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營銷推廣 > 專題列表 > 正文
北京人說的開涮是什么意思?北京方言大全常用
北京土話的一個特點,是帶有形容的元素。許多土話是形容某些事物,打比方而產(chǎn)生的,所以含有比喻的性質(zhì),如:
她長得“水蔥”(皮膚白嫩)似的。
怎么“掉鏈子”(關(guān)鍵時刻退縮了)啦?
他也“耷拉肩膀”(不管了,或泄氣了)了。
怎么“土猴兒”(渾身是土)似的就來了?
能把事兒辦成,我得“燒高香”(念他的好兒)。
這點兒吃的,不夠我們哥兒幾個“塞牙縫兒”(少之又少)的。
剛發(fā)了一筆小財,就張羅買車,真夠“燒包兒”(大腦發(fā)熱,夸財顯富)的。
他倒好,對這事兒不聞不問,“大撒巴掌”(放任自流)了。
你昨兒怎么蔫不出溜(不聲不響)就“顛兒”(走了)了?
由于有比喻的性質(zhì),這類北京土話很多時候,還可以引申,如 “耷拉肩膀”,可以引申的土話還有“溜肩膀”、“拉稀”、“拉了胯”等等, 意思與前者大體相同。
由于北京人喜歡幽默,而且愛較真兒和抬杠,所以說話時總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因此喜歡拿眼面前的事物來打比方,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借代關(guān)系和比喻形容的土話,如:
神眉鬼道兒(形容舉止神神秘秘的樣子);
上相(形容長得好看);
打頭碰臉(形容關(guān)系比較近,經(jīng)常見面);
半斤八兩(隱喻表面看有所不同,但實際一樣);
挨著牌兒(依次,形容像掛著的小牌一樣按順序來);
全須全尾兒(像蝴曲兒一樣經(jīng)過搏擊,還保持完好。尾,讀yi);
刷白(刷,讀shua,形容色白而微微發(fā)青);
老著臉(舍臉之意,形容不顧羞慚去求情辦事);
叫水(形容吃的東西咸,感到口渴);
打镲(拿人取笑,逗著玩兒);
耍貧嘴(說一些無關(guān)痛癢的話);
高扛著臉兒(人仰著腦袋,自以為是,架子大);
頂著雷(比喻這事?lián)艽箫L險);
吃瓜絡兒(比喻受到別人的牽連。瓜,讀gua);
起哄架秧子(跟自己沒什么關(guān)系,卻跟著起哄);
靠譜兒(說話有準兒,辦事牢靠);
頂缸(本來與己無關(guān),卻代替別人受過);
織毛活兒(自己手織毛衣);
大饅頭堵嘴(自己招的事,所以在人前不好說話);
大馬金刀(形容舉止豪放,爽快,勇往直前);
七個不服八個不忿兒(形容對誰都不服氣);
羅圈兒架(形容打架的關(guān)系像羅圈兒一樣復雜);
跟頭流星(形容走道不穩(wěn),晃晃悠悠的樣子);
溜溜縫兒(吃了餃子或面條再喝湯,像溜墻縫一樣);
亂了營(比喻像打了敗仗的兵營一樣混亂);
胯骨軸兒上的親戚(比喻關(guān)系非常遠);
連毛兒僧(形容頭發(fā)長,凌亂,樣子難看);
臉大(形容人開通,說話不羞澀);
開涮(比喻人說話不算話,有意哄騙人);
侃大山(也寫成“砍大山”,比喻神聊海說);
云山霧罩(形容說話不著邊際,如在云霧之中);
氣管炎(妻管嚴的諧音,比喻懼內(nèi));
火燎眉毛(形容心急火燎的樣子);
幺蛾子(本來是骨牌的點兒,借喻出歪點子惹麻煩);
不是個兒(比喻沒把對手看在眼里);
