鍵。這種“單向化”教育直接導致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缺失。大多數學生在陶藝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對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陶藝作品賞析,不但不能用來借鑒與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反倒是成了學生們直接拿來進行抄襲的樣本。這種抄襲性、模仿性設計是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教學體系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教學模式。
相對于專業(yè)藝術院校陶藝專業(yè),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的設置時間較短,一般都只有60學時到80學時左右。陶瓷制作是一個復雜的工藝,一是要讓學生了解陶瓷的歷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藝,二是在對陶藝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陶藝作品的設計,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礎上進行陶藝作品的成型、燒制。陶藝作品的制作要經歷這樣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然而作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下的陶藝課程,不可能給我們足夠長的時間去完成一件陶藝作品。當前我們的陶藝課程,大多時候都是顧頭顧不了尾,時間短,任務重,制作工藝又相對復雜,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燒窯等,在安排的教學時間內都無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師和學生的業(yè)余時間去進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無形中對下面的課程造成了影響。依據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以及陶藝課程教學目標,制訂出一套適合本專業(yè)的完善的教學體系,以及相應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三、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傳授技能與改變思維模式并重。
教學改革的重點不僅在于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同時教學改革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與思維模式的改變,從設計模仿,改良,轉向創(chuàng)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創(chuàng)性設計理念的開發(fā)。作為高職院校,我們培養(yǎng)的不僅僅是如同社會上電腦速成班里的學生,只是單單掌握熟練的電腦操作技能,同時我們的任務在于傳授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操,讓他們具備一定的審美和藝術修養(yǎng),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更具有競爭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yè)難等問題。
(二)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突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特色。
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下的陶藝課程設置,要突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特色,要有別于陶藝專業(yè)的陶藝課程,以及其他專業(yè)范疇內的陶藝課程。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主要強調環(huán)境空間的設計,在這樣的前提下,陶藝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緊密圍繞環(huán)境空間而展開,以空間環(huán)境為主體,進行相應的陶藝作品。項目化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課程中更加明確陶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標,同時也更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一個東南亞風格的休閑會所設計中,需要設計一件陶瓷香薰器皿。這時,我們所設計的陶藝作品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它一定是要與東南亞風格會所相融合的,無論是它的造型、裝飾都要與大的環(huán)境空間相統(tǒng)一。這樣很好地避免了學生盲目進行陶藝創(chuàng)作,節(jié)省了大量的前期構思的時間。同時,制作的陶藝作品還能夠很好地運用到整個項目教學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結語
陶藝課程在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中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與重視,是因為陶藝課程的開設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立體造型能力,同時讓裝飾藝術設計變得更加豐富且具有趣味性。裝飾藝術設計專業(yè)陶藝課程的改革,項目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可以通過陶瓷這種特殊的材料,結合自己設計的空間風格去創(chuàng)作相應的陳設元素與擺件,在提高了學生們藝術修養(yǎng)的同時,使他們的設計作品更具有原創(chuàng)性,進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參考文獻】
[1]陳淞賢.現代陶藝與傳統(tǒng)陶藝[J].現代陶藝,1995
[2]余婕.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與“工藝實踐”實驗室的建設[J].學術天地,2015
;三、生活陶藝的介紹
陶藝已經運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對于生活陶藝,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我為大家整理的生活陶藝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生活陶藝概念的來源
現代意義上的“生活陶藝”是在我國70年代以后才開始出現的,它是民藝運動的結果,由傳統(tǒng)陶藝發(fā)展而來,伴隨著現代陶藝的發(fā)展而產生的。目前,我國對于“生活陶藝”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確切的、統(tǒng)一的看法,普遍認為是通過手工制作的日用陶瓷器皿,同時也有人提出不僅包括器皿,還應包括居室內所使用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陶瓷裝飾品或實用器物。因此,我們可以把生活陶藝概括為用于美化人們生活同時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陶瓷藝術品。
