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營銷推廣 > 專題列表 > 正文
散文特定信息概括題例題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散文特定信息概括題例題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有小程序、在線網(wǎng)頁版、PC客戶端和批量生成器
官網(wǎng):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錄:
高考散文閱讀常見題型及解題技巧
1、常見題型
①文章以什么為線索?請你進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虺艘浴痢痢翞樗悸钒才诺奈恼陆Y構外,本文還有另一個隱喻性的表達結構,請寫出體現(xiàn)這一線索的思路來。
②本文主要分幾個畫面來寫,這些畫面是如何組織到一起的?
③請概括文章寫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點?
④為什么從這里寫起;先寫這個后寫那個,為什么?為什么作者在文章開頭寫某某內容?
2、解題思路:答題程序應該是分析層次結構,把握段落大意,然后準確切分文章層次并概括層意,最后把層意按照先后順序組合起來。一般從結構、內容(表現(xiàn)形象,思想情感、主題思想)與藝術手法三個方面回答。
3、答題格式:先寫了什么,然后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附:記敘文(散文)的文章結構特點:①時間上組織材料;②從空間(場面)上組織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觀察點)為中心; ④以情感或認識過程來組織材料;⑤由實到虛,層層層深入。同時要適時的結合中心回答。
初中語文散文題答題技巧(各種題型都要涉及)
初中語文總復習專題---散文閱讀 一.關于散文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空限制,但材料必須為中心思想服務,即以一條線索組織材料,集中地表現(xiàn)中心思想。 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廣義的散文包括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雜文等。狹義的散文專指抒情散文。這里說的散文,是狹義的散文,一般稱作抒情散文;五四時期,曾有“美文”“小品文”和“隨筆”之稱;當代又有人稱之為“藝術散文”。 散文,是一種描寫見聞、表達感悟的自由靈活的文學樣式。描寫見聞、表達感悟,是就散文的內容而言;自由靈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們欣賞散文,既要細心領會作者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與感悟,又要認真品評作者表達這種感悟所用的形式。 二. 散文的分類 (1)抒情散文:——以抒發(fā)主觀情感為出發(fā)點,以空靈飄逸見長,著力點在于準確表達感情色彩的語言運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fā)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興、象征、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托,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2)記敘散文:——是以記人、敘事為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通過對人物經理、言行、事件發(fā)展變化的描述和對環(huán)境、場面的摹寫,來傳情達意。它使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和描寫。 (3)議論散文:——議論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筆法。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特點,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爐。它屬于文學作品,不是議論文。因為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它與一般性的散文如敘事性散文、寫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也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于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啟發(fā)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三. .散文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有象征、聯(lián)想、襯托、對比等。 (1)象征的特點是“托意與物”,即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來表達某種人或某種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特征,以激發(fā)人們的感情。運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與所抒之情,象征體與本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或相關性。 (2)聯(lián)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騼煞N事物在空間或時間接近的基礎上產生聯(lián)想,或兩種不同事物在性質上或形態(tài)上相似所展開的聯(lián)想。運用聯(lián)想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襯托以他體陪襯本體的寫作方法,本體與他體有主次之分。襯托有兩種:一是正襯,又叫陪襯,是用同類事物來襯托;二是反襯,是用相反的事情來襯托。 (4)對比是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的寫作手法。它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是并列的。 (5)欲揚先抑,是一種寫作手法,指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tài)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構思方法。運用此種構思法要注意抑少揚多,揚能壓抑。先寫壞的,后寫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來襯托。 前后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它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詠物寄情 、 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揚、以小見大 四. 散文的線索 (1).散文線索就是文章結構的紅線。抓住了線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據(jù)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 .找線索的方法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滿分 高考滿分 高考零分
a.要注意文章標題(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有的標題包含線索的因素); b.要注意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句子; c.要特別注意文中的議論抒情,因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 五. 散文的主題 散文的主題歸根結底就是作者對自然、社會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會在文章內容中的主觀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義。 六.散文的語言 (1)質樸、自然(2) 生動、形象(3)深刻、雋永 七、散文常見題型 (一)、整體感知 考點1.寫什么(文章的主要內容) 考點2.為什么寫(寫作意圖,即 文章要表達的情、理、觀點) 考點3.怎么寫(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寫什---再寫什么---后寫什么) (二)辨析句子所運用的修辭及作用 1.比喻:生動、形象 2.擬人:人格化、生動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強語言氣勢 4.反問:加強語氣 5.反復:強調 6.對比:突出其中一個。 7.對偶:句式整齊 結構統(tǒng)一 8.夸張:極力的表現(xiàn)。 (三)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及作用 方法指導: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切忌“斷章取義”。聯(lián)系上下文,推知其語境義。 (四)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 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種修辭或寫作手法,故意將句子的真實含義隱藏,就好像為它遮上了一層面紗。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就應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隱身”術,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應兩方面去分析: 1.內容上,應從句子表現(xiàn)的句意和與主題的關系上分析考慮。 2.結構上,應從總領全文、承上啟下、前后照應、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點題、總結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感悟拓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作出評價?!?方法指導: 啟示應從原文中引出來; 評價應表明態(tài)度及說明支撐的理由。 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把題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來。 議論散文 燕 子 周曉楓 ①四月里來了插秧的神,他種下明亮的雨水。飛快的燕子一掠而過,又是誰在揮動這把收割的黑亮鐮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蟲的捕快,它們保持著良好的戰(zhàn)績。在農家,誰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這意味著他們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當然,這僅是針對家燕的寬容政策,因其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金絲燕可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它們吞下苔蘚、海藻,和著唾液制成的燕窩,據(jù)說具有祛痰止咳、養(yǎng)顏生津的療效。極高的經濟價值給燕子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每到繁殖季節(jié),采摘燕窩的人們紛紛攀附在巖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園。大部分繁殖的燕子還會重建它們的巢,大部分貪婪的手還會再次伸來。周而復始,筋疲力盡的燕子已沒有足夠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鮮血來建造最后的巢,這就是價格昂貴的血燕窩。采摘者當然不會放棄這血凝的建筑,無人顧及那些摔死在巖底的無辜小燕和悲憤、勞累而至死的老燕。調補身體的人從來不去想,一個燕窩往往意味著發(fā)生在燕子全家的慘案。 ③躲過重重的干擾和考驗,幸存的燕子終于成為飛禽中的佼佼者。有一種刺尾雨燕,飛行時最高時速可達300公里。還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飛行長達三年之久,覓食和休息都在空中進行。這是出自對于飛行幾近瘋狂的熱愛。再膽怯的鳥兒也不至于不敢在荒涼之地歇腳一刻,只有強烈的熱愛才能解釋它數(shù)年的不息。就像溜冰運動員,燕子快速的飛行曲線充滿了幾何意義的美感。米什萊曾稱燕子為“空中王后”,他強調為了成為最優(yōu)秀的飛行專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犧牲。