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裝飾藝術運動發(fā)軔于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裝飾藝術運動發(fā)軔于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一、裝飾主義的起源及發(fā)展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tài),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jīng)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fā)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xié)調的方式表現(xiàn)空間,以夸張的細長比例表現(xiàn)人物等。建筑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筑師的作品中體現(xiàn)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圣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圣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圣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后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guī)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從羅馬發(fā)端后,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qū)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guī)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圣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guī)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tài),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墻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chuàng)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筑。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筑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筑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干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干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huán)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tài),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筑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筑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筑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筑藝術成為歐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筑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墻干坦,同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qū)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圣龕做成三個連續(xù)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致,尤其是圣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圣龕正中是由圣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圣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圣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國建筑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筑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chǎn)物。
興起于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于變化,只是有的建筑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圣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筑的典型實例。
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滿足於有節(jié)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層簡單的色調,而內部裝潢則五彩繽紛,形式多樣。最大特點是明顯帶有人生的享樂主義思想,它是人生現(xiàn)世享樂生活的舞臺,主要體現(xiàn)在王宮貴族為自己修建的宮殿上。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較:前者講究線條的韻律感、量感、空間感和豐富而有變化的立體感,并帶有繪畫般的效果。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之上更講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復多變的曲線和裝飾性的繪畫布滿壁面,甚至利用鏡子或燭臺等使室內空間變得更為豐富,喜歡用舶來品(如中國瓷器、日本漆器、東方絲綢與掛毯、非洲珠寶、義大利水晶燈等)裝飾室內。
室內裝潢通常以白色為底,利用花朵、草莖、棕櫚、海浪、泡沫或貝殼等作為裝飾的圖案,帶來一種異常纖巧、活潑的趣味,但卻破壞了建筑的均衡、莊重和安定的感覺,尤其是使用金、白、淺綠、粉紅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撩亂,這種繁瑣、矯揉造作的風格,實在是裝飾藝術的極端。
代表作品
波夫朗( 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蘇比茲宅邸》 (1736-9,例如內部的公主大廳)。
德國費斯堡(Wurzburg)住宅內的《凱瑟大聽》(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師諾曼(B.Neumann,1687~1745)領導興建,提埃波羅(G.Tiepolo,1696~1770)負責裝飾天花板上的繪畫(1753)。
丹麥皇宮也是標準的洛可可建筑.
二、最具代表性的設計風格運動什么時候誕生的?有哪些?
19世紀末,設計運動開始在以手工藝為基礎的傳統(tǒng)工業(yè)中興起,如瑞典的古斯塔夫伯格和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等陶瓷工廠都由藝術家主持設計工作。在兩次大戰(zhàn)之間,傳統(tǒng)的工業(yè)仍以手工藝為主,在克蘭特(KaareKlint,1888~1954)等先驅性的手工藝人——設計師的推動下,丹麥在20世紀30年代繼承了高質量手工制作家具的傳統(tǒng),并進行簡化、創(chuàng)新,進而走向功能主義,并采用人造板等新材料,積極探索傳統(tǒng)生產(chǎn)方式與美學革新相結合的結果,使設計思想產(chǎn)生變化,將設計重點放在為大眾市場提供簡潔而富有現(xiàn)代感的用品上。另一方面,這期間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在瑞典發(fā)展起來,如出現(xiàn)了汽車廠家沃爾沃、沙巴和電器公司伊萊克斯等。追溯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的源頭,首先有荷蘭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家對于新的藝術形式和美學觀念的探索、俄國先鋒派藝術家大膽創(chuàng)新的努力和德國“包浩斯”學院集中了歐洲杰出的現(xiàn)代設計人才所進行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他們?yōu)槲鞣浆F(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帮L格派”和“阿姆斯特丹派”荷蘭是歐洲較早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和經(jīng)濟制度的國家,工業(yè)化對于社會藝術和設計具有廣泛和深入的影響。由于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保持中立,美術、建筑和設計領域中的前衛(wèi)思想得以發(fā)展,而不像在法國和德國那樣遭受戰(zhàn)爭的侵擾。作為中立國,荷蘭又為遭受戰(zhàn)爭災難的西方藝術家提供了避難的場所,不少藝術家、尤其是不少前衛(wèi)藝術家來到荷蘭,促進了荷蘭現(xiàn)代設計的發(fā)展,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圍繞“風格派”產(chǎn)生的進展。
三、教材稱“裝飾藝術”運動為“帶裝飾的現(xiàn)代設計”,你如何理解這一名稱和定位?