實際上,在我國的傳統(tǒng)制瓷業(yè)中,生活陶藝一直是默默存在的,只是這一概念的提出則是在“陶藝”一詞出現之后。所以我們在研究生活陶藝之前,必須要先弄清“陶藝”這一概念的來源。
在現有的陶瓷文獻資料中,學術界普遍認為日本和美國是現代陶藝的發(fā)祥地。“陶藝”一詞最初是否來源于日本還有待考證,但在日本辭書中的出現的確要早于我國,它的解釋是陶瓷工藝、陶瓷藝術的省略語,是對陶瓷器物美術價值的評價。在日本,“陶藝”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1932年日本陶藝協(xié)會的成立。日本陶藝產生的時代背景是對近代工業(yè)陶瓷制品的反叛以及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頌揚,強調陶瓷制品的民俗趣味和古典情趣,從而體現匠心和人性。在日本陶藝協(xié)會成立后不久即1948年,八木一夫創(chuàng)立了“走泥社”,并提出:“陶瓷從產生之日起就背負著一個制約。我們要從中解放出來,陶藝要象繪畫與雕刻一樣去創(chuàng)造,首先要忠實于自己的內心。”他的代表作《薩姆薩氏的散步》一直被視為沖破傳統(tǒng)陶瓷枷鎖束縛的經典之舉,是現代陶藝在日本誕生的標志(如圖1)。自此,日本陶藝出現了兩極分化,一邊是觀念性的前衛(wèi)陶藝,另一邊是以實用為目的的傳統(tǒng)陶藝。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陶藝一直是以觀念性的前衛(wèi)形式和器物性的傳統(tǒng)形式得到廣泛傳播。這里所說的器物性傳統(tǒng)形式陶藝就可以視作生活陶藝。[1]
美國最初的“陶藝”這一概念與日本不甚相同,不僅包括器物類的,還包括雕塑類的,而器物類的又可細分為量產陶器和藝術陶器。所謂量產陶器是指通過手工批量生產的實用性陶瓷器皿。通常這一行業(yè)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作坊主本身精通于陶瓷手工藝,并雇用一些助手從事生產,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這類陶瓷作品的特點是造型和裝飾簡潔、成型方便、利于批量生產,銷售主要是通過工藝品展銷的方式,可以視為傳統(tǒng)手工陶藝的一種延伸。藝術陶器則是指陶藝家以自己的主觀意愿為主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陶瓷藝術品,通常是不重復出現的。此類作品仍以日用器皿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但目的不是為了實用,更多是為了藝術性的純欣賞。因此,大多數創(chuàng)作者所關心的問題并不是作品的實用價值,而是作品最終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
通過對日、美“陶藝”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陶藝一詞其本身就含有生活陶藝的部分,只不過是在后來的概念細化中,出現了一些定語,才逐漸形成了諸如現代陶藝、傳統(tǒng)陶藝、生活陶藝等類別。并且,生活陶藝包含于現代陶藝和傳統(tǒng)陶藝概念之中。以上所談到的一些傳統(tǒng)陶藝或現代陶藝――兼具實用和欣賞的功能,是“美”與“用”、“藝術”和“生活”的交融,我們都可以將其歸入生活陶藝的范疇。
生活陶藝的內涵
生活陶藝在功能上屬于日用陶瓷的范疇,與批量生產的機械陶瓷產品互為補充,兩者兼具“賞”與“用”的特征,但生產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也更加注重個性的追求和審美的取向。從生活陶藝的發(fā)展歷程上來看,它既可以是傳統(tǒng)性的也可以是現代性的。當陶瓷藝術尚未從傳統(tǒng)陶瓷生產中分離出來時,生活陶藝一直被掩埋在實用陶瓷的生產中,伴隨著傳統(tǒng)制瓷文化的傳承而得以保留。自從現代陶瓷藝術從實用性陶瓷中分離出來之后,伴隨著藝術家群體的加入,才賦予了生活陶藝新的生命。
與傳統(tǒng)陶藝相比,現代生活陶藝在很多方面都已經有所變化或發(fā)生轉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設計者和制作者的變化。傳統(tǒng)陶藝的設計和制作者多為手工藝人或普通陶工,他們技術精湛,但思想過于保守。而現代生活陶藝的設計和制作者則多為一些陶藝家和陶�愛好者,他們并不滿足于技術層面的創(chuàng)作,在對待陶瓷材料的態(tài)度上更多的是發(fā)掘其自身的天然之美。第二,作品風格的變化。傳統(tǒng)陶藝在設計和制作上一貫秉承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宗旨,以繼承傳統(tǒng)為主,變化不大。而現代生活陶藝在設計和制作上更加自由,加入了藝術家的個性特征,使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第三,使用對象和使用方式的變化。“傳統(tǒng)手工制瓷是以生產為主,以滿足人們實用需要為目的而存在的;現代生活陶藝則不同,由于大工業(yè)時代的實用功能產品的創(chuàng)造由機械和工業(yè)設計所承擔下來,現代生活陶藝成為機械制瓷的工業(yè)產品的補充。”因此,傳統(tǒng)陶藝主要是作為日用生活器皿,所承擔的是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而現代生活陶藝在具有實用性的同時,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使用者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活陶藝只是文化人的消費,它體現的是一種文化現象”
四、陶藝制作教學教案
陶藝的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學者需要通過縝密的教學安排之后才能進行授課。以下是有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制作教案,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制作教案(一)
[陶藝制作教案]土與火的藝術
教材分析
本課是以探索與實踐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在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陶藝的獨特美感與魅力,在陶藝創(chuàng)作中,學習制作技術,力爭創(chuàng)作出具有藝術性和個性鮮明的陶藝作品,
陶藝制作教案
。
教學目標
1.結合對陶瓷藝術的認識和感受,努力以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感受。
2.重點學習與陶藝創(chuàng)作相關的基礎知識,了解和感受陶藝創(chuàng)作的特點和樂趣。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泥板成型、泥條成型、拉坯成型的幾種基本技法。運用基本技法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
教學難點
了解陶藝與其他藝術門類的關系,認識陶藝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教學準備
陶藝創(chuàng)作的工具;陶泥;示范作品及圖片。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你喜歡陶藝作品嗎?