雨燕的雙翅特別發(fā)達,但它的足部幾乎完全萎縮,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強地爬上幾步。身體幾乎殘疾的燕子,創(chuàng)造了一幕偉大的悲劇。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徑從來不是閃光的,而是充滿了曲折、危險與黑暗,充滿了必然的苦痛與犧牲。 ⑤許多科學家穿越真理的巔峰,卻喪失基本的生活技能;藝術家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卻不能勝任最簡單的生計——其實,這中間包含著人生最嚴肅的內容。為了絕對化的理想,他們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這是生命的豪賭啊,這是對真理的全部捐獻。我知道一位熱愛芭蕾的小姑娘,為了實現(xiàn)夢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幾乎在殘酷中壓迫自己,以至于這種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樂的表貌。她曾為芭蕾多次受傷,但她現(xiàn)在再也不會受傷了,因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質損壞,再也無法在舞臺上打開花瓣一樣的衣裙。生命的殘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輝煌交給努力。在那條道路上,有人達到,有人負傷,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說明:犧牲是前提,是先決與必備條件——正如燕子所付出的巨大身體代價。但正是在苦難與殘酷中所展現(xiàn)的執(zhí)著里,燕子體驗著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肅然起敬。人類抄襲燕子的服裝式樣,制成名為燕尾服的西式晚禮服。這在燕子只是件平常的生活裝、工作服,而在人類那里,只是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才穿,仿佛隱蔽委婉地表示著對燕子的敬意。 1.第②段中加點的詞語“還會”“當然”“從來”等突出表現(xiàn)了什么? 2.聯(lián)系上下文,具體寫出第④段文字在結構上的作用。 3.第⑤段中說,“其實,這中間包含著人生最嚴肅的內容”,這里“最嚴肅的內容”指的是什么?(請用原文語句回答。) 4.聯(lián)系全文回答,“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肅然起敬”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燕子 1.解析:這是一篇極富哲理的散文,作者以反思人類的貪婪為線索,抒發(fā)了對燕子的保護之情。本題考查了重點詞語的理解,可以從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 參考答案:燕窩采集者的貪婪自私和作者對這種無情掠奪的譴責與不滿。(意思對即可。)
2.解析:本題考查重點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前半句承上,后半句啟下。 參考答案:承上啟下(答“過渡”也對),由上文對燕子的描寫轉入下文對為了事業(yè)而付出巨大犧牲的科學家、藝術家等的熱情贊美。(意思對即可。) 3.解析:本題考查提取重點信息的能力,答案在原文中且就在問題后面。 參考答案:為了絕對化的理想,他們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答“犧牲是前提,是先決與必備條件”或“生命的殘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輝煌交給努力”也對)。 4.解析: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可以從文中重點段中提取歸納。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滿分 高考滿分 高考零分
2.根據(jù)第三段中的提示,在文中橫線處填一個能概括村酒特點的四字短語。 3.請用“/”劃出“共山僧野叟閑吟和”的正確停頓。 共 山 僧 野 叟 閑 吟 和 4.根據(jù)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仿照文中畫曲線的句子,寫一段話。 5.文題說“不是愛酒”,文中又說“我們更愛的是這身體之外的一種更動人的什么„„”,請你仔細揣摩一下,作者愛的究竟是什么? 6.有人說本文語言充滿了意境美、音韻美,洋溢著馥郁的詩意之芬芳。請你試從文中選取一點加以佐證。 《懷魯迅》(甲)與《悼冰心》(乙)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 發(fā)出了幾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州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xiàn)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乙] 60年前,我是誦讀冰心阿姨那本毛邊書頁的小讀者。 在藍天下,碧海上,閃爍的星星下,大船的甲板上, 你母親抱著你,你出了一身大汗,病好了。 我為你欣喜,感覺到了自己母親的愛。 我也生過大病,媽媽也這樣抱過我。 60年來,在艱難困苦的時候,我時時想到你那些溫馨的語句。聽說你病了,在醫(yī)院里,大家送鮮花,送愛,送關懷給你。 可是沒有你媽媽來抱你了。 于是你倦了,你去找媽媽了,投入她溫暖的懷抱。 我們失去了你,但是你找到了親愛的媽媽。 在藍天下,星光下,在碧海上,你在媽媽的懷里。 帶著我們千千萬萬的小讀者、大讀者、老讀者的愛。 1. 《懷魯迅》的第1、2、3節(jié)中的哪些詞語表達出郁達夫聽到魯迅逝世消息后的震驚
和急切趕去參加葬禮的心情? 2. 《懷魯迅》中“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一句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 《悼冰心》中“小讀者、大讀者、老讀者的愛”能否簡化為“所有讀者的愛”?為什么? 4. 聯(lián)系《悼冰心》全文,你認為“媽媽的懷里”指的是什么? 5. 甲、乙兩文都是名人寫的悼念名人的文章,想一想,兩篇文章在文體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6. 聯(lián)系初中階段讀過的魯迅和冰心的作品,比較《懷魯迅》《悼冰心》兩文的語言風格,說說各自有什么特色以及它們的共同點。 7.