裝飾藝術運動,也是一場新藝術運動,實際上就是在上世紀對于舊裝飾藝術的一場思維和技術的改革,就像工業(yè)革命一樣,更新了人們的認知和社會的技術水平。但是要想真正理解,你還是需要先了解一下這場運動的背景和實質:
裝飾藝術運動:是20世紀初期在英美法等西方國家展開的一場裝飾設計運動,這場運動幾乎和現(xiàn)代主義同時發(fā)展,所以無論是從材料還是形式上都受到現(xiàn)代設計主義運動的影響。這場運動是一場承上啟下、具有國際性的設計運動。這一運動的風格最早體現(xiàn)于各類裝飾品上,后來,對建筑設計風格影響最大。
運動背景:20世紀20-30年代,經(jīng)過工業(yè)革命的歐美國家,工業(yè)技術發(fā)展迅速,生產(chǎn)力極速發(fā)展,在這樣的推動下,歐美國家的工業(yè)設計逐步走向成熟。以法國為首的各國設計師,開始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機械生產(chǎn),對采用新材料、新技術的現(xiàn)代建筑和各種工業(yè)產(chǎn)品的形式美和裝飾美進行新的探索。涉及的范圍主要包括對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紡織、服裝、首飾等方面的設計,裝飾藝術運動最早出現(xiàn)在法國。這與法國的文化與當時的經(jīng)濟地位是分不開的。
1925年,經(jīng)過長時間籌備的巴黎“現(xiàn)代工業(yè)裝飾藝術國際博覽會”終于在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拉開了大幕。裝飾藝術運動得名于該大展的名稱,后來,設計藝術界用這一名稱命名這種特定的藝術風格和發(fā)展階段。
主要特征:
1、主張采用新的材料,如鋼鐵和玻璃;2、主張機械美,采用大量的新的裝飾手法事機械式及現(xiàn)代特征變得更加自然華貴;3、其造型語言表現(xiàn)為大量的幾何圖形;4、絢麗色彩以及表現(xiàn)這些效果的高檔材料。
2、主張機械美,采用大量的新的裝飾手法事機械式及現(xiàn)代特征變得更加自然華貴;
3、其造型語言表現(xiàn)為大量的幾何圖形;
4、絢麗色彩以及表現(xiàn)這些效果的高檔材料。
裝飾藝術運動秉承了以法國為中心的歐美國家長期以來的設計傳統(tǒng)立場:為富裕的上層階級服務,因此它仍然是為權貴的設計,其對象是資產(chǎn)階級。
工藝美術運動重視中世紀哥特風格,并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與借鑒來源;“新藝術”運動放棄傳統(tǒng)風格,完全走自然主義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強調自然中沒有完整的平面,在裝飾上突出表現(xiàn)曲線、有機形態(tài)。
四、藝術裝飾風格的來源
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是20世紀20—30年代流行于法國的主要的藝術風格,它生動地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巴黎的豪華與奢侈。藝術裝飾風格以其富麗和新奇的現(xiàn)代感著稱,它實際上并不是一種單一的風格,而是兩次大戰(zhàn)之間統(tǒng)治裝飾藝術潮流的總稱,包括了裝飾藝術的各個領域,如家具、珠寶、繪畫、圖案、書籍裝幀、玻璃和陶瓷等,并對工業(yè)設計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早期,藝術裝飾風格已成了大眾趣味的一個標志。在法國,風格的概念傳統(tǒng)上是與手工藝和強調個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這兩個因素再度復蘇,并形成了稱之為藝術裝飾風格的基礎。藝術裝飾風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藝術運動。新藝術在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上受到了普通大眾的關注,由于它所具有的吸引力,很快就被商業(yè)化了,但這也導致新藝術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勢頭。于是設計師們開始尋求一種前人尚未探索過的新風格,這種新風格既要吸收法國19世紀后期的各種風格,又不落入歷史主義的巢穴。他們認為,新藝術在拋棄傳統(tǒng)方面走得太遠了,應該將傳統(tǒng)的精華與時代的新潮結合起來。1910年法國裝飾藝術家協(xié)會成立,其目標是使藝術與設計相結合。一些新藝術的藝術家改弦易轍,以一種更為簡潔的方法來從事裝飾藝術,并強調室內設計從家具、墻紙到裝飾物品的統(tǒng)一。這些室內設計師在法國裝飾藝術界有很高的地位,他們主要是為富有階層服務,設計都極為豪華。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巴黎依然是法國上流社會薈萃之地。由于上流人士的贊助,使設計師們能使用昂貴、稀罕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有異國情調的風格,以滿足有閑階層獵奇的需要。
另一方面,設計師們也希望利用人們仰慕虛榮的心理,借助富人的財富來引導人們的審美情趣,將新風格推向大眾。1910年左右,以維也納分離派和麥金托什為代表的新藝術中的直線派波及法國,對風格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影響,從歷史中尋求靈感的態(tài)度開始改變。同一時期,俄國芭蕾舞在巴黎上演,其鮮明的色彩和服飾也對后來的藝術裝飾風格產(chǎn)生了影響。此外,立體主義在美學上的發(fā)展在許多方面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裝飾圖案有異曲同工之妙。盡管有人對于半抽象的立體主義繪畫不甚了解,但是一旦立體主義與裝飾藝術相結合,從畫布走向實際的產(chǎn)品,就變得頗有吸引力了。
以上就是關于裝飾藝術運動發(fā)軔于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