你知道它是怎樣做成的嗎?
陶藝作品是泥、釉、火的綜合產物。
陶藝的制作工藝按順序可分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賦釉及煅燒四大工序。
三、講授新課
下面教你幾種制作方法!
第一種
拉坯成型(以碗為例)
制作過程
揉泥
1.揉泥靠全身的重量向下壓。左手提起泥團,翻卷,右手推壓,有節(jié)奏地重復提起、翻卷、推壓的動作。
2.注意泥團已形成螺旋線,慢慢重復這些動作。中心形成的小洞在繼續(xù)揉練中就會消失。
3.隨著揉練的進行,慢慢形成圓錐形。
拉坯成形
1.雙手將泥團用力向下摔在轉盤上,盡量摔在轉盤的中心。用水潤濕泥團和雙手。
2.右手用力由上向下壓,左手用力向泥團中心推。重復一遍,然后向上拔柱。
3.當泥柱達到適當的高度,不用移開雙手,用雙手大拇指放在泥柱的頂端定出中心。拇指互相保持水平,規(guī)整泥柱的上部。
4.開始拉碗。抬起左手拇指,其它手形仍然保持原來的姿勢。
5.開孔后,往里邊加點水保證潤滑。
6.估計用適量的泥拉碗形。右手食指和左手的拇指放在里邊成一定角度向中心推,將孔開大些。注意雙手控制好外形。
7.用拇指的指甲標出碗坯的底邊位置,
8.左手不動,右手慢慢向上抬起,拇指,中指和食指同時用力使碗坯變得更薄,更高。
9.用一塊海綿吸去碗里的水。
10.左手握住絲線,右手拇指與食指拉緊絲線的另一端隨著拉坯機的轉動,絲線的左端放在盤子上,右手拉著絲線與盤面保持平行纏繞泥柱。
11.絲線纏到碗底,切入泥中,將碗坯切下來。
第二種
泥條成型(以筆筒為例)
1.用雙手手掌團出大小不等的泥球。
2.將泥球放在塑料布上。用一只手的指尖滾壓泥球,搓成泥條。
3.雙手來回運動,繼續(xù)使泥條變細、變長。注意雙手拇指如何交叉在一起,使雙手穩(wěn)固。
4.雙手保持同樣的姿勢和運動,沿著泥條運動得到理想長度。
5.所有泥條搓成后,取其中一條做成螺旋,做直筒的底。
6.用木制塑刀將螺旋表面由外向中心抹平,使之粘接。
7.用刮刀壓光筒底的表面。用陶針刻畫將粘接第一圈泥條的區(qū)域。
8.用泥漿涂抹刻劃過的區(qū)域??坍嫷谝粭l泥條。
9.將泥條放在筒底上,泥條長度應與圓周長度相當或稍微長一些。
10.沿一定角度用刮刀切去多余的泥條。這比垂直切割泥條要好,可使泥條兩端的接合面更大。
11.用圓形塑刀粘接直筒內壁的泥條。
12.內壁平整后,用同樣的方法抹平外壁。
13.用帶有鋸齒邊的刮刀修外壁,刮刀應直立。
14.繼續(xù)添加泥條。為了避免干燥中開裂,應使泥條間的接縫不要在同一條豎線上。
15.用鋸齒刮刀的斜邊在筒底外緣修出斜面。泥條都粘接完畢后,用鋸齒刮刀再刮一遍,放在一旁干燥。
第三種
泥板成型(以裝飾墻為例)
1.將泥條放在一塊帆布上,用雙手拇指將其壓在一起。
2.沿泥料兩邊各放一根厚為10mm的木條。用碾棍碾平形成泥板。
3.根據需要準備數塊泥板。
4.用木板支撐泥板,保持泥板垂直。
5.在墻面上畫出窗戶的位置,用刻刀將其鏤空。
6.用刻刀切出窗戶的形狀,把窗戶鑲嵌在墻面預留的位置上,并用泥漿粘合。
你學會了嗎?