答案: 尋找 (一)1. (1)感謝(2)尋找(3)學習(或效仿) 2. 不小心碰壞了您的車,我們理應承擔責任,我們一直是這么做的。(意思一致,但不與丈夫的話重復) 3. (1)農夫沒有因為“我”的感謝而有所激動,表現(xiàn)他對主動承擔責任很自然,已經習以為常。 (2)表現(xiàn)了夫人對“我”的行為由衷的敬佩和贊賞。 4. A. 做了有損于您的事,主動承擔責任是應該的,我們一直都是這么做的。 B. 有損于別人,我們這里的人都會主動承擔責任的,這是我們做人的準則(風尚)。 C. 幫助您是我應該做的,我應該學習農夫和這里人的做事習慣,積極替別人著想。 窮人的蒲公英 1. 敘述沙漠蒲公英的特別之處,即一旦遇雨(或水)就努力開花結子,延續(xù)自己的生命。 提醒人們要懂得抓住機會 2. (1)指酒也不能殺死沙漠蒲公英,反證沙漠蒲公英生命力頑強。 (2)發(fā)展并張揚自己的生命,使之輝煌。 3. 如果沒有雨,一生一世都不開花。但只要有一場小雨,它們都會抓住這一難得機會開花,并在雨水被蒸發(fā)干之前,做完受孕、結子、傳播等所有的事情。 4. 沙漠蒲公英難得雨水,一旦遇到雨水,就竭盡全力開出花朵。“推”恰切地表現(xiàn)了這種抓住機會頑強拼搏的精神,而“開”作為花朵綻放的常用詞語,卻很難表現(xiàn)出這種富有個性的精神。 5. 略 美麗一次 l. 特點:①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②只有一條根深入地底深處。 2. 依米花具有驚人的美麗和頑強的生命力。 3. (1)作為人,能像依米花那樣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一次美麗與成功就足夠了。 (2)人往往因為挫折、不幸、意志不堅強等,一生連一次美麗和成功也沒有。 4. 不怕艱難困苦,鍥而不舍,朝著目標和理想勇敢地奮斗下去,對社會做出較多的成績和貢獻。 宋朝的雨 1.①西湖是杭州的眉目,沒有西湖就等于一個人沒有了眉目;②整治西湖可以開發(fā)和增強養(yǎng)魚、飲水、灌溉、助航、釀酒五方面的功能。 2.答案要點:①“雨”貫穿全文,首尾妙聯(lián),穿越時空,點出了蘇軾、蘇堤的年代,有厚重的歷史感;②雨是西湖美景的極致寫照,開篇、結尾以美麗的傘映襯美麗的湖;③雨也暗藏著蘇軾那首“千古絕唱”;④“宋朝的雨”還讓人夢回過去,深含傳統(tǒng)和文化之味,頗具詩情畫意。 3.示例:這是一朵用詩化語言編織而成的優(yōu)雅傘花,這是一幅再現(xiàn)西湖蘇堤的歷史真跡,這是一首為偉大詩人吟誦的唯美長詩„„這就是陳富強的《宋朝的雨》。宋朝的雨能落千年而長久清麗,今朝的蘇堤能經百世而依然迷人,那是因為蘇軾,因為詩人的一項治湖工程?!端纬挠辍?,開篇撐傘,收尾沐雨,讓我們生動感知到那位充滿才氣的鮮活詩人,真切感動于那段造福于民的歷史佳話。不僅是故事,流瀉的還有魅力和意境:西子湖畔的雨,絲綢織就的傘,美麗串成的文字,詩意洋溢的情懷„„歷史和今天,清新和厚重,生命和永恒,詩情和哲理,在《宋朝的雨》里,穿越時空,橫亙古今,和諧交融,自然天成。 老屋 1.(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腳跨進門檻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轉來轉去 2.既蘊
涵著作者回到老屋時涌起的親情,又蘊涵著作者對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1:A.“春燕銜泥”這個比喻形象地表現(xiàn)了父親建造新房時的不辭勞苦、滿懷憧憬,讀來真切感人。示例2:B.“拍拍”“指指”,運用疊詞生動地表現(xiàn)出父親造好房子后的喜悅、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為“我”唱著童謠,又指奶奶的童謠和奶奶的愛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 5.示例:我覺得作者這樣決定是對的。因為老屋雖老,卻保藏著他童年的記憶、溫暖的親情?;氐嚼衔?,他的心靈就有了歸宿?,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好的居住條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園,比如人們搬遷或遠行時,總是對故園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決定是可以理解的。 與植物相處 1.第②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第②段上承第①段——與動物相處,通過轉折,表現(xiàn)人們與動物相處中的遺憾,自然地引出文章抒寫中心對象——植物,并領起后面的文段。 2.在與植物的相處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理解符合文意即可)3.(1)表示生長姿態(tài)各異的、可愛可敬的植物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即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2)留給讀者廣闊的空間,以便讀者展開關于植物的美好聯(lián)想和想象。 4.語言流暢,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侍弄”一詞流露了“我”對花草充滿憐愛的情感。 5.能從內容和表現(xiàn)方法方面作簡要賞析即可。示例1:該句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水與植物的關系,寫出了植物“知恩必報”的性格,平中見奇,給人聯(lián)想,促人深思。示例2:該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了植物生動的性格,突出了植物的行為之美和“思想情感”。 6.希望人們簡單純潔地生活,希望人們懂得生活的意義,希望人們誠實、善良、溫柔并懂得知恩必報,希望人們不忘記自己的責任,踏踏實實地工作。(任意答出三點即可) 歌,一條無盡的路 1.(1)歌聲 高原軍人舍家衛(wèi)國(意思相近即可) 對當代最可愛的人的無比崇敬及由衷的贊美(意思相近即可)(2)面 高原軍人的群體 點 營長郭和奎 2.(1)主要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描寫方法。 (2)郭和奎是一個忠于職守、孝敬父母的軍人。 3.(1)這里主要指“我”這次重返高原,心靈深深地被高原軍人為守護祖國邊疆舍小家、獻青春的崇高品質所觸動。同時,也表達了“我”對高原軍人可歌可泣之壯舉的由衷敬意。(2)承前啟后的作用(或:承上啟下、過渡)4.(1)其原因是這首歌準確地反映了高原軍人艱辛而神圣的職業(yè)生活,及他們豐富而細膩的內心世界。歌中的“娘”——母親,既述說了每個軍人也都是“父母身上掉下的骨肉”,他們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又指自己日夜守衛(wèi)著的祖國母親,他們?yōu)樗隣奚诵〖?,奉獻了青春乃至最寶貴的生命。(意思相近即可)(2)不設統(tǒng)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生活如薊 1.pūmì2.被切斷的根部會迅速凝結成痂,進行自我“療治”;創(chuàng)傷的斷面就是新生葉芽的萌生面,一端生根,一端頑強鉆出地面。 3.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薊一樣都很脆弱,但是又都表現(xiàn)出驚人的毅力,迅速自我療治,頑強繁衍。 4.(1)運用擬人手法,并用薊的“旺盛地生長”和“單調的土地”作對比,寫出了薊頑強的生命力,凸顯薊驚人的力量。(2)句式整齊,短促而有力,充分表現(xiàn)出人們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所表現(xiàn)出的頑強。 5.示例略。要求:圍繞“人受到挫折以后,稍加調整,又會繼續(xù)前進”這一主題,且要結合生活實際。 不是愛酒(節(jié)選) 1.2.原始粗獷 3.共/山僧野叟/閑吟和 4.示例略。要求:句式正確,有獨特感悟,前后語意關聯(lián)。 5.生命中一切能讓人感受到幸福、快樂的東西。如勇氣、信心與高尚、正直、善良、誠實的品質等。(意近即可)6.示例略。提示:從文中刻畫的細節(jié)來賞析意境美;從句式的整齊、修辭的運用等來賞析其音韻美。 《懷魯迅》(甲)與《悼冰心》(乙)