在這些帶有形容和比喻性的土語中,還有一些帶有嘲諷意味的土 語,聽起來非常有意思,如:
尖嘴兒猴腮(形容人瘦,但是又有心計);
夾板兒氣(兩邊都受氣);
棒槌(假行家);
摳門兒(吝嗇鬼);
嘎雜琉璃球(對品行不端,經(jīng)常惹事之人的謔稱);
青筋暴流(形容人憤怒的樣子);
拉抽屜(形容人說話不算數(shù),一會兒一變);
揪頭拍子(形容不懂人情世故,狂妄自大);
拉不下臉來(比喻對有些事不好意思說);
錢兒堆著(形容家里有很多錢,夸財斗富);
掐人嗓子眼兒(形容有權(quán)者使狠招兒治人);
認死扣兒(比喻人任性,認死理兒);
老陳人(比喻單位的老職工或家里的老傭人);
會叫人(形容小孩懂禮貌,知道跟人打招呼);
拉舌頭扯簸箕(形容挑撥離間,搬弄口舌是非);
狼牙狗啃的(形容東西的邊緣不整齊);
活祖宗(諷刺長輩對孩子的溺愛);
豁鼻子(比喻把對方的秘密一下子揭開了);
猴兒了吧唧(形容人像猴兒一樣愛調(diào)皮搗蛋);
紅臉漢子(形容人的性情真率);
掛鼻子(比喻不好聞的味兒長久能聞到);
狗顛屁股兒(形容人溜須拍馬,諂媚的樣子);
缺德帶冒煙兒(形容人沒有好的品德)。
有些形容詞被直接用到口語里了,比如“下盤棋”,北京人直接說 “殺盤棋"。"殺"是形容下棋像一種你“死”我“活”的博弈,猶如打殺,輸了是死,贏了是活。
再比如北京話把洗澡叫“干凈干凈”,把理發(fā)刮臉叫“拾掇門臉兒",把渴了叫’'叫水”,把撒尿叫“走水”,把肚子餓了叫“唱空城計”等等,這些都是張口就來的,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帶有形容詞的北京話,有些是有典故和傳說的,但這種民間傳說帶有傳奇色彩,并非真實。比如“咯吱",本來是綠豆皮做的,炸出來焦脆,吃著咯吱咯吱地響,因此得名。
這倆字是形容詞,也屬象聲詞并無他意。但民間傳說把它“演義”為這樣一個故事:
慈禧太后到東陵祭祖,路上來到“農(nóng)家樂”飯館打尖兒,店主人知道老佛爺喜歡嘗鮮兒,便把當?shù)刈詈玫奶禺a(chǎn)綠豆皮端上桌兒。
慈禧老佛爺沒見過這東西,隨口問道:“這是什么吃食呀?” 店主說:“沒名兒,就是我們這兒家家戶戶用綠豆做的皮子。” 慈禧嘗了一口,點了點頭說:“嗯,好吃,擱這兒吧!” 店主一聽這話,立馬兒給慈禧跪下了,連聲說道:“謝老佛爺賜名。”
從此,綠豆皮兒就叫“擱這兒” 了。但“擱這兒”寫出來,常常 讓人誤會,它跟“咯吱”同音,于是后來就改寫成了 “咯吱”。
故事說得有鼻子有眼兒,但您稍微動動腦子,就會發(fā)現(xiàn)這能是真事兒嗎?
再如“薩其馬”,本來在滿語里是一種點心,這仨字在字面上沒有字義,但在民間卻給演義了,說這個詞最早叫“殺騎馬”,為什么叫這 個名呢?
原來有個姓薩的滿族將領(lǐng),喜歡打獵回來吃小吃,要求他的廚師經(jīng)常變換花樣兒。一天,廚師在用雞蛋和面準備炸成條,讓人騎馬回家取蜂蜜蘸著吃,但蜂蜜沒取回來,將軍打獵回來了,見小吃沒做出來,把廚師臭罵了一頓。
廚師覺得因為那個騎馬的動作慢,自己才挨罵,說應該殺那騎馬的。小吃做出來后,將軍一嘗感到味道不錯,問廚師這點心叫什么?廚師隨口說“殺騎馬”。
故事編得生動有趣,但并非是真事兒。
推薦閱讀:
業(yè)之峰裝飾全包靠譜嗎(業(yè)之峰和東易日盛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