你想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精彩嗎?
趕緊看看以下招數吧!
要使作品外形效果更豐富,我們可采取多種手法進行裝飾。(欣賞數張圖片)
這兩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圖片)
什么是釉?
釉是陶瓷表面那層晶瑩通透的"玻璃層",是陶瓷的霓衣云裳。釉不僅是陶瓷表面漂亮的裝飾層,也是陶瓷坯體的保護層。
釉的材料也叫"釉料",實際上是金屬氧化物和碳酸鹽的混合物。
釉料中所含的金屬氧化物在窯內火燒之后會產生不同的顏色。
施釉的方法:
1.浸釉法
2.澆釉法
3.噴釉法
4.畫釉法
四、作品欣賞
五、作業(yè)布置
同學們,學會了嗎?
請發(fā)揮你的想象,完成一件自己喜愛的陶藝作品吧!
六、作品評價
1.對比一下,談談各自的制作手法。
2.請點評一下作品的優(yōu)缺點。
3.探討改進的方法.
陶藝制作教案(二)
課題:陶藝創(chuàng)作 ----玩泥巴
單位:胡狀第二初級中學 姓名:呂貴青 課時:1課時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已具備一定的造型能力,且普遍對動手制作興趣較濃,而陶藝完全符合他們的需求。
陶藝是一種水、火、土完美結合的藝術。黏土的柔和與人有著天生的親和力,使得玩泥巴成為孩子的天性。同時,黏土又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穩(wěn)固性,使得陶藝創(chuàng)作在造型上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學生在如此自由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樂趣和天地——發(fā)展個性,開發(fā)潛能,實現自我。而集中一天開設勞技課的教學模式,在時間上有了充足的保障。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夠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掌握基本的陶藝創(chuàng)作方法。
2、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欣賞,學生能夠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陶瓷作品,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教學互動,使學生能夠創(chuàng)作出一件充滿藝術感、有獨特設計創(chuàng)意的陶藝作品。
3、方法目標:本課題為綜合實踐課,旨在通過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最后以學生個人創(chuàng)作或小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藝創(chuàng)作”這一課題通過充滿藝術感覺的雙手展現出來,把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藝術生命力的陶藝作品,以此來達到本課的教學意圖。 學習重點:
陶藝作品的設計和制作方法的靈活運用。 學習難點:
創(chuàng)新思維在陶藝作品設計中的體現。
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準備:課件、多媒體、制作陶藝的主要工具和材料。 2、學生課前準備:課前預習的相關資料,陶泥或橡皮泥、輔助材料等。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了解陶藝
1、觀看動畫,了解陶藝
教師播放一個大耳朵圖圖片段,概括了解陶藝。
二、作品欣賞 點燃激情
以大批的精美陶藝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創(chuàng)作激情。以激發(fā)同學們對本課的學習熱情,以完成本課的情感目標。賞析陶器作品,了解我國古代陶器的主要發(fā)展史及它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三、多元互助 合作探究
分小組討論:陶藝作品的制作過程?不同地區(qū)的作品的不同點?現代與古代作品的區(qū)別?
(小組分工查閱相關資料,組長記錄發(fā)言。教師總結陶藝步驟,展示課件。)
四、體驗練習 目標探究
已準備好的材料學生分組制作或個人制作作品完成教學目標。
五、遷移應用 拓展探究
作業(yè):課后制做一件陶器送給你最愛的人,使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燦爛的陶瓷藝術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和理解。
板書設計:見課件
教學反思:教師用課件展示名家及學生的陶藝作品,在學生驚嘆之余,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作品是如何做出來的嗎?及時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在本課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了四步探究在美術課堂中的優(yōu)越點,更完成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以上就是關于陶藝作品設計理念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計算機縮寫cam的中文意思是(計算機縮寫cam的中文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