1. “晴天的霹靂”寫出了震驚,“發(fā)出了”、“薈萃”、“跳”、“吞”、“跑”等詞語表達了急切的心情。 2. 在魯迅靈前,不應僅僅流露出一般人失去親友的悲傷和痛,更應在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下去戰(zhàn)斗。 3. 不能。因用“小”、“大”、“老”,寫出了冰心是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讀者愛戴的作家,如用“所有讀者”不能表達這個意思。 4. 有兩重含義:一就是指媽媽的懷抱,二指“自然”、“死后達到的天堂”。 5. 《懷魯迅》是記敘文,《悼冰心》是散文詩?!稇阳斞浮废葦⒑笞h,先記敘驚聞魯迅逝世趕去參加葬禮的情況,后議魯迅逝世的影響和后人應如何去做,在敘和議中夾有抒情,表達了對先生的崇敬和哀悼?!兜勘摹酚眯蜗?、概括、含蓄的筆調,抒發(fā)了對長輩深切的熱愛和祝福。 6. 可聯(lián)系魯迅作品《滕野先生》、《“友邦驚詫”論》等,冰心作品《寄小讀者》等,《懷魯迅》語言銳利、深刻,感情強烈,充滿哲理?!兜勘摹氛Z言優(yōu)美、自然,感情真摯,含蓄雋永。兩位作者都在模仿被悼念者的文風。
急~~~拜托了,關于概括主要內容的問題,一定要幫我,懸賞30分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魯迅的《朝花夕拾》當中。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xiàn)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里曾經是“我的樂園”。為什么說是“我的樂園”呢?“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里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雖然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庇谑亲髡哂窒氲窖┑乩锊而B,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著生機和活力。
慢慢地,“我”長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里,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tài)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xiàn)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xiàn)出兒童的羨意。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本文善于聯(lián)想。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lián)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lián)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這些必要的聯(lián)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xiàn)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二、問題研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xiàn)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fā)聯(lián)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xiàn)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xiàn)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lián)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tài)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偛贿^是瞪瞪眼睛而已。
練習說明
一、按照要求閱讀課文,討論下面的問題。
本題要求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驟。首先是讀題目,看看題目能給我們閱讀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后再整體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或感情。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3.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前后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道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由于課文內容復雜,初一學生難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達到目的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jù)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xiàn)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理由可參見“有關資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本練習旨在引導學生能夠根據(jù)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后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下面這段話中連續(xù)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題是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練習。要引導學生在體會這段話準確使用動詞的基礎上,學著用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一個游戲。可以用題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戲,也可以自行選擇游戲。
教學建議
一、教師在課前可簡明扼要地介紹魯迅生平,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導入對課文的分析,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從反映魯迅童年生活的一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學。讓學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經歷在童年魯迅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二、課文容量大,難點多,但用于教學的課時卻有限,這就要求處理好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關系,對教學難點的處理更要多斟酌。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是教學難點。難在兩點:一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二是有些難解的詞語。關于內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見。只要是從課文本身出發(fā),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慮,見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寫景極為精妙,此中筆法,學生未必都能一一學會。但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諸如要抓住事物特點,有恰當?shù)捻樞虻?,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語),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學生是能夠接受的。
四、“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等語是作者有意諷刺當時社會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說得較含蓄,學生不易理解,但這并不妨礙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對這類句子不必過多講解。
有關資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魯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F(xiàn)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纯淳G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xù)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xiàn)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蛘?,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xiàn)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huán)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y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于廣州白云樓記。
(選自《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二、關于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yè)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边@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來歷,據(jù)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三、關于私塾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guī)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shù)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tǒng)一的要求和規(guī)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yǎng)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shù),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lián)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yǎng)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yǎng)教育,強調蒙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jié),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guī)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tǒng)。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后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guī)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對本文主題的分歧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么?眾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fā)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guī)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xiàn)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選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xiàn)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選自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這一概括,源于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后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chuàng)作本意。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貞浧饍簳r的故鄉(xiāng)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xiāng)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做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zhàn)斗??梢哉f,《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chuàng)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后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后的問題。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里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于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么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并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并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愿說。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tài)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哪里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征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松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連續(xù)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tài)度嗎?至于寫到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和依依之情嗎?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后來就好起來。學生溜出花園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藥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為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以上就是關于散文特定信息概括題例題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中國散文家網(wǎng)是什么機構(中國散文家網(wǎng)官網(wǎng))